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遗忘的珍贵文物
2015/9/9 党建网微平台

    

     来源︱2015年第9期《党建》杂志

     1.毛泽东的炕桌:方寸之地驰骋百万雄兵

     ▲毛泽东在延安时用过的炕桌

     延安杨家岭窑洞里的这张炕桌,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伏案办公之物。在这张简陋的炕桌上,毛泽东起草了红军东征宣言,写下了《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反对自由主义》《战争与战略问题》等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的名篇,并派遣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毛泽东参加党的七大的代表证

     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在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领导抗战的制高点,在这张简陋的炕桌上,毛泽东日夜求索,运筹帷幄,为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思想引领、路线引领、战略引领的巨大作用,展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和抗日斗志,显示了一位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全局性战略眼光,以及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2.朱德的题词:表达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寇的决心

     ▲朱德题词:准备了兵够粮足,联合同盟军消灭世界法西斯一切军队

     在北京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陈列着朱德为百团大战的题词:“准备了兵够粮足,联合同盟军消灭世界法西斯一切军队。”表达了朱德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念。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领导开展了一场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后被称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铁轨21.7万余根,沉重打击了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也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污蔑,遏制了国民党对日动摇妥协的倾向,有力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

     3.左权的家书:保家卫国抗战到底

     ▲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

     左权这封写于殉国前三天的家书,左权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力透纸背。

     1942年5月,日寇对八路军总部实行大“扫荡”。25日,左权亲自指挥部队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冲锋,终于在傍晚时分掩护八路军各机关人员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左权殿后,当他率部队冲到敌人最后一个封锁点时,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左权壮烈殉国。

    

     ▲左权送给工作人员的望远镜

     左权是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八路军最高将领。1942年6月23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左权同志精神不死!》的文章,“左权同志已作先驱了,万千个左权同志的化身将继着起来,千百万的人民和军队将踏着他的血迹前进。”

     4.叶挺的《囚歌》:在抗日烈火中永生

     ▲叶挺所作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渣滓洞时所作的一篇白话述志诗——《囚歌》。此诗慷慨激昂,展现了叶挺对正义、对党的革命事业的坚定追随。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非法扣押,在狱中被囚禁了五年。在狱中,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多次劝降,叶挺坚决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并在狱中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囚歌》。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反复交涉和斗争,叶挺获释出狱。叶挺出狱后的第二天就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亲笔润色了中共中央关于接受叶挺加入共产党的复电。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在乘飞机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叶挺殉难,时年50岁。

     叶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在烈火中永生”的涵义。毛泽东为其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5.彭雪枫给谢老太太的信:为国牺牲是无上光荣

     ▲彭雪枫写给谢老太太的信

     这封信写于1940年7月,是彭雪枫为慰问谢老太太而作。谢老太太的儿子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此信为谢老太太儿子谢继书烈士在新兴集战斗中牺牲而写。“你的三个儿子为了抗日救国英勇牺牲,满门忠烈,留下无上的光荣,全国军民莫不钦敬……”短短的一封信,表达了彭雪枫对烈士母亲的深切关怀,也表现了彭雪枫褒扬抗战精神和立志杀敌的决心。

    

     ▲彭雪枫穿过的军装

     1944年8月,奉中共中央关于开发河南、控制中原的指示,彭雪枫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彭雪枫在领导部队沉重打击了顽、伪、匪三位一体的第二十八纵队二支队李光明部后,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

     在彭雪枫的追悼大会上,中共中央挽联云:“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寇,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6.杨靖宇的马鞍:一马当先激战白山黑水

     ▲杨靖宇用过的马鞍

     在吉林省通化市的杨靖宇烈士陵园,杨靖宇生前用过的马鞍陪伴英雄长眠。这件马鞍是杨靖宇戎马一生、带领东北人民顽强抗日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938年入秋后,敌人加紧“讨伐”,斗争环境不断恶化,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被迫进入长白山一带的深山老林。部队采取迂回战术,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不断与日伪军作战。1940年,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讨伐”更甚,实施了“治安肃正”计划,抗联的处境更加艰难。2月23日,因部队失散,人员伤亡,杨靖宇孤身一人,在濛江县保安村西南的三道歪子遭到上百名日军的包围,终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杨靖宇用过的绑腿

     杨靖宇牺牲后,惨无人性的敌人割下杨靖宇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示众邀功”,但眼前之情境令敌人惊骇:在冰天雪地间拖着他们周旋数月之久的杨靖宇,胃里除了尚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然没有一颗粮食!杨靖宇不屈不挠,英勇善战,他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气概,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永远的丰碑!

