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晚期化疗有意义吗?化疗效果怎么评估,方案如何选?
2022/8/12 13:33:06 癌肿预防复发

肺癌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按病理类型分为两种,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关于肿瘤的分期,临床上我们通常习惯将小细胞肺癌按照VALG的二期分期法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将非小细胞肺癌按照TNM系统分为0期到IV期,所谓的晚期肺癌,一般是指广泛期SCLC(小细胞肺癌)和IV期NSCLC(非小细胞肺癌)。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来讲,无论是SCLC还是NSCLC,都失去了手术机会,所以治疗上以化疗、免疫、靶向及放疗为主。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是晚期肺癌的化疗。
一、 晚期化疗方案怎么选?
1. 广泛期SCLC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指的是病变超出一侧胸腔,包括出现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远处转移等。
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或卡铂是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
此外,伊立替康联合铂类也是一线治疗的可选择方案。对于不适用顺铂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依托泊苷联合洛铂的方案。

目前广泛期SCLC的常用一线治疗方案包括: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EC方案(依托泊苷+卡铂)、EL方案(依托泊苷+洛铂)、IP方案(伊立替康+顺铂)、IC方案(伊立替康+卡铂)等,同时可联合免疫治疗增强疗效。
2. IV期NSCLC
非小细胞肺癌IV期,指的是单发转移灶原发肿瘤对侧肺叶出现卫星结节;胸膜播散(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胸膜结节)或出现远处转移。
IV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的治疗,无驱动基因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及无驱动基因鳞癌的治疗。

IV期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的治疗主要以靶向治疗为主,靶向药物的选择需依据突变基因的情况来进行。
驱动基因阴性,体力状态良好的非鳞癌以及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建议选择的一线经典方案均为含铂双药化疗。
常用化疗方案包括: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PP方案(紫杉醇+顺铂/卡铂)、nab-PP方案(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卡铂)、LP方案(紫杉醇酯质体+顺铂/卡铂)、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卡铂)、DP方案(多西他赛+顺铂/卡铂)、AP方案(培美曲塞+顺铂/卡铂)。

在治疗期间,患者化疗2-3周期或靶向治疗2-3个月,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一线4-6周期化疗结束后不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后每6周随访一次,影像学检查每6-12周一次。
此外,在随访过程中,患者吸烟情况也需要进行评估。烟能戒还是要戒!
二、 治疗效果怎么评估?
相信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讲,由于并没有多少医学知识的储备,可能相对于以上提到的那些复杂的药物选择,大家更关心的则是治疗效果怎么样,不管选什么药,治疗效果好就行,也就是所谓的“不管黑猫白猫,只有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
目前呢,关于肿瘤疗效的评估主要运用基于肿瘤负荷的解剖成像技术来进行,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RECIST标准1.1版和mRECIST标准。

在RECIST标准1.1版和mRECIST标准中,肿瘤的疗效评价分为4个部分,即CR(complete response):完全缓解、PR(partial response):部分缓解、SD(stable disease):疾病稳定、PD(progressive disease):疾病进展。RECIST标准1.1版中关于疗效评价的具体解释如下↓
CR(完全缓解):所有的目标病灶消失;
PR(部分缓解):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
SD(疾病稳定):缩小未达PR或增加未到PD;
PD(疾病进展):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RECIST标准以肿瘤最大直径(包括存活肿瘤及坏死区域)来判断疗效,它的局限在于不能反映尤其是靶向药物导致的肿瘤坏死情况。
而2020年公布的mRECIST标准则以“存活肿瘤”作为评估对象(记录动脉期增强显影的病灶数据),以此除外坏死肿瘤的干扰。
文末总结
由于对于体检和早期筛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肿瘤性疾病发现时便处于中晚期,肺癌也不例外。
对于肺癌患者来讲,无论是SCLC还是NSCLC,化疗均在其晚期治疗领域中占领着一席之地,很多患者能够从中获益。

关于治疗效果的评估,目前主要依靠的是RECIST和mRECIST标准,通过测量靶病灶的最大直径来判定疗效,所以要求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听取医生的建议,定时复查影像学及其他相关性检查,定期评估疗效,以随时调整后续的诊疗方案。
加入病友交流互助群,扫二维码
发送病种和报告给博士,即可邀请进群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癌肿预防复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