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科研无“小事”,过则勿惮改 | 学风建设
2022/6/24 17:00:00 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近日,《中国科学报》开设了“防微杜渐 培育优良学风”专栏,通过采访科技工作者、解析科研诚信案例等,就学风建设主题开展讨论,引发了关注和思考。为此“中科院之声”将连续转载相关报道,以期为科研界营造“严谨表述、虚心求学”的优良学风,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培养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再度发布“诚信提醒”,倡导在科技奖励申报过程中诚实守信。这也是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第五次以“提醒”的方式倡导诚实守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始终将科研诚信建设当作一项长期任务,用持之以恒的决心、行之以稳的坚持,筑牢科研诚信的基石。

     为在全国科技界倡导风清气正的环境,《中国科学报》自今日起推出“防微杜渐 培育优良学风”专栏,发动科研人员广泛参与讨论,强化科研人员“严谨表述、虚心求学”的良好学风,引导科研人员从小事做起,恪守科研道德,倡导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生涯初期就养成严谨求实的习惯。

     做实验、处理数据、引注文献、撰写论文……科研人的日常处处是规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犯规”。当然,“不小心”之外,有时候也可能是出于侥幸心理的“鸡贼”。面对这样一些“小错误”,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如何面对?导师又应该如何处理?

     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详解这些问题。

     “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对青年科研人而言,只要为学的态度端正,‘小错误’即使犯了,也很容易自己发现、改正。导师一旦发现,则应严肃指出,实事求是,不能矫情。”曾庆存指出。

     不做“害群之马”

     科学研究和做学问本质上是追求真理。“国家和社会会按照科研人员的成果及其所创造的真实价值给予报酬。但不能反过来,以追求名利、报酬为目的去搞科学研究。”曾庆存说。

     因此,为真理而奋斗,是做科研应当端正的基本态度。要实现追求真理的目标,就必须以严谨的学风和遵守科学道德为基础,练就“真本领”。“一言以蔽之,就是求真,实事求是,不作伪、不浮夸;为了共同的事业通力合作,相互支持。”曾庆存强调,“如果有人不是这样,就是混入科学界的‘害群之马’,为科学界所不容!”

     指导学生时,曾庆存常把“勇敢、严谨、坚韧”这六字箴言挂在嘴边。他这样告诉学生:“不勇敢就不能创新;不严谨就会根据不足,为错误开了门户;不坚持就可能到达不了循此路本来可到达的正确的地方。”

     同时,在曾庆存看来,科学研究追求真理必须严谨,容不得半点造假、片面、错误或含糊不清。“‘严谨’二字最重要,建立‘献身真理’即‘献身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是最基本的,否则没有大出息。”他强调。

     导师以身作则

     日常科研工作中,青年科研人员容易忽视一些细节,包括如何取舍数据、如何进行重复实验、如何进行文献引注、如何对文章进行署名等。

     曾庆存认为,只要为学的态度端正,这些“小错误”即使犯了,也很容易自己发现、改正。“错误不分大小,有则改之,不能马虎。”

     当然,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曾庆存表示,导师要引导青年人在科研生涯初期就有端正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发现学生犯错误,就应严肃指出,实事求是,不能矫情,但也要循循善诱,勉之向道,使之日后能通过自觉检查,发现问题。

     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青年人树立严谨治学的榜样,也是导师的责任。曾庆存回忆起我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先生的一件小事。“当时我和叶先生去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叶先生要做一次报告,给他规定的时间是15分钟。他在房间里一遍遍试讲,可以做到10分钟讲完,留5分钟提问。”曾庆存说。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叶笃正告诉他,经过一夜反复思考,演讲时间可以控制在8分钟。“严济慈先生曾经要求我们讲课时要烂熟于心,从开讲到结束句句连贯,没有一句废话。叶先生做到了。”曾庆存说,“前辈们的这种刻苦、认真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继承。”

     坚持“为国为民为科学”

     科技界建立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离不开对科学研究价值导向的坚持。“希望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一定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行动上做到‘为国为民为科学’,使自己的研究能阐发真实、可靠的道理(理论或方法),对国家、对人民有用。”曾庆存这样寄语青年。

     “具黄牛风格,如塞马奔腾”,是他对青年科研人的期待。“具黄牛风格”指的是要像黄牛那样吃苦耐劳、埋头苦干,又能大量吃草、咀嚼反刍消化、积聚营养,意即有极强求知欲、多读博览、思考揣摩、融会贯通。“如塞马奔腾”指的是像边塞秋高马肥时的骏马、冲入敌阵、攻而取之,意即勇敢地创新、攻克目标。

     此外,管理者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也应坚持“为国为民为科学”的价值导向。

     曾庆存看到,这些年来许多单位的科研成果评价和晋升规则有一些“跑偏”,“唯帽子论”“唯国外期刊论文”“唯影响因子(SCI)”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选拔任用,也严重影响了科研选题的导向及科研成果的真实水平。“必须从观念到规定条文彻底打破!”他强调。

     来源:中国科学报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