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明|学中医始终知行合一,用经方游刃内外妇儿
2017/5/7 中医同城

     第三十五期

    

     ◆

     ◇

    

     曾庆明

     曾庆明,内外妇儿均有所擅长的全科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ISO国际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曾庆明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市人大代表、原罗湖区中医院院长。2016年底当选广东省首届“南粤最美中医”。

     1982年本科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伤寒大家陈亦人教授。先后在江西省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和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工作,现供职于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

     采访笔记

     采访曾庆明大夫之前,看了他的新浪微博和工作室公众号后,感到很惊奇,他竟然担任着那么多项工作:经方“全科”中医、ISO国际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曾庆明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是一位有着万余粉丝的中医科普“大咖”,同时还是市、区人大代表,曾担任罗湖区中医院院长近十年,他写的医案与文章理法方药的解析一样都不曾少,细节到中药的煎煮。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见面后,我们把疑问抛给了他。“我就是个很简单的人,这一辈子连电视都很少看,白天看病、晚上看书,规律地过着“读书记笔记——看病开处方——思考写文章的学习、临床、总结的简单日子”。

    

     曾庆明义诊中,右一

     年近花甲的曾大夫看起来只有四十多岁,采访两个多小时一直神采奕奕,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精力!要知道,这几十年来,曾大夫的工作一直非常繁重。“十几年了,每天早上打一套太极拳,每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精神特别充实。”践行中医理念的健康生活就是曾大夫青春活力的秘诀。打太极拳不难,难得是坚持下来保命长全。学中医思路不难,临证读书就可以逐渐的提高,难得的是能有恒心坚持行动。“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放在曾大夫身上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12选择伤寒,师从明医,谨遵教诲

     作为国内第一批伤寒论研究生,当时并没有出现经方热,我很好奇曾大夫为什么选择了研究《伤寒论》?

     《伤寒论》老师第一堂课就说“要做名医,就要学好《伤寒论”,学术界公认《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鼻祖,而《伤寒论》则是中医临床鼻祖。中医价值在临床,临床的生命在疗效。事实表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距离,会理论不一定会看病,但会看病的一定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名家都是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摸爬打滚出来的。

     清代伤寒大家尤在泾说“医学之学问,皆在明伤寒之理”。而“中医之理在于六经统病”,用六经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伤寒论》之所以能成为临床之鼻祖,在于它对东汉以前所有的临床的经验,包括方和药进行了一次大梳理、大总结和大提练,含金量既前无古人,迄今也后无来者,学好了它就找到了能解决临床的钥匙。因此,想当一个好的医生就得把《伤寒论》学好。我当年想法很简单也很朴实,就想做个好医生,因此,考研时就报考了伤寒论专业。

     当代《伤寒论》的研究名家有“南陈北刘”之称,南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亦人教授,也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北指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陈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首先是务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喜欢只搞理论,强调要写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只留下了一本书,十五万字不到但印刷过很多次的《伤寒论求是》。我这么多年能坚持临床、写些针对临床实际的文章都得益于陈老师的教诲。陈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必须从临床角度学习,一个症,一个脉,一个方、一个药,一个个病去琢磨,一个个方去验证,经方琢磨多了,应用久了,必然有一天会豁然开朗。我1999年任福田区中医院副院长,他曾担心我会因此丢了临床,两次来信叮嘱“庆明同志,千万不要丢了临床”。

    

     跟诊陈亦人教授(右一)

     研究生时的曾庆明(左一)帅气到认不出来

     很幸运的是曾大夫还得到了朱良春、陈瑞春等老先生的指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厦门市中医院工作,侍诊过朱良春教授两次,每次一个月。他对我的影响就是,看病一定要实事求是。《伤寒论》成书的年代只有365味中药,现在有7000多味药,古人在1800多年里,这7000多味药都弃而不用吗?显然不能!另外的影响是博采众方,所以我的方比较杂,从经方之源,顺流而下,理清历代医家在经方基础上所形成的时方、代表方或常用方。

    

     跟诊朱良春教授

     江西的陈瑞春教授,是公认的《伤寒论》功底扎实的名医,在江西省中医院时我跟他学习,他教导我:要成为好医生必须坚持白天看病晚上读书。伤寒论如何学好?如果只是天天念,永远是个理论家,要成为一个好医生,理论和临床实践就必须紧密结合,并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进去。我平时很少看电视,也不炒股,工作之余就是看医书。深圳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外在的诱惑很多,如果没有沉下心脚踏实地来做,是不可能干成实事的。

     曾大夫一直强调如果没有这些大家的教诲,是不可能有自己今天的成绩。但更关键的是,临床四十年,无论是顺境或逆境,无论当行政领导还是普通医生,他一直坚持努力践行老师的教诲。没有个人的持之以恒的行动付出,有再高明的老师督促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3

