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里的“孝”
2016/1/28 党建网微平台

    

    

     《论语》(春秋)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礼记》(春秋)

     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经》(春秋)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孟子》(春秋)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大学》(战国末期至西汉)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三国志》(西晋)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名贤集》(南宋)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古人云》(宋)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增广贤文》(明)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劝报亲恩篇》(清)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

     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弟子规》(清)

     首孝悌,次谨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据“中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

     监制/徐能毅 责编/刘文韬 编辑/郭慧 制作/付天

    

     觉得不错,请点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党建网微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