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方大医如何玩转外治法
2019/1/22 10:26:44娄绍昆 中医同城

    

     导读:中医学博大精深,经方医学是中医学的核心与基础。学习经方的医师在学好经方以后,还要学会各种各样的外治法,这样内外合治才能提高疗效。今天为大家推荐娄绍昆老师运用外治法结合经方治疗颈性心绞痛病案一则,正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故成医"。

     病人是一个中年男子。

     主诉是: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两个月。疼痛多在睡眠与休息时发作,胸闷、气短,胃胀、纳呆,颈部转动受限。

     多次检查,未发现心脏病变,曾服旋覆花汤加味多剂,稍有效果,但未能痊愈。

     检查:颈4椎棘突压痛,向左偏歪,压之呃逆频发;臂丛牵拉试验左侧(+),前斜角肌痉挛;剑突下的胃脘处痞满疼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X 线正侧位片显示:颈3~5椎间隙轻度狭窄、颈3~5 椎体前后缘轻度增生。

     我的诊断是颈性心绞痛,相似于《伤寒论》中的结胸病。

     治疗经过:先用理筋分筋手法使左侧斜角肌痉挛减除,然后施用旋转整脊手法。施术时,医者抱患者头的左手向直上牵提与向左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右手拇指向颈前方轻微推顶棘突偏歪处,稍一用力,听见一响声,右手拇指下棘突轻度位移,已觉对缝,术后再压迫颈椎棘突没有出现呃逆,再予以小陷胸汤合旋覆花汤5剂。一周后复诊,心绞痛样疼痛未见出现,胃脘痞满疼痛消失,按之柔软无压痛,但神疲嗜睡,此为邪去正虚,不做治疗,以期机体阴阳自和而痊愈。后来,追踪观察了一年未发现复发。

     颈性心绞痛,西医认为多见于神经根型与交感型颈椎病,以膈神经产生刺激性反应为主要发病机制,临床易与冠心病相混。中医诊为结胸病,为痰热滞阻于胸中,可涉及胁部、脘腹部,故有胸胁胀痛及胃脘痞满、疼痛、拒按等临床见症。如果邪结高位,项部经脉受阻,亦可出现颈项强痛。如《伤寒论》:“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在结胸病中,项强是一个症状,处于从属地位,随着结胸病的治愈,颈项强痛亦会相应地消退。然而,这一病例是由于颈椎细微错位才引起了颈项强痛,颈项的损伤是结胸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在诊治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仅以结胸病论治,将会影响疗效。可见治病求本的本,辨证求因的因,是需要医者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与辨认,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与套用。

     2003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的国际仲景学术研讨会上,我就内外合治在经方医学临床上的作用做了一个发言,其中就讲到刺血疗法对我的帮助,我举了几个迅速治愈的病例,获得了与会者的肯定。

     我发言中的部分内容如下:

     2000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应聘到一专家门诊部坐诊,每周一个上午。

     那是上班的第一天,就碰到一个令人难忘的病例。

     一个六岁男孩,患左偏头痛三年,久治不愈,特别是夜间两到四点啼哭不止,闹得邻里不能安睡。由于他家就住在这个专家门诊部的楼上,是这个门诊部的常客。听完了其母的讲述,诊视了患儿的病况,翻阅了各位前医的诊治记录,感觉到他们辨证无误,方证相契。

     当时患儿左太阳穴周围区域的皮静脉曲张引起我的注意,我说要用刺血疗法,直接去其瘀血。当三棱针尖点破太阳穴周围皮静脉时,一股紫黑的血流直冲而出,全溅在雪白的墙壁上,患儿的父母惊叫起来。我说:本来静脉压力是很小的,刺破后只是渗出来,出血最多也只是流挂下来,这样冲溅出来的情况不多见,可见其瘀阻的严重性。

     针刺后,又开了五帖方药,与前医的辨证思路大同小异。一周后,我又来上班时,患儿一家人早已等候在诊室里了。说那天刺血后服了药,当晚九时就安静地睡眠了,一夜未哭,一周来都如此,甚为欣慰。

     后来,他们介绍来了一大群左邻右舍来看病,使我每周一上午的门诊,一下子就搞得风风火火了。我在那个诊所坐诊两年,这个孩子的病一直没有复发。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医出版”,作者/娄绍昆,编辑/山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同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