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伯兴:书家炒作其实是玩弄把戏,是来吓唬圈外人的 | 大米艺术
2018/8/14 20:57:53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3431字 · 建议阅读6分钟 ]

     文 / 金伯兴

     有人过分指责流行书风,大可不必。流行书风历来就有,流行书风之所以能流行,有其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对流行书风要作具体分析,无论流行何种书风,存在就是合理,但流行终归是暂时的,我们应当宽容对待。

    

     金伯兴(中)

    

     请名人写评论文章,有名人的效应,借名人之影响,自有一道光环。但仔细想想,有的名人出于情面的无奈,不是有感而发,而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还有的面对私情违背艺术良知,盲目吹捧,误导他人。所以,这类的评论文章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理论家在介绍某书家成就时,总是要把幼承家训搬出来,介绍上几代人的书法家史,从而达到美化书家之目的。这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血统论搬出来能说明他本人的是什么?

     学习和鉴赏书法是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的,实践出真知。如果只靠文字功底或写作能力来评论书法,自以为可以指导书法创作,那是不明智的。

     有的人名片上挂了几十个头衔,正反两面印得满满的。有这么多头衔,能忙得过来吗?所以亮相他来了,做事他要走了,这样的人做不了实事,而是凑热闹、赶场子的。

    

     据网上介绍,有位先生曾为多家电视、电影题写片名,为多处名胜古迹题字刻碑,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还被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有关国家首脑等等。有人发表了他的大量作品,让我们感到:他并不懂得书法。

     但他为什么有如此殊荣呢?因为我们懂书法的人实在太少了,让他有机可乘。所以中国书法要占领宣传阵地,并要引导而不是迎合人们的审美,否则,中国书法艺术的阵地就会被这样的人占领了

     前些年书坛对某某“名家”的草书吹捧得很高。如今又看到某报作专题介绍,并刊登了其几件“大作”。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不知好在哪里。

     他是大家吗?名气可不小。就其书法水平而言,只能算是会写草书的人,但品质低下,技法根本不到位,线条直白不可细品,用笔连绵毫无节制,这种“热闹”作品,无论怎么吹也是吹不起来的。

     个人出集子、办展览,让圈内人了解,让社会认识,扩大知名度,这种宣传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旁人也无可非议。但是书法毕竟是个人的事儿,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有些人自己写的字还不知好在哪里,就利用关系拉赞助,办展览、出集子,其实耗费了人力、物力,起不到宣传效应,反而影响不好。

     如今会有不少人拿了国际金奖,全国各种书法大赛金奖,进入《中国书画名人大典》等等,自认为成了名人;还有不知从哪里来的,什么国际终身主席、名誉会长、名誉院长、艺术大师等等许多莫名其妙的头衔。要知道,这种虚名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今天,只要你想要,你就可以得到。

    

     多思多悟多写是加法,少思少悟少写是减法。当今书坛,看到一些曾有名气的书家,多是减法,少有加法。因为他们成名后,忙于事务和应酬,无法沉下心来,要进步也难。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无论机构大小,有的借各种理由向书家求索作品,有的以“公益活动”为名,要求书家给予“支持”。书家如果以此照办,就会累死在应酬之中。再则,书家也是人,书家也要生活,也要发展他的事业,但谁为书家想过多少?

     看到一些公共场所,房子装修豪华阔气,花了大钱,但门面是电脑字,墙面是空空的,或是挂上很低俗的工艺品,看上去少了文化品位。虽然这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然而让我们意识到:经济发展了,环境改变了,房子高大了,可人的文化意识下降了

     现在出版有《书家必携》、《书家挥毫顾问》等等畅销书。在这些书籍中,有的编审不太严谨,导致书中错误屡出。如果抄录这些书本的内容,稍不小心就会跟着犯错误,所以不要盲目抄录那种低劣书本上的东西。

     有的人有了点名气,不在字上下功夫、做学问,而是靠炒作。靠炒作的人其实是玩弄把戏,如纸老虎,是来吓唬圈外人的

    

     我们要尊重艺术,不要以为什么主席、副主席的作品水平就是最高的了,职务只是一个符号。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职位是不相等的,但现在往往是与职位挂钩,书坛就成了名利场。

     书法的优劣应该是有标准的,但是现在审美素质低下,认识模糊,概念不清,形成审美上的混乱,使得一些人有空子可钻。这些人自我吹嘘,加上我们一些人不懂书法的优劣,让他进了书法圈,很快就成了社会名流。

     在当下商品社会里,艺术品进入了市场,中国书法这块阵地成了最能见效的名利场。不管懂不懂书法,字写得好不好,只要你拿起毛笔写字,要个书法官,就是名家了,有的甚至当起了大展评委,掌握起生杀大权,书法被人“强奸”了。

