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年,终于找到开悟的大脑方法论
2022/5/28 20:00:00 小务虚

     2022年5月27日更新

     这是一篇介绍我新书的“软文”,去年【2021年】10月份把稿子交给出版社后,编辑跟我说大概2022年3月份左右可以上市。

     一切似乎顺利进行着,直到上海开始封控,而新书的出版刚好处于最后一个“作者校稿环节”,我3月1号校完稿子后,直到今天5月27号了,依旧无法把稿子发回出版社。

     这一等就快2个月了,甚至极有可能还要1个月。

     从现实层面来说,我对出书确实抱有期待,正是因为我知道这个期待的风险,因此,自从我觉察到出书的名利欲望后,我开始不断地编码感知与之对应的念头。

     我甚至说:“以老子的圣人状态来对标我的这本书,当我写完的时候,我就已经完成了出书的目的了,后续的事是自然而然的,我不强求”。

     我给自己的欲望“降温”的做法,发挥作用了,这2个月的等待期,我似乎很从容淡定,一点也不着急,尽管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尽管它的上市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但是正如我觉察的,恰恰是因为“意义重大”,所以我更要小心谨慎,要时刻审视这股发心与念头,不要让它主导着走。

     假如这本书最终在8月份出版,那么它将历时一年,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我竟然不知不觉中对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心理期待】编码了一年,而且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我运用我在书中提到的一些核心思维,使得我在这个充满意外的出书过程里面,做到了相当的冷静对待。

     这是让我意外的。

     正如我最近密集解剖分析的一个“反思维”【对立面思维】,即让我们看懂一切的,正是逆境或者挫败本身,正如佛陀的苦行与老子的无为,“实时编码”思维,对接【编码整顿】的东西,正是我们的所有逆境或挫败。

     正是对这些东西大量觉察与编码,让我快速成长。

     包括我现在,每一篇文章对我来说,都是挑战,我都沉浸在记录与琢磨里面,当我记录,整顿完它的时候,我就已经得到成长与价值感,【我经常编码完一篇文章后得到情感上的震撼感】,我的目标就已经完成了,至于它发布出去是否得到好的结果,我不关心,好东西自然会有结果,这是能量因果循环自然而然的规律。

     随着我解剖的深入,我得到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能量因果循环的信念,我现在可以在生活里面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点滴看到它在背后主导的身影,而且瞬间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我长期精进细致编码所有生活点滴的结果,它在我的大脑里面,已经是一片完善的高效的后天神经元网络。

     这个高密度的神经元网络,让我越来越能够在瞬间就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天道思维越来越成为我的基本信念。

     这个信念度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我所得到的,滋养我的东西。

     所有这些东西,最终汇集成我的第一本书。

    

     如下的文字写于2022年2月

     机缘巧合,我的第一本新书终于要上市了,预计会在2022年3月份前后与读者们见面。

     我从来没有想到,进度会如此之顺利,我也从来没有想到,我的内心可以达到如此高的境界,恰恰是这个境界,使得我最终开始落笔写书。

     而在此之前,一直有读者问我什么时候出书,我一直的回复是2-3年后吧,在我看来,写一本书跟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同等级别的慎重,因为写一本书的背后是有一股天道的力量在规范着的。

     如果我是“在里面”而写书,那么它将注定是三四流,而要写一本极致的书,那么我必须能够“在外面”而写。

     一个是逆天道,一个是顺天道。

     那么,为什么“在里面”就会注定是三四流?而“在外面”的自知状态,又是怎样的?为何只有它才能成就卓越?