     7.吉鸿昌的血衣:恨不抗日死

     ▲吉鸿昌就义时穿的血衣

     在河南省博物馆,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民族英雄吉鸿昌就义时的血衣陈列其中。这件血衣展现了吉鸿昌为抗日而死的从容与悲壮,展现了他为国捐躯无悔的英雄气概。

     1934年,吉鸿昌转战天津,参与组织成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被法租界工部局逮捕。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他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吉鸿昌用过的印制“作官即不许发财”的碗

     临刑前,吉鸿昌弯腰拾起一根枯枝,在地上写下气壮山河的诗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少顷,他坐在监刑官搬来的椅子上,直面枪口,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甘为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永留史册!

     8.马本斋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马本斋使用过的大刀

     这柄大刀陈列于河北献县的马本斋纪念馆中。此刀为当年马本斋亲用,至少杀过7个日本鬼子,后来赠予警卫员,保存至今。这把刀历经沧桑而锋利依旧,展现了马本斋机智果敢,率领回民支队冲锋陷阵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了马本斋誓死保家卫国的民族气概与爱国之心。

     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他的率领下,所向披靡,屡建奇功,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马本斋使用过的公文包

     不幸,1944年春,因长期征战,营养不良,积劳成疾,马本斋脖子后面长了毒疮,手术无效,病情恶化,病逝于山东莘县。

     马本斋死后,毛泽东疾书:“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撰挽联:“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9.东江纵队的旗帜:挺起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

     ▲东江纵队民兵用过的旗帜

     陈列于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这面东江纵队民兵用过的旗帜,见证了东江纵队的抗战历史。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琼崖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中共地方组织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相继成立。1940年8月,两支队伍被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第5大队,先后开辟东莞大岭山和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游击队即派出武工队进入香港、九龙地区,开展城市游击战和海上游击战,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先后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700多名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人士,同时也营救了近百位外国人士。1942年1月,中共广东军政委员会开始统一领导东江和珠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并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编为游击总队。为适应斗争需要,游击总队于1943年12月2日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在远离党中央,难以直接获得物质支援的情况下,团结一致,英勇战斗,展现了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

     10.琼崖纵队的斗笠:见证海南军民抗战风雨历程

     ▲琼崖纵队使用过的斗笠

     琼崖纵队使用过的这顶斗笠,见证了海南军民英勇抗战的风雨历程。琼崖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领导的一支人民武装。琼崖纵队广泛团结海南岛各族人民,艰苦奋战23年,革命红旗始终不倒,最后配合野战军解放了海南全岛,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琼崖特委与国民党当局达成联合抗日协议,琼崖红军被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1939年2月,独立队一部在潭口阻击登陆的日军。3月,独立队改称为独立总队,规模由300人扩大到1400人。中共琼崖特委和总队即以第一、第二大队于琼山、文昌地区,以第三大队于澄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40年2月,独立总队派两个大队坚守琼文抗日游击根据地,其余部队向西挺进美合地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队伍扩展到3000余人。1941年5月至11月,乐万、文昌、澄(迈)临(高)抗日民主政府或办事处和琼崖东北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1944年秋,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

     琼崖纵队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爱国奉献、百折不挠、广泛团结少数民族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永载史册。

     (本刊记者 刘文韬 王碧薇)

     监制/徐能毅 责编/郭慧 编辑/冯静 制作/陈蓉

    

     觉得不错,请点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党建网微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