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江南”丨寻找青藏高原的昆虫丨青藏科考
2020/8/27 17:00:00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这次中科院动物所的科研人员去野外科学考察,主要目的是对青藏高原农牧区昆虫资源进行调查,全程15600多公里,历时75天。在此,我们邀请科考队员将亲身经历分四期,给大家讲述科考的内容和所见所闻。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风景秀丽,很多地带被誉为“西藏江南”。该地区气候湿润,是热带、亚热带、以及寒带气候并存的气候带,是典型的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平均海拔3000m左右,是世界陆地垂直落差最大的地带。

     我们此次科学考察在林芝地区的考察地点主要包括:波密县易贡乡、八盖乡,墨脱县。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乡白玉沟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八盖乡全景

    

     西藏林芝地区-雨中墨脱

     波密县——易贡乡

     2020年5月26日早上我们从拉萨出发,下午到达通麦,在易贡正式开始这次科学考察的野外采集工作。

    

     采集小分队易贡合影

    

     在达娃老师和次巴同学的帮助下,现场培训帮我们收网子的大叔。

    

    

     易贡乡工作环境-放置马来氏网和黄盘

     我们在林芝地区的工作主要是和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达娃老师团队一起,共同完成易贡-八盖-墨脱的考察工作。这让我们的工作开展顺利了不少,免去了我们和当地居民交流的障碍。从通麦到易贡40多公里的盘山路,由于在易贡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我们晚上住在通麦,白天再到易贡采集。

    

     清晨放置黄盘的李老师和小吴哥

    

     在牛群中扫网的张丹同学。在易贡牛随处可见,放置的马来氏网可能很快就会被牛破坏,放的黄盘可能等去收的时候已经被牛喝得干干净净。

    

     在野外利用现有条件及时处理采集的标本(由于气温较高,如果不及时处理,标本很快就变干)。

    

     简单的午餐,给身体补充能量

    

     现场学习西藏野花的张丹同学

    

     顶着大太阳拍摄蜜蜂回巢的小吴哥

     说起易贡,就不得不提到黄复生先生。早期对西藏的科学考察工作中,黄复生先生(人物介绍可见文末)曾多次前往这片区域,根据对这片区域的了解,黄先生后来多次建议,将易贡列为保护区,增强人们对这片净土的保护意识。黄先生为西藏昆虫科考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我们现在的研究和调查奠定坚实的基础。

    

     黄复生先生讲西藏科考

     之前去吴燕如先生家的时候经常会碰到黄先生,也因为我多次进藏,黄先生和我之间也多了一个话题。黄先生讲之前去墨脱考察,都是从排龙就开始徒步进墨脱,考察时间2个月到3个月不等,甚至更长,中间也可能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先生说到西藏的时候,说到他在西藏的经历的时候眼睛里都闪着光芒,这种感情可能是我一辈子都无法超越的。时间转瞬即逝,时代变化迅速,我很庆幸自己身在一个很好的时代,相比于老一辈科学家的付出和努力,我辈仍需不断奋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黄先生和我的导师朱朝东研究员合影

    

     上:1973年西藏东南部阿扎贡拉冰川考察,采得冰川跳虫。倪志诚(左四)、冯祚建(右2)、江智华(左5)、黄先生(右3)

     下:1974年西藏墨脱寻找缺翅虫

     波密县——八盖乡

     5月30日,基本完成易贡的工作,转点八盖乡。从通麦到八盖乡,开车3个半小时。路况不是很好,沿着山辟出来的一路,全是土路,山体的另外一侧是湍急的河流。

    

    

     去八盖乡的路上

    

    

     八盖乡安装马来氏网

    

     八盖乡-考察队与当地村民合影

    

    

     八盖乡农田边,安装马来氏网的人。

     到了八盖乡,在乡长的帮助下,找到两个当地人帮助我们安装马来氏网,并定期收马来氏网的标本。

    

     在两位村民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八盖乡马来氏网的安装工作。

     原计划在八盖乡考察3天,但是我们进来的时候天气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现在是雨季,担心遇到塌方被困在乡里,我们改变计划,安装完马来氏网返回通麦。

     波密科考小结:

     波密县我们主要在易贡乡和八盖乡采集。5月末到这边,气温稍微有点低,感觉是春天刚刚到来的感觉,早晚温差比较大,开花植物不是很多。

     主要收获:采集样本约6900号,主要为膜翅目传粉昆虫。

    

     黄盘收集昆虫

    

     花间精灵-蜜蜂(分舌蜂科,分舌蜂属)

     工作环境评价:★★☆☆☆

     “热情”的墨脱县

     由于我们去的时候墨脱是单进双出,按最有效的时间,我们决定6月1日进墨脱。一路上除了翻越嘎隆拉山的时候路况还天气不是很好,其他都算顺利,早上8点从通麦出发,下午4点到达墨脱县城。

