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2019/7/2 11:05:23 中医同城

    

     导 读:“初学者学中医难,难就难在不熟悉规范,难就难在不会选择。学中医为什么要读经典著作呢?说白了,就是为了培养一种明辨是非、鉴别优劣的眼光,培养一种选择的能力。”

     黄煌老师这段话有没有说到你的心里去?原来学习经典最大的意义是“选择”!大家想想读《论语》《老子》的意义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类学生“读经”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学中医,到底哪些是必读之书?

     根据本人主持的课题组于1998年对全国330位名中医的问卷调查,结果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高居前列。

     清代医家徐灵胎先生晚年所著的《慎疾刍言》一书中开具的必读之书为《灵枢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宗金鉴》。可以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为代表的汉唐古医著,就是中医的必读之书。

    

     读经典,也就是要读这些古代医著。

     学中医为什么要读经典著作呢?

     说白了,就是为了培养一种明辨是非、鉴别优劣的眼光,培养一种选择的能力。

     初学者学中医难,难就难在不熟悉规范,难就难在不会选择。

     《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古典医著,不仅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和生活智慧,更是中医的基本规范,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而公认的医学标准。

     用徐灵胎先生的话说,“果能专心体察,则胸有定见,然后将后世之书遍观博览,自能辨其是非,取其长而去其短矣”。

     徐灵胎先生学医是强调学经典的,所以,他看问题就十分深刻。

     清代初期,江浙一带风行阴阳五行生克学说,滥用补药,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八味地黄丸,成为定例。人家看不出问题,但徐灵胎先生看出问题来了。

     他写了本书《医贯砭》(按:此为批驳赵献可的《医贯》所作),对这本宣传阴阳命门太极学说的畅销书进行了尖锐地批判。

     指出其问题就是医学的简单化,是以哲理替代医理,其后果是导致千古良方失传,医学发展失范。

     我当年正是在琢磨命门学说时读到此书,顿感震撼,这才有所醒悟,遂废这种学说而转入经方大道。

    

     现在为什么要提倡读经典?

     其意义有三。

     一是拒绝神秘,回归朴实。

     中医的历史长,几千年来神秘文化不断渗入,给人带来不科学的错觉。

     但是汉代的医学却十分朴实,具有古代唯物主义的精神。

     比如经方的配伍、用量、煎服法以及对方证的描述,都是十分精细和准确,是后世医方所无法比拟的。那些神秘兮兮的理论和用药,不属于中医。

     而当前的中医界,不断有将中医神秘化、玄学化的声音和做法,提倡读经典,就是强化医学自身的科学精神,回归朴实的自然科学之路。

     二是修正思路,回归本源。

     从临床看,现在许多中医的思路有偏离传统思路的倾向。

     比如治疗失眠,往往想到安神药;治疗浮肿,往往想到利水药;治疗久病,往往想到正气虚而用补益药。

     这种思路,与古代医学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

     中医自有中医看病的角度和方法,研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路得到调整,知道中医应该是那样看病的,是那样养生的,从而进一步发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临床疗效。

     读经典,就是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这是中医的本源所在。

    

     三是传承经验,回归临床。

     中医学的特性就是经验性强,对临床的依赖性强,从经典的研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经典中的理论和经验,都是几千年实践的经验结晶,是当今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强调经典,就是要让我们在进行医疗教学研究中,必须注意传承几千年留下的宝贵经验。

     比如,经方的开发和利用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不仅要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经方,而且要面向市场大力开发经方。同时,提倡经典的研读,可以纠正当前中医研究大多脱离临床,教学也大多停留在书本的不良倾向。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提倡读经典,不是一般的读书活动,而是一次思路的调整,一次视野的开拓,还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引导中医大学生们关注经典,关注医学基本功的训练,关注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青年大学生应该如何读经典?

     一是要将读经典与学好大学课程结合起来。

     读经典的“读”,与读小说的“读”是两个概念。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来说,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研究更为帖切。为何?

     经典是当时的实证的记录,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文献研究的原始资料。我们利用这些古代记录的资料,来研究疾病,研究人体,研究古代医学认识人体和治疗疾病的思想方法和经验。将古人没有说清楚的东西说清楚,将比较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而要研究,必须要有工具。这个工具,就是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知识。生理、解剖、病理、诊断、统计要学好,因为古代医学的研究对象与现代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

    

     马克思主义原理、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也要学好,因为中医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

     所以,读经典与目前大学学习的课程是没有矛盾的,要读好经典,必须有科学的头脑,有坚实的现代科学知识基础。否则,就是熟读伤寒内经,顶多是个活字典而已。

     需要指出,提倡读经典,并不是要否定现有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

     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等教材,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其雏形是对经典的阐释、提炼和加工,但由于种种原因,教科书还不是很成熟的,还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之中。其中有些内容与经典著作的理念有些偏移。

     所以,目前的教科书还不能替代经典著作,我们还要提倡读经典。但作为中医入门的阶梯,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帮助我们熟悉中医的术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读经典的基础。

     所以,读经典与中医学基础课程相互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

     二是要将课堂听讲与课后自学结合起来。

     课堂听讲是学习经典的阶梯,应当高度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因为大部分同学一生可能只有这一次能全面地听老师细细讲解经典。

     作为课堂学习的目标和压力,建议同学们在刚开始学习时要背诵一些重要的原文和经方,如果没有这个要求,恐怕要深入了解经典著作是比较困难的。

     但读经典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要读懂,那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不断的思索和阅读,特别是在实践中多应用,多体会,陈修园先生说“愈读愈有味”,就是这个意思。

     我在碰到临床难题时,常常翻阅《伤寒论》、《金匮要略》,往往会有所启发。我觉得,《伤寒论》、《金匮要略》是用来翻的,而且要常翻,如果哪天将书翻烂了,你对经典的认识也能上一层次了。

     三是要将经典原文与后世研究成果结合起来。

     经典是不全面的,经典是片断,经典没有把话说完,因而经典的阐释成为传统的研究领域。

     比如《伤寒论》的研究著作,我国有三百多种,日本现存著作也有四百种。如果就经方来说,则后世的应用经验更为丰富,近代以来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论文数千篇。在读原文的同时,结合后世研究的成果,就会更深地理解经典和发展经典。

     所以,要注意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建议在校期间,能写两三篇有关经典研究的读书笔记或综述。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黄煌经方沙龙(第2期)》”,编辑/山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青年中医 好文选读

    

    

    

    -商务联系-

     首席勾搭官 微信|meleyan

     -转载原创联系-

     首席小秘书 微信|zytc_zs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同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