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一年入学,或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017/8/23 母婴与育儿

    

    

     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网络

     马上就要开学了。

     很多的妈妈留言询问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上幼儿园了?

     是不是要想办法给孩子提前入小学?

     前几天跟亲戚聊天。

     她家里的小女儿是4岁就读完了幼儿园,5岁上了一年级。

     记得那时候过年,一堆孩子在一起讨红包。

     那个小家伙就不去。

     因为大人会问,孩子“你今年考试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呀?”

     所以那些考得好的孩子,总是冲在前面。

     而成绩不好的孩子呢,就畏畏缩缩地躲避着。

     直到今年,她上了四年级。

     她妈妈说终于赶了上来,还是后悔送得太早。

     而她说的赶上来是孩子终于告别了门门不及格的历史,获得了班级最佳进步奖。

     而还是在班上靠后的名次。

     名次本身不重要,但是孩子的自信也跟着毁掉了。

     亲戚说非常后悔,没有让她大一点入学,因为还没启蒙就被送进了小学。

     加之自己又没有时间和金钱来帮孩子追赶。

     还有妈妈说孩子两岁多,自己没时间带孩子,家里老人带不好,于是送托儿所,想着早点送幼儿园,结果孩子天天吵闹,要不要继续送?

     她说很多过来人跟他说要咬咬牙,坚持送过去,熬过去就好。

     结果真的如此吗?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还没出生前就开始计算入学的时间

     有一个数据显示:妇产医院8月底做剖腹产的产妇比较多,因为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孩子必须够6岁才能上小学,而早几天做剖腹产,孩子就能早一年上学了。

     早一年上学,到底有多大用?

     我们整个社会评估一个孩子是不是到了入学年龄,就是看孩子的自然年龄,而没有考虑孩子个体的成熟程度。

     因为我是给儿子晚入学的,今年快五岁了才入园。

     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出门,总是会遇到一些好心热情的大叔大妈跟小家伙打招呼:

     “读书了吗?这么可爱的小家伙”

     “没有,我还没读”

     “啊!你几岁了呀!”

     “我四岁了”

     “怎么不去读幼儿园呢?其他小朋友都去了呀!”

     每次问到这个地方,我就会觉得气氛有点尴尬。

     后来跟儿子说,如果有人问你,你就说在家里的课没上完,晚点去。

     我没有着急送他去上学主要是从孩子的准备程度来考量。

    

     每个孩子,有他自己成长的时间表。

     比如出牙、走路、说话的时间,这些内在的生长规律起着决定作用。

     而另一个能影响孩子成长的就是家庭的力量。

     比如孩子阅读能力的形成、表达能力的强弱、性格的发展等。

     当你想着送孩子入学的时候,请记得问问自己,孩子是不是准备好了?

     在任何的学校里,都有两种孩子。

     一种孩子的父母一直都努力做好,孩子将是受益的,能够表现和应对各种不同的感受。

     而还有一种孩子是父母长期忽视的,迫不及待地想着把孩子送给老师去管教,结果这类孩子在学校常常碰壁,无法融合进新的环境。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有时候,放下焦虑,等一年又有何妨。

     特别是男孩子,晚一年入学好处还有很多。

     不管是入幼儿园还是幼小衔接,女孩的成熟速度总是大于男孩。

     心理学研究发现:女孩在16岁以前比男孩的发育成长要快,如果男孩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父母还总是催促,结果只会让男孩失去心理平衡,他们跟女孩之间就会进行一场毫无意义的竞赛。

     我们会发现很多男孩的语言能力不如女孩。

     提早入学更容易造成他们听不懂老师讲课,在课堂上也坐不住。

     很多妈妈就面临这样的烦恼。

     孩子刚刚进入一年级,课堂上坐不住,听讲也坚持不了多久。

     常常被老师批评。

     有时候还跟同学打架,家长自己都经常被老师叫去谈话。

     如果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

     刚开始就会有心理压力,抗拒去上学。

     甚至最后躲避自己的老师,逃课。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一旦孩子一开始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觉得在学习上难有作为。孩子可能会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孩子一生。