     中医工作室,中医发展还要靠教育

     作为一名老中医,曾大夫对中医后继无人忧心忡忡,但他更选择为中医教育做点实际的事情。身为市区人大代表,他多次向市区人大提出加强深圳市中医药传承事业的议案。2011年在深圳组建全市第一个名中医工作室“曾庆明中医工作室”,带硕博士研究生。通过六年的努力,目前工作室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8名,学术传承人7名,在他的学生中,有在罗湖中医院能够独当一面的临床科主任,也有罗湖中医院的医疗骨干。不仅曾大夫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后继有人,而且利用团队力量缓解了找他看病难的问题。

    

     在他看来,学好中医的秘诀不外乎就以下几点:

     首先是打好中医基本功。学中医基础,要问道《黄帝内经》;学好中药学,要问道《神农本草经》和历代本草学;同时要学好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特别是《伤寒杂病论》,更是中医各科,尤其全科中医师必学经典著作。

     其次是要坚持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学习《伤寒论》为例,简单表述就是“学伤寒,用伤寒,写伤寒,总结经验,悟出心得”,即便是年过五旬,他仍然系统学习《伤寒论》两遍,第二遍将所有新老学习心得录入电脑,共30余万字,名之为《伤寒论数字读书笔记》。

    

    

    

     曾大夫门诊带教学生,滑动查看更多

     他身体力行:

     坚持白天看病,晚上看书。每周六全天出门诊,无论是当院长,还是普通员工,一干就是24年,正常上班时间不足下班补上,工作日时间不足,节假日补上。

     咬定经典不放松。作为80年代初的伤寒论硕士,学生时代他已经对《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十分熟悉,但到了临床,他依然觉得经典常学常新,购置了中医经典的音频、视频教材,利用上下班乘车时间反复学习,并做读书笔记,几年时间用坏了不少音频、视频教材,做的笔记摞起来一大堆,“勤能补拙恒斯效”,只有多看、多读、多想,看病时才不会“方到用时方恨少”,用他的话说,看病时没有七八百首处方在脑子里打转,临床的短短几分钟怎能应付千变万化的全科疾病呢?了解他的同事感慨说:“老曾啊,冲着你这钻研学问的劲头,说你能当好院长可能有人不服气,但当个好中医,我想没有人会有疑问的啊!”

     当下的社会还需要临床中医的科普。在深圳工作24年,他深入全市120多个社区、企事业单位,举办中医健康讲座300余场,录制中医科普视频,在报纸刊物连载科普文章100多篇,并出版《养生保健你做到了吗?》等科普专著,直接受众数十万人次。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曾大夫更是充分利用高科技进行中医科普宣传。无论是在全国中医保健养生科普大会、香港中文卫视访谈这样的大场面,还是简陋的社区活动中心,宣传中医科普保健都是全身心投入。科普宣传不但传播了中医药文化,为百姓保健助力,对自身的医疗水平、医患交流的技巧提高也是很大的帮助。

    

     香港中文卫视访谈

    

     曾大夫讲起中医永远是那么激情

    

    

    

    

     互联网上的中医,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4

     扎根基层,体制内的经方全科中医

     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没有中医院的,现代的中医院也是仿照西医院的模式,分科分得很细,因此,目前很多公立医院的大夫往往都偏于一科,而曾大夫却有底气做一个彻底的中医全科大夫,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与病人在一起,滑动查看更多

     中医的学科性质决定,中医没有医院概念,自古中医都是能药会针,内外妇儿科、老年五官、男科皮肤科等各科通看。比方说《伤寒论》就不单单是治疗外感病,“六经钤百病”,几乎所有的病都可以纳入六经。从临床来看,凡是可能有恶寒发热过程西医的“病”,如感冒发烧、咳嗽哮喘,急慢性鼻炎和扁桃腺炎、腹泻、痹证、皮肤疾病等,用六经辨证最好,因为它们都有六经演变规律,而且各具特色。另外,单从方剂辨证看,有时方之证,即可用时方之药,如有些妇科的方子用在男科解决不育生性功能障碍和前列腺炎等问题。比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小便不利,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就三个药,当归、贝母、苦参,前列腺炎的病人经常吃了经常效果非常好;比如现代人普遍压抑,逍遥散自古是妇人解郁的,男的吃也好的很;再比如易黄汤用于早泄与滴白,往往收效意外。证同方即可异用,临床思维一定要拓展。

     伤寒专业也决定了临床的全科性。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思维与辨证论治体系,及其基础方、常用方与代表方大多来自《伤寒杂病论》。当然更不能忽略各科疾病有相应的特点:儿科至阴至阳,治疗不能阐发太过,保脾胃为主;妇科以血,以肝为本;男科以肾为本;皮肤病不能只流于皮肤层面的治疗,重要的是要把患者的内环境调理平衡。

