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27位改变中国的科学家
2017/1/11 党建网微平台

    

    


    

    


     2017年1月9日,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右)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左)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7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他们或是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抱着科技报国的理念回到祖国,或是不顾高龄仍站在科研一线,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瞻仰大师风范。

     2016年度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我们口袋里装着许多把钥匙,同时还在不断地制造出新的钥匙,而只有其中一把能够开启科学之门。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懈努力,制造、修改每一把钥匙,直到打开这扇大门。也许,此前试验过的那么多钥匙都失败了,于是有人选择了放弃——但谁又能肯定,接下来这把钥匙不会解开未知之谜呢?

     ——赵忠贤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4年度

    

     于敏: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于敏

     2013年度

    

     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从青年时代起,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张存浩

    

     程开甲: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如果当初我不回国,没有参加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可能个人会有更大的科学成就;但肯定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把自己的一切都与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程开甲

     2012年度

    

     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儿,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 “出汗”,一是要能吃苦,下基层;二是要善于动脑子。 ——郑哲敏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

     可能大家认为中国的预警机已经很好了,但我们不能自满,应该抓紧时间研究下一代预警机。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不在第一线上了,但我还继续做一些策划,多带几个博士生。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会一直工作下去!

     ——王小谟

     2011年度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一点不知道是很遗憾的。

     ——谢家麟

    

     吴良镛: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吴良镛

     2010年度

    

     师昌绪: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

     我一生经历很复杂,但是,始终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强大,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的实现,不是靠投机取巧,必须是实干。

     ——师昌绪

    

     王振义: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研究的领军人物

     医生是一个需要有高尚职业精神的行业,是一个最要强调"德"的工作,所以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医德,让学生在未来走上医疗岗位时,能够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作为最大的乐趣和安慰。

     ——王振义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身为动容。

     ——谷超豪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我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

     2008年度

    

     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王忠诚

    

     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做学问,一定会碰到许多困难。但是,我觉得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甚至超过事后获得任何荣誉的快乐。

     ——徐光宪

     2007年度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国家建设、人民需要相吻合,是最大的幸福!

     ——闵恩泽

    

     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用力做的,我个人得到国家如此大的褒奖,我感觉到只能尽有生之力,把后学的同志能带多少带多少。

     ——吴征镒

     2006年度

    

     李振声: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

     和小麦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我最开心的事是看到农民丰收时的高兴劲儿。

     ——李振声

     2005年度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

     是新中国的成立召唤我回到祖国,使我有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舞台。国家的需要、科学的前沿成为我科学探索的指南。

     ——叶笃正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站在手术台旁,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吴孟超

     2003年度

    

     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

     我喜欢实地踏访,这也是由所从事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此外,也为了掌握更多情况,便于同外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刘东生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我一生有三大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让自己设计的导弹可以发射到世界任何一个角度;第二个愿望,就是把外国的卫星送入太空中任何一条轨道;第三个愿望,就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

     ——王永志

     2002年度

    

     金怡濂: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这一代人不同,希望待遇高一点,工作跟自己的爱好结合更紧密一点。这种变化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时代在发展,社会总会有变化,但是,搞科研,奉献精神还是不可少。如果只为个人利益,必然产生一些短期效应,这就是“浮躁”。

     ——金怡濂

     2001年度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今天我觉得我们在某些领域里崇尚名人还是可以的,但是新兴领域我们绝对不能崇尚名人,而要更多地关注小人物。名人也必须保持一种凡人的心态,知道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别人尊重你,无非是你过去有点贡献,仅此而已,自己心里要明白。

     ——王选

    

     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

     当我有时告诉人我一两年后回国,他们常有疑讶的表现,似乎奇怪为什么我不想在这orderly(秩序井然),secure(安全)的地方住下来而要跳入火坑。虽然我难以想像我们一介儒生怎样能影响多少国运……但我们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makes a difference(有些区别)。

     ——黄昆

     2000年度

    

     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60岁是最成熟的时候,应该越来越厉害,怎么能退出历史舞台呢?不应该这样子。60岁应该是工作开始的时候,经验比较丰富,学识比较丰富,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时候。

     ——吴文俊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知识是基础,其次是要付出辛苦汗水,书本和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灵感,同等的重要,增加思想火花,往往触景生情。机遇宠爱有心人,发现野败(野生雄性不育株)是种机遇。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机遇总是宠幸有心人。

     ——袁隆平

     (据人民网,原标题《27位改变中国的科学家都说过啥》 作者:赵英梓)

     总监制/徐能毅 责编/刘文韬 编辑/翁淮南 制作/马俊

    

     觉得不错,请点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党建网微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