     我们关心的重点不应该是孩子的入学年龄,也不是择校。而是0-6岁这个阶段,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爱和家庭教育。

     在儿子3岁的时候,家里人就催着我送儿子去幼儿园。

     而那时我刚好打算自己带孩子。

     自己亲自带之后才发现他的情绪表达和规矩意识基本没有。

     自理能力也一般,在学校只会成为老师的小包袱。

     我决定晚一点送他去学校,在家里帮孩子做好准备。

     只有当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陪伴,才能捕捉到孩子的小小心思。

     也能把握住孩子心理发展及情绪的变化。

    

     在送孩子入学前,请做好这几个准备:

     唤醒孩子对卓越感的追求,培养学习的兴趣。

     我们会发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表现自我的强烈冲动,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样。

     孩子的成长过程一直在找寻自己的优势,获得父母和周边人的认同。

     比如一个孩子学会了吹口哨,或者堆砌了一个超级棒的积木房子,或者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我也一直努力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

     所以他周一到周五每天会学习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

     我没有强迫他去死记硬背多少东西,而是让他去熟悉这些东西。

     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训练。

     比如国学,我不是很提倡大篇地读经。

     而从音律入手,让他先朗朗上口地读起来。

     同时跟他讲其中的故事,增加趣味性,也增长孩子的见识。

     而数学主要让他做一些思维训练的任务。

     而他有了兴趣后,自己就会主动去学,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门之后。

     孩子自己就会推开门,进入里边去探索、发问、学习。

     父母要积极地给予认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帮助他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然后把这种行为培养成为一种习惯。

     这样孩子会有积极自信地学习态度,也会储备足够多的知识。

     轻松应对入学后的学习任务。

     其次是帮助孩子去认识情绪,并且学会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很多孩子一发脾气就喜欢动手打人。

     往往是刚开始的时候,比如第一次打人的时候。

     父母在孩子通过这种行为表达情绪时没有适当地引导。

     男孩子更是喜欢粗暴的方式。

     一来脾气就动手。

     记得儿子有一次也是这样。因为妈妈没有理解他的意思就来了脾气。

     使劲地捶妈妈,这时我就去把他拉开。

     发脾气的孩子哪有那么好劝。

     但一定要先让他住手,让他在一边冷静一下。

     我跟他说“你发脾气,爸爸不说你什么,因为你可以生气。但是你打人就不可以了。你可以跟妈妈争论,也可以去门口大喊大叫,也可以一个人去房间待一会。”

     这样说的时候,孩子其实会听。

     只是不乐意接受。

     可一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教会孩子去学会共情。

     考虑到自己的情绪对他人的影响。

     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对其他人做。

     因为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

     慢慢地,我发现他再次发脾气的时候,已经不再那般打人了。

     当然,我要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成长起来。

     入学之后,在学校如果一言不合就打同学。

     我想这个孩子肯定会被老师送回来。

     最后是帮助孩子培养强大的内心。

     让孩子做好受挫折的准备。

     特别是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并且平时被长辈宠溺的孩子更要有这样的准备。

     因为在学校,老师不会像长辈一样围着孩子转。

     学校无法确保这些孩子得到像家里那样的宠爱。

     孩子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同时发现孩子的好胜心过强的话,也要小心帮助孩子去调整期待。

     因为过分的雄心也会推毁孩子的信心。

     晚一年入学,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或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入学是对孩子及家庭一次最直接最严格的考验。

     孩子进入学校,就意味着置身一个全新的环境中。

     如果这个孩子有了足够的准备来应对这个新的环境。

     他们就会爱上这个环境以及遇到的人和事。

     - END -

     作者:鱼爸,家有小子一枚

     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

     爆文推荐

     残酷!赢在射精前,

     揭秘香港幼小升学真实内幕,

     家长正打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母婴与育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