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阶层固化、优胜劣汰,正让小学生的书包“越减越沉”
2018/3/6 17:46:00 母婴与育儿

    

     文?跑妈

     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现在小学放学时间越来越早,有小学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这个时间对于家长来说接送孩子可以说是一大难题,请问家长们的这个困扰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

     教育部长给出这样的回应:

     “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根据总结优秀经验推广,陈部长提到的“可行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四个案例:

     上海规定3点半到5点是中小学校后服务时间;

     北京规定3点到5点期间是校后服务时间,主要开展课外活动;

     南京是弹性离校,学校安排托管。

     广西利用社区资源托管。

     全部是课外活动和托管,没有描述涉及学习的内容。最后还说“年轻的父母们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他们的大红包”。

     年轻的父母真的这样认为吗?

     前段时间,杭州市上城区和拱墅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时间进行控制。其中规定:小学生晚9点以后,初中生晚10点以后,对于未完成的作业可以“拒写”,只需家长签字证明即可。

     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低水平的重复训练,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

     可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敢签字让孩子不做作业。

     其实,对父母来说,不管是放学时间越来越早,还是课后作业“拒写”家长签名政策,结果最多的可能是让家长,让一个家庭付出双倍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弥补。

     放学早了,意味着家长必须更早去学校接孩子,多少家长能这么早不上班就去接孩子呢。

     作业可以不做了,但是父母也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成效得不到巩固和保障。

     如此一来,家长的负担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焦虑,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父母。

     从不断高涨的学区房价,再到愈演越火热的补习班,教育焦虑显露无疑。

    

     中产阶级父母好不容易站稳脚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礼仪,希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有人跟孩子说,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

     有人月薪3万却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许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源于父母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稍不努力,就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他们的孩子输不起。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减负,可以快乐学习,实现素质教育,可结果却是孩子越来越累,上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多!

     网上一位从业7年的老师这样说:“减负”,在我看来,不过是一个早已过气的词语。特别是近十年来,几乎听不到这个词。

     为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性是随着阶级壁垒的提高,学生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来自同一件事情的影响也会不同。

     孩子为什么累?因为他们身上寄托着所有人的希望。

     是啊!对于不同阶层的孩子来说,“减负”的意味却大相径庭。

     对于社会上层的家庭,“减负”影响不大,因为他们可以不玩高考。

     对于社会中层的家庭,“减负”可能是“加负”,是家长焦虑和孩子压力的升级。

     而对于社会底层的孩子,“减负”意味着在原本学习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再次减少获得学习的机会。

     我不禁想起,去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几番言辞。

    

     熊轩昂还向记者透露,自个的爸爸妈妈是外交官,从小给他营建一种极好的家庭空气。

    

     最后,还总结说,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作为一个高中生,熊轩昂看得很透彻,有自知之明,知道自个比乡村孩子更有优势,教育的“贫富差距”是自个变成状元的主要原因,这么坦承令人赞赏。

     寒门难出贵子,读书却是唯一的出路。高考逆袭越来越难,但高考依然是乡村、小县城孩子的最佳未来。

     社会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在极度有限的资源里,这些孩子只能挤破脑袋的往前冲,才有可能在梦想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现实。如若不然,他们和其他阶层孩子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此外,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学业负担,本质上是竞争负担。优胜劣汰是大自然以及商业社会的生存法则之一。是不可能消除的,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成年人在社会中的种种竞争也必然向童年延伸。但是,在不同社会、教育制度之下,这种竞争传导的效率高低是不同的。

     而基于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重点学校制度,环环相扣———想上好大学,必须上好高中;想上好高中,必须上好小学;想上好小学,必须上好幼儿园。

     如果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同样的教学资源,很多教育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可是这得多难啊。

     作为父母,我们想减负,也想孩子减负。可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却又不得不激流而上,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母婴与育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母婴与育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