    

    

    

    

     一天四季进墨脱(到了嘎隆拉山口的时候开始下雪,视线不是很清楚,路也全是“胳膊肘”路,路面泥泞,考验司机技术和经验的时候)。

    

     考察队嘎隆拉山口合影(左一:次仁桑珠。左二:李宏亮,左三:次仁巴珠,左四:张丹,左五:吴清涛,左六:达娃,左七:旦智措)

     在墨脱开展考察的半个月,切身感受到墨脱的“热情”。在墨脱的日子,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基本上每天都会下雨,每天11点左右到15点之间,雨会选择性地停两个小时,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时间。

    

     大雨过后积水的路面

    

     每天都在下雨的墨脱,没有一天不堵车。

     太阳出来的时候,闷热和潮湿,让人觉得呼吸都困难;同时还有墨脱的蚊子和“一点红”(蚋),我们每天都是全副武装地出发,只有两个眼睛露在外面,但是也抵不住吸血虫子地无孔不入。

    

     全副武装地出门

    

     只看见腿上的一滩血,已不见蚂蟥踪迹。

     墨脱的每天都有惊喜,可能是突然陷进去的泥潭、可也能是在你旁边你却浑然不知的蛇、也可能是突然爆胎的车,总之处处是“惊喜”。

    

     处处的“惊喜”(这是今天见到的第二条蛇,还有三条没有出镜)

    

     突然爆了的车胎(最可怕的不是突然爆胎,最让人烦恼的是在没有一点信号的地方爆胎了,然后千斤顶也不工作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宾馆处理标本中

    

     大雨中搬蜂巢的人(木蜂在枯木里筑巢)

     高原上的科普讲座

     这次墨脱科考之行,除了标本采集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我们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北京大学共同在墨脱开展了一次科普讲座。

    

     科普报告(图2:北京大学 华方圆研究员,图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春燕博士,图4: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任晓彤,图5: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丹,图6:听报告的学生)

     西藏去的次数越多,就会越觉得我们不仅仅是去考察,去获取数据,然后回到实验室处理数据做分析,我们也应该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孩子们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每年有那么多科考队伍进藏,涉及方方面面,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涉及范围相当宽广,如果每个队伍能抽出半天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那这批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将不一样。

     墨脱科考小结:

     主要收获:采集样本约6880号,以膜翅目传粉昆虫为主。

    

    

     “招蜂引蝶”的人

    

    

     墨脱蜂类(上:隧蜂科隧蜂属;下:蜜蜂科木蜂属)

     黄复生先生简介:

     黄复生,1932年5月出生于福建福州,汉族。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1957-1962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62-1979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79-1986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副研究员;1986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昆虫分类区系学研究,在生物地理学研究中曾提出:现代生物阶元的分歧程度表明了不同大陆历史渊源的新观点。多次考察青藏昆虫区系,探索其起源及演替,并最早提出了青藏高原昆虫区系的独立意义,先后共有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图书及主编有关昆虫学专著共8部16册。已发现4新属、3新亚属和50余个新种。在西藏首次发现缺翅目昆虫,为我国填补该目空白,考察西藏阿扎贡拉冰川发现冰川跳虫(弹尾目)新种,继而又发表了两种世界上最大极特殊的双尾目珍稀昆虫。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竺可桢野外科学研究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等多次奖励。

     本期主要出场人物:

     张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本次科考故事的讲述者

     吴清涛(小吴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李宏亮(李老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达娃: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精通当地语言

     旦智措: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次仁巴珠: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次仁桑珠:司机

     易贡介绍:

     易贡和通麦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这里,南麓暖湿气流通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深入青藏高原腹地。易贡地处西藏地区东部,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以北的小山沟,易贡的北部为念青唐古拉山,南部有巨大的喜马拉雅山系,正南方还有一座高大的山峰——海拔超过7780m的南迦巴瓦峰,西边有色季拉的阻挡,东面有层层叠叠横断山脉的切割。所以易贡是一个地处高纬度、十分狭窄且比较封闭的彈丸谷地,在地图上确实难以标注的地方。这样的地理位置本应蕴藏的生物量十分有限,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实不然,种种迹象表现出相反的结果。易贡的生物蕴藏量十分富庶,生物多样性极其复杂,并含有诸多古老和珍稀种类(引自朱朝东博客-黄复生先生对易贡生物资源保护的建议)。

     墨脱介绍: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的南坡,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在该县境内,属喜马拉雅山东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墨脱也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素有“采集天堂”之称,甚至很多业内人都说没有来过墨脱就等于没有到过西藏。

     下期预告

     喜马南麓—日喀则调查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