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春节档:降低期望,可能就挺好丨心理杂货铺
2021/2/11 8:00:00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为了响应“就地过年”,这个春节假期掌柜哪儿也不去,就踏踏实实留在北京。鉴于拜年从串门变为云上,庙会等传统活动也相继取消,春节可以期待的外出活动似乎也只有去电影院看贺岁档电影了。虽然电影宣传轰轰烈烈、影票预售也收入颇丰,但理性告诉我,应该随缘观影、降低期待,反而可能有惊喜。

     预期和满意度有关,这话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研究者做的事情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或者推翻耳熟能详的“常识”。关于预期和满意度的关系,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人做过研究,证实了预期影响满意度,如果产品没达到预期,那么消费者的满意度就会降低。

     其实不仅对电影内容的预期会影响满意度,春节档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观影者的满意度。比如贺岁档扎堆上映,当“竞品”选择多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对最终自己选的那部电影预期提高,因而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满意度变低。

     另外一个原因是放映场次多、购票容易,也可能降低评价。早有研究指出,当人们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得到某件物品的时候,会对于这个物品评价更高。就拿看电影来说,掌柜也有过因为放映场次很少,找了半天上映影院才找到很远的影院早场,看过之后觉得还挺好。但后来在视频网站上又看了一次,觉得也就一般般。最初的评价可能是自己付出的努力加了分:既然花了那么多时间,一定得是值得我去这么做的。我们希望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相一致,既然已经采取了行动,那么就会调整态度,让两者匹配。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情感和认知也要一致,因而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认知评价。所以情怀会给电影加分:当我们陷入怀旧的情绪,就可能带上滤镜看电影。我们看的不单单是电影本身,而是和记忆相关的那些人、事、物,甚至是自己当时的心情。就拿我自己来说,《星球大战》是我小时候看了很多次的电影,所以这几年去看星战后传,只要主题音乐响起,字幕在太空里动起来,就十分激动。这种激动会引起体内多巴胺分泌,刺激奖赏回路,从而提高满足感。

     为了能让之后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我们可以事先主动降低预期,做出保守估计。这种为了降低事件最终结果带来的伤害,而在事情发生前就抱有悲观态度的方式叫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防御性悲观是设立不实际的低预期(负面性),并在审视分析具体情况之前就先想到最糟结果。但防御性悲观并不会影响表现结果,相反的,有些人特地不去设想最糟结果,反而影响了表现。防御性悲观不同于一般的悲观,有时候反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单纯的悲观是一味否定、认为未来毫无希望,陷入极度沮丧的状态。而采取预防性悲观为应对方式的人,知道悲观未来只是众多可能中最坏的一个,但并不是唯一注定的结局。采取防御性悲观可以未雨绸缪,降低发生最坏结果的可能性。假如真的发生了最坏的情况,也能更好地面对和有条不紊地处理。比如在迎接一项新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任务太艰巨(防御性悲观),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预案和准备,最终的结果可能就会更好。防御性焦虑还可以降低对于未来事件的焦虑程度,间接提高之后的表现。

     话说回来,看电影本身一般来说也没什么值得可紧张焦虑的。电影就算再烂,也顶多就是浪费了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似乎也不需要进行多大的心理准备来承受“烂”的结果。如果大家都觉得烂,还可以一起吐槽,没准能在吐槽中获得新的快乐。当然,最后还要再提醒大家:道路千万条,防疫第一条,口罩要戴好,观影才安心。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