     与念头相生相伴的“怕”

     2021年8月16号,在全职创作2周年之际,我觉得是时候开始一心一意写一本纯粹的书了,但是随之而来出现种种问题:

     如下这个反思,是我确定写书后第二天的自我觉察:

    

    

     这就是念头的可怕之处,当我们产生一个想要念头时,我们总想像着与快感有关的美好的东西,我们的注意力都在多巴胺上。

     但这是表象,而真正的本质是背后的恐惧,想要最可怕的地方是“怕”。

     任何时候,当我们产生一个想要的念头时,我们立即会产生担心害怕得不到的念头,此时,“怕”在背后推动着我们。

     因此,本书大部分章节,它们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解剖被我表述为“动物脑本能”的底层,到底是被什么力量规范着,这些力量是如何规范着动物脑的,为什么我们必须对“动物脑背后的念头”如此警惕。

     根据现代宇宙论,宇宙有一股追求平衡与稳定的自发倾向,但是接近完美稳定的宇宙出现了0.01%的波动与不完美,从而启动了万有引力这个发动机,在这个力量的作用下,万物诞生,结构开始演化,并且随着能量的不断下降,结构变得越来越强大,以便可以获得足够维护生存的能量,也就是说结构之所以不得不提升能力,变得越来复杂,核心在于不提升能力就不足以生存,这是所有结构不断提升能力的根本原因。

     随着时间展开,能量一直在下降,从138亿年前一直下降到今天,而且还在继续下降,这个现实,最终推动结构不得不不断提升能力,它表达为结构不断地分化与耦合,一直迭代进化提升到人类今天的大脑,特别是表征人类文明至今存在数万年或几千年的大脑高级皮层的前额叶,更是实现了全人类分工合作的共同体的状态,那么,与这个状态对应的,就是我们大脑的底层,即除前额叶等高级认知皮层以外的所有脑区,我把它统一表述为“动物脑”,它并非一个具体的脑,它仅仅表征与我们人类文明阶段对应的丛林时代及以前的大脑的所有阶段。

     因此,根据结构演化【层层分化,层层叠加与耦合】的特征,动物脑甚至可以包括此前的所有结构,而它们确实都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动物脑是能量下降了138亿年后万物反熵增不断提升结构与能力至终末阶段的求存意志的体现,这是动物脑今天的地位以及为什么是它在规定着我们的人性【详见《意识的本质》与《结构的效率之争》章节】。

     因此,动物脑成了本书的重点,本书一方面展现为解剖它,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我如何利用前额叶实现在它之外同时又能够运用它”来写这本书的过程,因此,本书的后面几个章节,就是描述我是如何利用动物脑与前额叶之间的关系与特征,来实现对动物脑本能的觉察与编码的,其中涉及到的思维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觉察思维【编码】,事先编码,实时反思,事后反思,对立面思维,中断情绪【停顿】,匠心思维,终极人生追问,能量因果循环等。

     念头

     念头是本书的另外一个重点,它对应大脑里面的神经元,我倾向于说我们的大脑里面的神经元就是无数的念头,而动物脑实现自动化控制机体的方式就是通过现实【环境】与某个念头【已经存储在大脑里】相比时的差值,产生不同程度的激素从而驱使我们作出对应的行为,这里的控制模式详见《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关章节。

     而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我经常表述的:“想要就会立即产生害怕得不到的恐惧”;

     其次,念头的原理使得我意识到,使得我们产生情绪的事情或当下,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导致我们当下产生情绪的,不是当下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之前已经存在于我们大脑里面的“念头”,因此,每一个当下的事件,都是来辅助我们看明白,到底是什么念头在背后“捣乱”,而我们要修正的,就是背后的那个事先已经存在大脑里面的念头。

     多巴胺具有不断建立链接的特征使得念头具备不断演化与演变的能力【多巴胺铃声项目】,这导致我们更难觉察到那个深藏在底层的真正的念头,此时,我将借助人性的必然念头来反推,以辅助我们更快看懂自己的发心。

     于是,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就展现为修正我们大脑里面已经大量存在的念头,用大脑的话:“就是运用前额叶构建新的神经元通路以便在本能念头发生的瞬间,自动化同步激活我们【事先编码】的知识模型,从而触发后天调节机制,形成新的行为体系”。

     更形象一些:此时就表达为我们不再执着原来的“念头”【不一定要走原来的本能的神经元路径】,而是有其他新路径可走【有其他念头】,这就是基于大脑神经科学原理的人生解决方案。

