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2017/10/7 母婴与育儿

    

    

     文|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

     每个周末的清晨,我都会去小区后面的一颗大榕树下晨读。经常能看到这个小男孩,帮他做环卫工的母亲打扫街道。

    

     打扫完了,母子俩还会一起歇一歇,说说话。温情的画面令人感动。

    

    (小男孩和母亲穿着同款的运动鞋)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前不久发生在上海的一则新闻:

     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

     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同是环卫工的子女,为什么这个小男孩这么体恤母亲,那个年轻女子却成了“白眼狼”?

     ?

     我问小男孩的母亲: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么教育的?

     这位外地来的女环卫工不善言辞,说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这句众所周知的俗语,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穷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操蛋。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区别。

     这种因素究竟是什么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有没有被这个父亲感动到?可是假如这个父亲的艰辛,没有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意外发现,儿子会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吗?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都向孩子进行过滤、屏蔽,为孩子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顾家庭资源禀赋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夫妻俩加上四个老人,六个人面对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含在心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

     小时候,我白天在学校努力读书,放学回到家要帮父母做饭,放了假还要下地帮着插秧、捡棉花。

     每次从田间地头回到教室,就争分夺秒地学习,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我从不敢松懈,因为每一分学费,都是父母从汗水中滴出来的,从牙缝中省出来的。

     我的同学们也都是这样。我们不需要老师和父母耳提面命,因为从小目睹父母辛劳、体验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现在,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

     孩子们普遍过着优裕的生活,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我们常常以为,给孩子提供越多的物质,孩子就会越幸福。可事实上,太多选择反而让孩子得到之后不懂珍惜、不懂感恩、不懂得柴米油盐的来之不易。

     相反,滋生了一身的不良习气,虚荣、骄横、懒散……

    

     有一个男孩,高考没考好,母亲让他复读。复读了几个月,男孩实在不想读了。他对母亲说:“我看到书就头疼!

     母亲再三与男孩沟通,发现他是真的下定决心了,只好同意。她对儿子说:“你现在是成年人了,读书我供你没话说,但如果不读书,那你就要自力更生!”男孩爽快地答应,跑到南方去打工。

     这社会很现实,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小伙子能找到什么好的工作呢?半年时间,从电子厂工人到洗车店员,从餐厅厨房杂工到传菜员,他都干过。

     干得是最辛苦的活,却只能拿到勉强养活自己的工资,还经常被老板、客人奚落。有一个晚上,他趁工友们不在,蒙头在被窝里大哭了一场。之后,辞职回了家。

     到家那天,母亲看到儿子一手的泡,问怎么了?儿子说是端盘子端的,很多菜一出炉就要端给客人,经常烫得他龇牙咧嘴。他跟母亲说,还是让我回去复读吧。

     听到这些话,母亲眼泪打转。但是她清楚,再多的苦口婆心,都不如让他去切身感受一下现实生活的不容易。

     从社会回到教室,男孩学习很能吃苦。第二年高考,上了一本线,现在一家科技公司当程序员,薪水据说很不错。

     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

     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有父母担心,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变得自卑、压抑,影响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天天跟孩子诉苦,抱怨“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唠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这么做,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立自强。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

     我认识一个母亲,虽然家里很穷,但总是穿着干净而陈旧的衣服,很早去捡瓶子,又很早回家给女儿做饭。

     她的脸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情绪,洋溢着淡淡的知足和随遇而安。而她的父亲也是那么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浃背乃至脸色通红,依然平和得没有一点脾气,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茶淡饭。

     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在贫穷中依旧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贫穷中,也不会养成寒酸、刻薄、拘谨的习气,相反还能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 End -

     *声明:文章转自授权来自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在全国率先推出《生活中的数学》免费公益节目,每天10分钟,讲一个生活现象和背后的数学思维,让孩子惊叹:数学真好玩!

     爆文推荐

     日本一妈妈随手在ins上发了一个小视频,令网友疯狂点赞,骗得全世界都想生女儿

     我有39本最经典权威的育儿书籍,价值1000万,但今天免费领取!

     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母婴与育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