     那年我参加沈阳书法艺术节,沈阳博物馆馆藏作品同时展出。我发现那些古字画的装裱很有特色。一是装裱无更多的线条和拼接,二是全是白绫镶边,看上去朴素、简洁、大方、明亮。尤其是自然陈旧发黄的宣纸,由白绫衬托,显得这种黄白反差特别古朴。由此我感到这种素裱的视觉效果经久不衰。但现在展览作品拼接一块又一块,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不知道是让人看原作还是看拼接、看色彩

    

     如今在展览会上、媒体上看到不少作品做作痕迹太重,要么拼接许多条块,色彩花枝招展,要么在同一件作品中出现既有大字又有小字,书体多种多样的,文词内容也与正文毫不相干。这种现象实在是不伦不类,失去了书法本真书写的原创性和完整性。中国书法如何发展,形式至上、故意摆弄之书风何时了?

     重技轻道,摆弄形式,为展览跟时风,是当今书坛最突出的浮躁现象

    

     我们学书法,不要考虑什么“主义”。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近三十年来书坛不知弄出了多少个“主义”,其实都是虚无主义,对创作没有多少指导意义。有哪个名家靠“主义”成家了呢

     本来汉字肃穆端庄,意象俱在,可有人书法创作借用西洋的东西故意把要表达的笔画裁去,将好端端的汉字弄成断膀子缺腿,影响了汉字的完整性和书法艺术本真的美感。

     我认为“书法有法”论,这个理论只适用于初学者,或适应一般写字层面上的人;如果有临帖的基础,掌握了一定功力之后,再来谈“书法有法”就没有意义了。有些人正因为“书法有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还有一些人不懂得“无法”的道理,往往就会捆死在“书法有法”上。

    

     我觉得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什么都懂,其实我们只懂得仅仅是学过的某方面的那一点点东西。就学书而言,我也有六十多年的经历,但要学的太多太多,我只学到一知半解的那一点。

     有的人年纪轻轻的,就称“大师”了。我则不以为然。大师是要经过历史检验、社会公认的,并不是呼喊出来的

    

     时下,对书法的普及教育有所重视,规定中小学设写字课,但问题是师资缺乏。教师自己不会写毛笔字,怎么能教学生练好字?所以,培养师资迫在眉睫!

     书协的工作是以联络、协调、服务、指导为职能,如果没有专业水平和奉献精神的人,书协工作是做不好的。

     书协应当尊重艺术,重视人才,把出人才出精品这个宗旨放在首位。如果脱离这个宗旨,这个协会就没有威信了。

     各级书协组织,从无到有,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只要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各地书法实力的强弱与地方书协的组织相关。强的之所以强大,主要是注重培养和重用优秀人才上

    

     各级书法家协会的《章程》是经过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产生的,《章程》是法规,理应无条件执行,但是现行《章程》执行得如何,靠谁来监督、考核,都是难以回答的未知数。

     现在是信息时代,书坛网络很活跃。它在遵纪守法、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可以不惧权威,广开言路,各抒己见,从而能够听到不同层面、不同反响的意见。希望书协有关掌门人不妨到网上看看,听听平时在会上、纸媒上听不到的呼声,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也许对改进工作、发展事业有帮助。

    

     有人问,书画家的作品在家出售的价位比在市场上的价位高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

     一、市场上的作品,有不少是膺品。一般说来,造假者唯利是图,谁的价位高,就不择手段临摹、仿制谁的作品。而书画家家里出售的作品是保真的。

     二、市场上的作品大多是应酬之作,或是早期,或是急就,或是笔会上的。而书画家家里的作品是经过反复甄选去劣存优的。健在的书画家真正的精品在市场上是不多见的。

     三、市场上的作品有不少已是品相不好。有的破损、虫咬、污染;有的有意挖去上款,残缺不全,这样的作品是经过修补或染色的。而书画家家里的作品不会有这种现象。

     四、市场上的作品不一定能适应购买者的需求。如作品文词内容、规格、形式等等。在一般情况下,书画家在家创作,基本上会满足某些需求。

     所以,书画家家里的作品价位高于市场就自然而然的了。

     ————

     金伯兴:浙江嵊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报》社顾问等。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王景 聂海燕 美编 | 苗雨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推荐阅读——

     施晗对话 中国审美 沈曾植 沃兴华

     书家自述 为你读画 谢无量 刘正成

     名家临帖 丑书现象 赵冷月 曾 翔

     艺术课堂 楼兰残纸 孙伯翔 王 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米艺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