     必然的念头

     人性里面有2大基本念头,是我们这辈子几乎天天要去琢磨的:

     名;

     利;

     名,这里只是一个我们人类的用词,要准确理解它,参考《类比法则》章节,老子表达为“争”,比如我们今天无处不在的“竞争”与“对比”,在动物世界,它就表达为谁强大,谁就是老大,因此,对于动物脑来说,“输”都意味着“被消灭,被淘汰”的恐惧,因此,名对人性的扰乱是最大的,特别是当它涉及到“输”这个层面时。

     正是这个情绪使得我们今天每个人神经时刻都紧绷着,时刻不敢松懈,似乎稍微“慢一点”就会被淘汰,这个时代以及它的节奏正在给我们的神经造成原本不属于它的无处不在的压力与焦虑。

     名,还意味着获得同伴的认可,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次【生理,安全,社会认同,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从第三层开始,几乎都与“名”有关,因此,我们特别怕不被认可,这意味着被对方拒绝,这意味着成为敌人,而动物脑一旦意识到对方是敌人,必定立即进入【战逃反应】状态,因此,当我们被否定的时候,最容易生气甚至愤怒。

     因此,我们都有一股强烈的从众心理,极为害怕被群体拒绝。

     因此,名是我们的一个必然的念头,也正是它给我们造成大量的人性难题。

     理解“名”给我们造成的困扰的其中一个概念是我在书中多次强调的:“我们的动物脑一直还认为它是生活在丛林时代,这是它应对当今所有外界信息的默认背景”,结果,涉及到名层面的争与比,动物脑往往会调动到生命级别的资源反应,这给我们今天大多数常规状态造成太多不必要的麻烦与痛苦。

     “利”这个比较好理解,除名以外的所有“想要”,对大脑的多巴胺来说,所有的名利都表达为它的“想要”【念头】,任何一个想要念头产生时,它立即通过对立面的去甲肾上腺来产生“害怕得不到的恐惧”来驱动我们去实现这个想要。

     因此,大脑里面的无数的念头,是动物脑自动化行为的依据,而念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我”。因此,“自我”成了调节动物脑自动化控制模式的一个关键点。

     对创作念头的觉察与编码

     在我近2年的创作中,对自我念头的不断感知,成了我智慧的源头。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我这种自由职业的创作就是“务虚”,但是我现在才知道,当我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我收益时,那么它就是“务实”,因为我不得不通过创作来获得生活所需的物质,那么,只要这个现实一直存在,我就必然会有想要获得收益的念头,我从理念上无数次得出这个结论,于是我一直告诫自己:“要保持对念头的警惕”,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无奈,但是另一方面,它却使得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对念头的实时审视,我就能实现这种既能兼顾创作质量和现实“面包”的两赢状态。

     于是,这两年的创作过程,就呈现为当我的创作被念头干扰,产生很大的情绪影响时,我就开始解剖该情绪以及与之对应的念头,正如我在前文指出“念头具有不断延伸新念头的能力”,因此,这两年我就不断地在修正那些“次级念头”,因为一旦一个次级念头使得我产生过度的焦虑而无法纯粹创作确保质量时,我就会开始修“简”念头。

     于是,这两年来,它就呈现为我不知不觉中又被某些外在的“多巴胺铃声项目”劫持,然后我在其中而不知产生情绪,它形成对我的干扰,于是触发了我的审视与觉察,然后开始对念头进行编码,从而实现对该次级念头的反遮蔽。

     但是我始终没有对根源念头下手,我也无法对它下手,我认为只要我保持对它的觉察,我就可以不被它控制,某种程度上, 这个认知确实有效,但是它是相对性的,因此,现实就展现为,我不知不觉就被遮蔽了,然后我突然间发现了这个事实,于是开始修正这一层面的遮蔽。