     还离不开向社区病患的学习。西医也许只能在相对大的医院才能做出水平更高的学问,但中医不一样,中医是来自民间,生命力就在临床疗效。许多地道的中医技能,往往能在基层医院得到继承与发展。采访中曾大夫非常认可了深圳几位独立行医的民间中医,在坚持基层医疗的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科普工作的开展,在体制外则更是不容易。曾大夫来深圳后一直都是在基层工作,特别是24年以来坚持每周到门诊部或社康中心坐诊,最直接接触社区老少,尤其是打工族,这为他提供了各科丰富的病人资源,包括许多没有接受西医治疗或“干扰”过的原始病人,内外妇儿各科都有。

     另外,岭南地区有很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当你的疗效出来了,看好一个不容易看的病人,往往全家人的问题都可能会去找你,你自然也要逐步去完善充实自己,朝全科方向发展。

     5

     6形成自己的学术理念

     专注临床的曾大夫从不忘理论的提升,他是一个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大夫,提出了“直觉心悟”、辩证重脉诊、望咽喉、经方重组等创新性的学术理论。

    

     学术会议上的曾大夫

     直觉心悟

     1997年我晋升副主任医师,也就是在临床干的有些经验体会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医的辩证论治现在越来越强调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但真正临床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呢,有非逻辑思维,这有一种悟性在里面,一种灵感,就是经验积累。这种体验很难描述。中医不传之密就在量上,实际上心悟也很难传。怎么才能传呢,首先是有相当的理论功底,理论功底到了什么程度,就会迸发什么火花,这跟临床实践也是成正比的。另外,要有点天分,学中医的要有悟性。

     怎么当一个好医生,也有直觉心悟的因素存在。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反复的在临床验证。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出规律,才形成自己的东西。很多人都总结,所以形成了中医的五花八门、各个流派,但其核心是一样的,都遵循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舌脉症互参,尤重脉诊与望咽喉

     临床面临脉诊和症状不符合的时候,辨证依据要有所取舍,有时舍证从脉,有时舍脉从证,还有脉证合参。这样才符合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相对来讲,脉象反映了比较恒定的全身气血阴阳状况,而舌象差异就比较大。对于疑难杂症,我会考虑脉象多一些。《伤寒论》中,张仲景主张脉证并治,没有谈舌证并治,反映出当时的中医家,都极其重视脉学的,延续至今,号脉一直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和优点。

     一般而言,高血压的病人不用温药,也少用黄芪,但我让很多高血压患者吃黄芪,往往还30g、60g,血压就会稳定下来,依据就是患者的脉象。患者虽然是高血压,但症状是头晕,精神差,脉特别的沉,特别的弱,舌象很难反映出来,但脉象反映的更准确。

     望咽喉

     个别情况,脉象可能不好把握,比如小孩扁桃体炎,望咽喉就特别重要。往往别看患者扁桃腺又大又红,脉有点数的喉咙痛、长眼屎,上火,而咽喉多数是淡的,淡的就是阳气不足,有水湿,小青龙汤就管用。很多病案是用附子、肉桂,黄芪、党参,大剂量温补药物,治疗咽喉炎,让烧退下去了。不是每个病人都要看咽喉,但症脉不一致的时候,或者是这个人反复强调上火,但你认为不是热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咽喉为至阴之地,归肾经的,肾是先天之本,是能反映一些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寒和热。

    

     香港浸会大学讲课中

     7

     ISO国际中医药标准化专家

     曾大夫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中方注册专家和中医药标准联盟中医组组长,五次代表国家参与制定ISO国际中医药标准化学术年会。我原以为他是带着翻译去参会的,完全没想到曾大夫早就可以在国际上自如的用英文为祖国的中医药发声了,作为文革后第一批中医大学生能够有如此高的中医英文水平实在是凤毛麟角。其实学英语并不会耽误学中医,中英文思维习惯不一样,反而会开拓一名中医师的思维。

    

    

    

     ISO国际中医药标准化会议中,滑动查看更多

     我对英语,是天生的喜欢,研究生时英语角里就有一帮听众了。以前我们穿中山装,四个口袋的,左边单词背了之后放右边口袋,反复背诵。任何一个音标,我都要把音读出来,当初就是下得这样的苦功。读研的时候,教育部在北京、南京等五所院校开办国际针灸培训中心,英语老师翻译不了中医英语,因为我英语比较好,就被派去为外籍留学生翻译,没多久口语就混熟了。更关键是我从研究生毕业回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做临床医生的时候,南斯拉夫来了二十多个学生,无论教学还是杂务都是我一个人负责管理,所以英语底子打的更牢了,我托福可是考了610多分的。

