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
2017/9/27 中医同城

    

     中医两千多年来治疗疾病的宝贵临床经验,也通过各种古代文献,保存至今。因此,有人称中医为“哲学医学”、“经验医学”,大致上是对的。医学并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科学、技术、经验的结合。

     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实验室,用微观的、静态的、分析的、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和掌握,西医主要运用这种方法;而有一部分只能通过活体的考察,用宏观的、系统的、联系的方法来认识,中医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与情绪、气候、季节、环境、饮食、房事等因素密切相关,充满变数,很难完全用表态的客观指标来衡量。

     总的来说,西医长于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生命和疾病,依赖仪器检测,看重客观指标;中医长于运用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能力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了解了中医的本质特征之后,就可能知道,要学好中医,必须抓好两个关键的环节,其一是深刻领会和牢牢掌握中医独到的方法论,其二是加强临床实践经验的培养。

     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

     除了四大经典著作之外,中医还有“四小经典”之说, 即《医学三字经》、《药性四百味》、《医方集解》(或指《汤头歌诀》)、《濒湖脉诀》,这是过去带中医学徒用的入门教材, 虽然浅显易懂,读来并不太难,但内容却很丰富、实用,很有参考价值,现今许多名老中医就是从熟读“四小经典”开始起步的。

     此外,中医每个分科,都有自己可以凭借的经典。如:妇科有《妇人大全良方》、《傅青主女科》;儿科有《小儿药证直诀》;外科有《外科正宗》;伤科有《伤科汇纂》;眼科有《审视瑶涵》;针灸有《针灸大成》等,尤其是清代乾隆年间由朝廷组织编写的《医宗金鉴》,更是一部包含内、外、妇、儿、骨伤、针灸各科的临床经典著作,是一部专门为培养中医临床人才设计的著作,此书问世两百余年以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有老中医指出:“能持一部书而治天下病者,非此书莫属。”

     中医在各分科如针灸系、五官科系、外科系、妇科系,应当争取开设本学科的经典著作,即使象“四小经典”、《医宗金鉴》这些古籍无师资授课,也应当让学生了解这些信息,以便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拓展成才之道。

     开设“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课

     有的学生直到毕业,仍然无法理解“阴阳五行”,运用“辨证论治”等中医核心理论,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中医古籍。大学虽然开设了中国医学史、医古文课,对中医的入门有所帮助,但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为了深刻理解中医的方法论及其产生的人文背景,有必要开设一门“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课程。

     调整和重组西医课程

     我们可以仿效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的办法,将全部西医课程合为一门或两门,侧重于介绍一个中医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课时可定在400学时左右,大约占全部医学课程的百分之二十。根据本人和部分老一辈中医学徒学医、从医的经历,笔者可以有把握地说,这样做也是可行的。

     加强对中药的感性认识

     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都已经建有中药标本室。建中药园,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多种中药原生植物的识别能力。许多鲜药比干品含有更多的生物活性,治病疗效也更好,如治疗蛇伤、跌打损伤、风湿病、癌症、皮肤病等,学中医的人如果认不出几十味中药的原生植物,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的缺陷,更谈不上一旦有临床需要时,自己可以上山采药。建立中药饮片品尝室,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 亲自认药、尝药。

     中药的五味,主要是通过口尝才体验、总结出来的,让学生能够随意观看、品尝各种中药饮片,将来在开方时,哪味药质地轻、气味淡,剂量宜重,哪味药质地重、气味浓,剂量宜轻,哪味药苦极、气腥、服之易呕,小孩或胃气弱的患者宜避开,就会心中有数。总之,建立两室一园,对于提高学生对临床药物知识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利用视频跟随名医见习

     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代化视频设备解决这个难题。例如,每个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总有那么几个地道的、疗效好的名中医,可以在名医看病的诊室长年装上视频探头和其他先进的视听设备,当他们每天看病时,打开几十、几百个视屏,让学生们自由观摩。

     各个年级的学生,只要有兴趣、有时间,都可以看,除了无法切脉之外(其实,即使跟随坐堂的学生也不是人人都能切到脉),其他医患双方相互交流的任何信息,包括处方和病历,视频前的学生们都可以了解到。

     在诊余,还可以专门安排这个医生同跟他坐诊的学生就开方的思维途径、看病过程中的功过得失、进一步治疗的设想进行讲解、讨论。视频前的学生不仅可以看,也可以提问、参加讨论,这种收获是最大的。这个方法,可以一并解决名中医难找、带教老师不足、“跟师坐诊”的学生人数有限等难题。

     调动校外外资源带教学生

     上世纪80年代,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了给学生创造自主临床的实践机会,曾经在全省的县市医院物色了一百名在当地有影响、有临床造诣的名老中医,恭请他们到学院来,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会,授予他们一纸“ 荣誉教授”的证书,拜托他们长期带教当地考上我院的学生。

     虽然报酬菲薄,但大多数没有学历的地方老中医们,十分乐意,十分看重这份荣誉,在读学生们利用寒暑假去跟他们坐堂抄方时,得到了许多的指点和真传,师生双方的热情都很高涨。

     这批拜师的学生,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回到了当地的中医院,成为了中医队伍的中坚力量。这种举措依旧没有过时,值得推广。各省中医院校应当和中医管理局协同配合, 利用这批宝贵资源,帮助学生成才。

     鼓励中青年教师上临床

     这是因为中医不像西医,理论与临床可以截然分开,教基础理论的完全可以不懂临床,不看病。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水乳交融,具有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脱离了临床,理论就很难讲通,甚至“破绽百出”;一旦联系到临床实践,看似抽象干枯的理论就如鱼得水,生动鲜活了。

     学生对许多中青年教师的讲课有意见,集中反映在老师缺乏临床经验,讲不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来,甚至他自己都明言讲不清中医的道理,这主要是缺乏临床经验所致。很多中医院校把科研放在首位,忽视教学,更没有把从事临床实践作为培养中青年教师素质的必要环节,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投入临床。长期如此,难免不误人子弟。各个院校都应当创造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上临床,并且要形成一项制度,制定考核标准,这是中医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湖南中医杂志,作者不详,编辑/半夏。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同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