     2年下来,这个过程始终在循环着,同时也正是这个过程,使得我更清晰念头的各种各样的控制模式,使得我越来越具备反遮蔽的能力,因此,我在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人生解决方案,那就是:“人生就是为了经历后的觉察与编码”,这个概念请参考《用心感受》章节,其中的核心在于,人生不是为了某个结果,不是为了赶快去实现某种目的,人生就是过程,当我们在过程里面时,我们必然会有被遮蔽的时候,然后我们开始编码,开始越来越能够看懂动物脑的各种各样的控制模式,直到我们在每一个当下实时发生时能够对接到天道时,我们后天编码的知识模型就具备了“跟得上动物脑速度”的能力,于是,我们越来越具备“有意识”的行为能力,人生就会越来越好。

     动物脑的特殊地位意味着有一个现实是我们这辈子时时都要牢记的:“我们必然时不时就在它里面而不自知”,因为动物脑有着一个完美的先天打磨的模块化的自动反应的能力,并且它是一个庞大的网络,这个现实使得我们不管如何进行后天的编码,我们都很难做到能够全面的跟得上动物脑的反应速度,而这样的基本认知与潜意识,就可以促使我们及时生起觉察意识,及时跳出它的遮蔽,避免一错再错。

     觉察:从自我到自他

     那么,2年来,当我觉察到被遮蔽沉浸在自我利益里面时,我就开始引导自己跳出自我,去看到自他,这就是觉察的最核心模式“从自我到自他”,正如我在前文指出的,动物脑发挥作用的关键点是“自我”,而它在我们大脑里面就表达为“走自我的那些神经元路径”,而看自他,就是“走自他的那些神经元路径”,这个走自他的神经元路径,正是我们后天编码出来的前额叶的内容,因此,当我们在编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更善”。

     这就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自我+自他=100%”,自我少了,自他多了,而它的大脑原理就是,每一个当下,当我们保持觉察看到自他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动物脑控制,因为此时“走的就是自他的神经元路径”。【只是这里的前提是我们的大脑必须对应性地具备“走”自他路径,这是长期事先编码精进的结果,参考《觉察思维》章节】

     这就是真正的利他的大脑,它来自于我们点点滴滴长期如一日的有效编码,随着这个过程的展开,我发现我越来越具备纯粹创作的能力了,我越来越能够在创作的时候内心更多地是装着“自他”了,与这个过程对应的是,我的焦虑感也在不断地下降,我纯粹地宁静地创作的能力也与之对应地提升,我把这些品质描述为境界,而它正是我们长期如一日不断编码后的结果。

     因此,这个过程导出了今天的我以及我大脑里面的整个认知体系,同时导出了我的这本书,因此我一直在等,等我的创作的纯粹度,以便我可以一心一意的创作这本书。

     但是在我们能够有效的进行主动的编码的时候,我们却面临着一股强大的阻力,我通过下面这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

     如下这段是我3个月前产生是时候要写书的念头后的觉察:

     对出书念头的觉察与编码

     我一直计划着兼顾写书与同步在网上发表文章,毕竟专栏收入支撑着我的基本生活,这是我不得不的地方。

     因此,我不得不有这个“想要念头”,这是我写书的最大障碍。

     我经常说,不管对谁,都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容易,都必须为了面包而努力,每个人都有诸多不得已。

     而我的幸运之处在于,我懂得处理面包与理想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处理过程,也正是寻找人生答案的同一过程。

     但是我发现,不管我再怎么觉察,再怎么保持对欲望的警惕,现实【面包】还是以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时地笼罩着我,因为它正是我们人性里面最为强大的恐惧力量。【想要就会害怕得不到】

     但是,隐藏在面包后面,往往是我们更大的“想要的野心”。【名隐藏在利的后面】

     比如仔细觉察写书的动机时,我发现除了为了钱,还有“名”,我在期待用一本书来打开我的知名度,因为我现在依旧是一个“无名小卒”,仅仅在网上有几万粉丝而已。

     这是追求出人头地的念头的一种表征,当我们觉得被别人比下去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内心会想着:“等我干嘛干嘛了,你就知道我的厉害了”。