     我为什么去参加呢?首先我们是中医的发源地,中医也希望走向世界,但日本、韩国还想把中医变成他们的,ISO/TC249(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就是为了出台国际通用的标准。那谁掌握了制定标准的话语,谁就在这个行业这个领域有话语权。即使我们不讲国家情节,民族情节,从学术角度看,日韩对真正的中医的理解也是有限的。从经济角度来看,日韩如果拿走了标准的话语权,整个产业链都会被他们掌控,我们中国就很被动了。因此,我参与中医国际标准化活动是义不容辞的。

     为了让我们的标准能够在国际上通过,多次在国际标准化会议上要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日、韩的对手进行唇枪舌剑,斗智斗勇。去年这些标准在罗马通过时,跟日方争的相当不容易!我们深圳的团队一下子拿下了六项国际标准!由于在中医国际标准化的突出贡献,2015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了我们“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采访现场·对话曾庆明

    

    

    

    

     半夏:听您分享经验,发现您真是读了非常多的书籍。

     曾庆明:我确实看了不少书,看了之后更体会到内科是基础功,用内科的底子去指导其他分科反而更好。西医也一样,你要当一个外科大夫,首先把内科学好。做一个好的中医内科大夫,还要去外科待半年。要是分了科,扎针的不开处方,开处方的不扎针,会把中医好多东西都丢掉。

     半夏:您原来还扎针?那您中医基础深厚功底是大学打下的基础吗?

     曾庆明:是的,但现在很少了。学习不仅仅是在大学,我现在五十多岁还在背方歌。中医学习只有常学常新。当读书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就过瘾了,如果只把读书当成简单的谋生的工具可能就麻烦了。

     半夏:您对中医治疗老年病有什么心得?

     曾庆明:老年病发生年龄在逐步地提前。比如说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过去可能多是六十岁以上才出现,现在四五十岁就一大把,主要特点是慢性疑难病,多种疾病纠缠在一起,表里寒热气血阴阳全都有了。西医往往要吃一大把的药,经常会有不良反应,许多人会食欲差,精神疲倦。但中医可以综合调理,副作用一般更少。老年病是中医中药治疗的强项,六经辨证适于全科辨证。在诊治老年病疾病上,病机上应强调脾肾正气的重要性和痰瘀病理的常见性和复杂性;治疗上多从太阴脾虚与少阴肾弱入手,紧扣脾肾之虚与可能兼夹的痰浊瘀血,通过经方或经方重组,常以汤剂开路,丸、散、膏、酒剂殿后,对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脑病行之有效。

     半夏:整个采访您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曾庆明:第一,要沉下心做临床,有疗效才有生命力。

     第二,中医是很有前途的一个学科,悬壶济世,解决人民的健康问题。现在大家觉得中医没有前途,其实还是没有学好、用好中医,我和研究生讲:你要是把经典读好了,实实在在做临床,十年二十年后就是你的天下。

     第三,对中药的忽视让我觉得很沉重,学中医对药一定要熟悉。30g的石膏和30g的蝉衣完全两种概念。不能只看到了数字,没看到比例,没看到可发挥的东西。更不能忽略中药煎煮的重要性。《伤寒论》运用很大的篇幅强调煎煮,现在煎煮的重要性被很多人忽略了。先煎后下、包煎另煎,都要老老实实;尽量少用冲剂或者免煎剂;最好鼓励病人煮,自己熬中药的效果之好是其他方式很难代替的。就好像煲汤一样的,要从早上弄到晚上。小火煲和高压锅压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的,是一个道理。

     曾庆明出诊信息

     深圳市干部保健门诊部三楼名中医馆,深圳市东门北路1019号

     周一上午9:30-11:30

     电话:25164005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罗湖区乐园路83号罗湖区中医院二楼名中医馆,周三: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30。

     电话:075582311599.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名医馆,罗湖区乐园路83号罗湖区中医院二楼名中医馆,周六: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30

     电话:075582311599

     中医同城已入驻今日头条(中医同程会),欢迎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或感悟,文章右下方可以留言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请在本公众号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转载于【中医同城】公众号"

     更多【明医寻访记】请点击

     曹田梅 | 才情与气质并举,医术与医德双馨

     罗正中丨艾灸界的“发明家”

     尚栋梁丨不想当中医的帅哥不是好爸爸

     文玉芬丨我是一只用疗效说话的“老蜜蜂”

     黄华君(飞龙)丨IT男到传统中医的逆袭

     陈长青丨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

     陈汴生丨侠骨柔情正骨师

     黄海涛 | 注音中医经典,专注中医传承

     项金明 | 自古年少出英才,何须言必老中医

     于林勇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徐风瑞 | 从哲学本科到中医博士

     赵玉洁 | 一片冰心在中医

     范永全丨研习各家所长,走自己中医之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同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