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犯罪”都是天生的?丨心理杂货铺
2018/4/10 16:30:00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近期,关于“性侵”犯罪的话题非常多。上周末,某网络综艺请了一朵“奇葩”抛出了一个“所有男人都是潜在强奸犯”的观点引发热议,同期某高校老师多年前的“师德问题”引爆了舆论。而此前的3月30日,“白银连环杀人案”一审判决,凶手高承勇被判处死刑。甘肃白银连环谋杀案最早的案件发生在1988年5月,最后一次是2002年2月,期间共有11名女性被奸杀。高承勇的辩护律师认为他的犯罪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包括反社会人格特征、家庭破碎、生活工作受挫等。遇到这些问题的人千千万万,但成为强奸犯、杀手的人却并不多。也有些罪犯,是成功人士,平时生活无忧。

     根据美国国家失踪儿童中心的数据,2011年美国注册在册的性犯罪者接近75万。生活背景经历差异巨大的人,都可能犯下重罪,用环境挫折显然不足以解释。1987年,Hazelwood 和Burgess将强奸犯区分为四类:确认权力、施加权力、展现愤怒和性虐兴奋。四类强奸犯在动机、作案方式、作案行为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个理论广为人知,听上去也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并不能有效区分强奸犯,解释所有动机。那么,暴力是天生的么?多年前有部电影叫《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对强奸犯的了解,也并不是“天生”如此简单。

    

     杀人、强奸都是暴力型犯罪,有些人认为:暴力罪犯(起码部分)是天生的。实际上,严重暴力行为起码有50%的因素可归结到遗传因素。被收养孩子的犯罪情况与亲生父母的相关度远高于收养父母。也有学者提出了存在所谓的“暴力基因”——携带单胺氧化酶A(MAOA)的低活跃基因型和钙粘蛋白13(CDH13)基因的人更容易做出暴力行为。MAOA与多巴胺系统有关,而 CDH13与冲动行为的控制存在联系。通过研究895名芬兰罪犯的基因,卡罗林斯卡医学院Jari Tiihonen教授发现犯下严重暴力罪行的凶手更多地携带这类基因,而其他类型的犯罪则不携带这类基因。这两种基因造成了芬兰至少5-10%的严重暴力案件。

     神经影像学的证据发现“Criminal Mind”与普通人的大脑可能真的有所差异。不同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者在与道德决策有关的神经回路有异常(包括内侧前额叶、角回、杏仁核和后扣带回)、恋童癖者与性唤起和性行为有关的脑区(丘脑、苍白球和纹状体)有异常激活、强奸犯神经系统中连接奖赏脑区与道德判断脑区的大脑白质表现异常,这样的神经异常可能使得性犯罪者对性刺激反应特别强烈,同时也会做出错误的道德判断。

     由于暴力犯罪、性犯罪的罪犯存在认知扭曲、生理基础(包括遗传基础、神经基础),不少性罪犯会再次犯罪(包括强奸、暴力犯罪以及其他犯罪),也使得对此类罪犯的矫正并不容易。对性罪犯进行心理治疗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虽有所降低,但并不明显。暴力罪犯的激素水平与普通人有差异,比如,强奸犯体内与暴力冲动行为有关的睾丸素水平较高、而催产素水平较低。催产素一向被认为与人际关系、亲社会行为有关。也有人提出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比如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神经系统进行干预从而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校正,但是尚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方法有效。

     在男性性罪犯中,在犯罪后五年内,36%会再次犯罪,13.5%再次发生性犯罪,25.5%再次发生暴力犯罪(包括性犯罪)。根据对82项累犯研究,总计29450名性罪犯的元分析研究指出,有性怪癖(比如恋童癖、性虐倾向等)、反社会人格的罪犯最可能再次犯罪。由于再次犯罪存在可能,而且结果具有严重性,一些国家要求曾经有性犯罪记录的人进行注册登记,有些地方甚至会公开信息,以提高居民警惕。在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中,负责破案的部门叫“BAU”——行为分析科。他们的逻辑是可以通过凶案的蛛丝马迹,以及“普适”的杀手特征对凶手进行“心理侧写”,以便寻找确认凶手。实际上,连环杀手在智力、思维、记忆、语言使用上与常人无异。比较不同类型的性罪犯,儿童色情狂在自我报告中的社会赞许倾向较高,换句话说,他们更喜欢“装好人”。这也使得这种“终身跟踪”的制度确有其必要性。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