     如果说出书成了我出人头地的工具,那么我所要的结果是名利,而不是书的内容,于是,只要有名利的东西,就会成为我们的多巴胺铃声项目,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这些项目不自觉的劫持,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花心思好好的琢磨一本书。

     任何时候,当我们是为了“名利”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立即进入这个恶性循环。

     这个东西特别微妙,它只是一转念的功夫而已,但是对于大脑来说,它却是决定性的,而且最终会造成“天与地”之巨大差别。

     书还是名利,就像我们大脑里面的十字路口,念头一确定,后面走的所有神经元路径都将完全不一样【自我与自他是对立的】。

     “名”涉及到人性的争强好斗的本性。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不自觉地想要比同伴更高更快更强,这些念头都是不自觉的,当我们被同伴比下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难受,痛苦,丢脸甚至愤怒,然后瞬间暗下决心要奋斗,要超过对方。

     因此,我们往往不知道我们在“比”。

     它却表达为我们各种各样的害怕情绪【想要必然产生怕】,我们怕被看不起,怕输,怕落后,怕被淘汰,甚至一意识到或者想到可能输时,我们就会紧张。

     我们还会不自觉地炫耀,当我们认为自己某样东西或能力很了不起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内心就有“想赢怕输的念头”。

     因此,当我们在“比”的时候,我们首先就给自己的内心植入了大量的恐惧与焦虑,而那个被我们比下去的人,也会进入跟我们一样的煎熬中。

     所有人都想赢怕输,它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不自觉地,如果我写书不能跨越这层本性,那么我宁愿不写,直到我觉察清晰我的动机与发心。

     这就是名的威力,以及为什么学习读书,做事业不能有功利心的原因。

     名与利往往也是相伴的,而表征为物质的利,它往往意味着我们面临种种更为现实的“不得己”。

     2年来,我不断在网上发表文章,我首要目的依旧离不开要填饱肚子,为了物质而创作的“现实”一直伴随在我的文章中,那些仓促的文字就是它导致的结果。

     不过也恰恰是这个现实,成就了我修行与觉察的素材,我曾说:“自我与自他之和是100%”,而2年来的精进过程,就是在让自我的百分比不断下降,而自他不断提升的过程。

     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把“自我”降到零,再如何“简”,我们都必须填饱肚子,老子的圣人再怎么无为,他也必须为腹。

     所以,我写文章永远夹杂着面包与理想【匠心】,不同的是,它们之间的比例不断在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也正是我所解剖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同时也正是我想要实现的人生状态。

     而我所期待的纯粹度,就是在创作的时候,让“匠心”更多些,“面包”更少些,这些东西最终呈现为我们内心的一股情感与能量,一股发自内心的想要帮助与我们有着共同苦难的人,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感,所有的匠心,情怀与梦想都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开始觉得是时候写一本书了,因为我开始可以把“名利”的百分比降到可控范围内了,同时开始可以在自他里面找到创作的人生力量感了。

     只是不管我怎么编码,现实的干扰一直存在,或大或小而已,这个现实,也正是本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因为难,它才有价值。

     现实【念头】是一辈子的难题

     当我确定写书时,我随即面临第一个现实:“原先在网上创作文章获得收益的形式也相当消耗时间”,如果我要确保书的质量,我就得放弃原先的这种“创作文章获得收益”的方式,一心一意写书。

     我最开始确实没法做出这个决定,于是我还是边创作文章边写书,但是执行了几个星期,我发现这两者不能兼顾,实际上,如果我想要纯粹创作,那么这是自他,但是创作文章为的就是自我,这两者是对立的,创作文章就一定会影响纯粹度。

     后来我还调整为“把写书的章节也同步发表到网上”的计划,如此一来,我原先通过在网上创作文章获得收益的方式就不会因为写书而被中断,我也不用单独再去创作文章。

     但是,这种兼顾依旧影响了我写书时内心的宁静,任何时候,只要内心有想要结果的一点点私心,这种结果导向型的念头就会形成一股力量【焦虑感】来驱动我们去实现它,这就是动物脑威力。

