研究人员在人工湿地处理含盐废水研究中获突破
2017/11/14 中科院之声

     含盐废水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其直接排放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对含盐废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处理刻不容缓。目前,多数用于处理含盐废水的技术或因无法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或因处理成本过高而难以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开发高效、简便、低耗的含盐废水处理技术。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学科组,在对人工湿地处理含盐废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湿地处理不同类型含盐废水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在栽种适宜的耐盐植物后,人工湿地可以对含盐废水(EC≦15 dS/m)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盐度、污染负荷、湿地结构、共存污染物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净化能力;通过优化湿地结构等措施可以保障人工湿地较好的运行效果。

     除了针对常规污染物的净化以外,东北地理所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学科组副研究员祝惠与美国农业部教授 Gary Banuelos 合作,筛选了两种耐盐能力较强的克隆杨树品种,并通过实验证明他们对含盐废水中高浓度硒(Se)、硼(B)等元素具有较强的耐受和净化能力,为同时含有盐分和高浓度Se、B等元素的污染水体净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Ecological Engineering、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等期刊上,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培育三项目以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资助。

    

     图1.植物种类、盐度对湿地净化能力的影响及盐分与植物氮磷吸收互作关系

    

     图2.两种耐盐克隆杨树品种对含盐废水中 Se 和 B 的净化效果

     来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