     最终,我放弃了所有这些“兼顾”计划,不再想着去兼顾“面包”的想法,一心一意写书。

     这里的本质跟现实对理想的干扰是同一个道理。

     我这两年的经验是:“我们认为可以兼顾这两者”,但是最终的现实时,一旦我们的发心中,自我比重高了,自他就一定下降,这两者是一定无法同时兼顾。

     当我们低头看路,埋头苦干时,我们一定就无法抬头看远方,规划思索未来。

     这就是为什么文武双全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你都不断地冲到前线打仗了,还如何规划战局,训练思维?

     务虚者务不了实,务实者务不了虚,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纯粹务虚的原因,只是这种务虚还是相对的,因为我至少还是必须首先为了面包而努力。

     因为文章就是为了获得结果【面包】,当我在平台后台的编辑器创作时,我立即就有一股想要把文章写好,赶快发布的冲动,而且字数最好就3000左右,这样才能确保每天至少也能更新一篇文章,而我之所以要确保更新频率,正是因为平台对当天创作的文章有流量倾斜。

     这就是为了结果的创作,它会被结果相关的指标劫持【多巴胺铃声项目】,只要我稍微放松警惕,我立即就在“里面而不自知”,这是一种极为隐蔽的遮蔽,不管我如何警惕,它都具备瞬间遮蔽我的能力。

     纯粹写书正好相反,它不能为了任何结果,它的结果就在我敲下文字的每一个当下,在纯粹的逻辑上,一环扣一环不断地细致地写下去,它不能有任何的仓促与焦虑感,它就是想要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用户,创造该有价值,以回馈我从共同体里面得到的一切。

     它的结果就在我生活时的每一个瞬间,在每一件家庭,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上,当我处在这些小事里面细致的觉察的时候,它就能够为了提供源源不断地素材。

     甚至有时候一个细节,我思索了半天,如果此时文章已经3天没有发布,我就能觉察到着急感,想要赶快收尾发布文章。

     因此,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有任何一点焦虑感,它必须是内心极为平静的。

     文章还有另一个缺点,有时候,我为了照顾一些新读者,我必须不断地重复一些简单的道理或例子,或者重新解释一些大脑原理,但是又无法深入细致的全面展开。

     这就是务实的缺点,我必须照顾某些读者,甚至是大众读者,如此一来,我的创作及深度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外在规定着。

     所有这些种种的原因,就是我一直不下笔写书的原因,只要我的境界还没达到,条件还不成熟,我就决定把它推迟,因为只要我给书设定一个日期,一个结果导向型的目标,那么它立即会形成一股压力,又反过来左右我的思索与创作。

     任何时刻,我们都必须警惕任何念头,特别是新念头的产生。

     因此,即使我此刻做出了这个决定,但是我依旧不会以出书为目的来写书,写书不是我的目的,写书的目的是为了更为纯粹的生活,经历与觉察,我想用写书来让自己更进一步地去觉察一切,对接一切能量,并且把它细致的,精准的呈现给大家。

     这才是我的目的,因此,真正的写书是纯粹的生活,纯然地觉察与编码。

     这就是匠心,情怀与梦想的本质,它是“自他”的那部分,当我们做事业的自我比重较高时,那么所谓的匠心就不可能成立,这几乎是原理级的现实,而且更为麻烦之处在于,知道这些道理没用,所有一切,必须我们去真实地把它经历出来,去不断地被遮蔽,吸引教训,然后开始编码,最终就展现为我本文所呈现给你的:“人生就是为了经历后的觉察与编码”,然后人生开始慢慢变好,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间发现“内心的力量”,此时,我们就能够感受真正的匠心的力量。

     最终,本文也好,本书也好,它是我一个追求与挑战,这种追求背后的精神,最终体现在我的文字里面,或许你能感知到,或者你还能感知到这股精神里面,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杂质,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它永远可以不断地追求下去,永远止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小务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