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一个超越感官,看本质的能力
2022/6/14 20:50:27 小务虚
2110【三楼电脑前】
今天上午打完球买完菜,回到家1030吃了饭就去午休了。
睡醒后,中间完全就是在用手机边记录边喝茶,从13点到16点,三个小时。
16点下到一楼,到刚刚上来三楼的电脑前就已经21点了,这期间5个小时,就是各种家务与陪家人,中间要是足够纯粹,能够拿起手机记录,就会留下点文字【类似于停顿生活状态】。
我基本上是等到家人上楼才会上来三楼进入我的事业,如此一来,一天下来,我在忙碌工作的时间似乎就非常有限,比如今天可能就5个小时左右。
最近差不多这样,但是我的产出却没有少,而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我在家里面时的“停顿,用心与觉察”,这些时不时记录到的东西,往往比我只是坐在电脑前得到更多的灵感。
每天晚上坐到电脑前,我第一时间不是去创作或者去操作发布文章这类事情,而是整顿今天得到的最大灵感。
我今天得到的最大的灵感来自于午休后拿着“备用手机”的纯粹记录,我当时像“放电影一样”,对今天的事情进行了“预测”,后续的进展大体类似,而我之所以能够进行这类预测【描述】的原因,在于这些行为每天都被我重复进行着,以至于它们在我的大脑里面是一片片成型的【可以自动化运行】神经元网络,我只要对应到“环境或情景”,大脑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神经元活动。
因此,元认知的本质是用主意识跟进潜意识的过程,而这个思维的最关键步骤就是“整顿”。
很多相关词都可以描述这个状态,比如中断,回顾,预测,暂停,准确描述就是停顿潜意识的自动化过程。
比如我经常拿起“日常手机”,但是我会停在那里,“不动”,此时密切跟进思维,你就会发现:“你到底想要点击什么,你为什么拿起手机”。
当你在不同屏幕上不断切换时,你都会瞬间看到每个屏幕上最吸引你的App,你看着该app,不点击它,让思维进行,然后跟进这些思维线程,你就会发现与该app对应的行为与念头,此时你的主意识就知道你想干嘛,这就是元认知。
这就是元认知与环境【手机不同境界上的app】,环境出现,它会激活我们大脑相应的神经元路径,但是我们此时不进行点击行为,而是把主意识用来跟进念头与发心。
这个步骤的关键点是“停止了行为”, 大脑信号是依旧在进行中的【因为这些是本能网络】,因为“环境出现了”,环境是引子,它必然会激活那些已经事先存在于我们大脑里面的自动化网络。
比如我现在住的这栋楼四层,每层楼在我大脑里面都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作用】,也就是我每天在一,二,三,四这4个楼层都会不断地重复性的做着几种不同的事情,于是这些事情已经形成自动化的网络存在于我的大脑里,当我进入到不同的楼层时,它都会自动激活相应的神经元。
我陪家人,做家务,吃饭,吃东西,几乎全部就是在一楼和院子里【知了在院子里】;
二楼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我从来没有在二楼吃过东西或者工作过,它就只是用来睡觉;
三楼计划是橙子的玩耍空间,同时也是我创作的地方,我在这里放着一台macbook电脑,只要我进入三楼,我就一定坐在这台电脑前创作,几乎很少做其他事情。除非橙子也上来三楼玩耍。
四楼放置一台windows台式电脑和一些拍摄视频的器材,影音工作室。四楼还有一个大天台,工作日只有我自己在家时,我午休后喜欢在这里边喝茶边记录。
四层楼,对我的大脑来说,就是四片不同的成型的自动化网络,特别是一楼,我的所有的“吃”都是在一楼,换句话说,我从来没有在二三四楼吃过东西,特别是三四楼,当我进入它们的时候,大脑自动化地会进入极为纯粹的创作状态,因为一直以来,这两个地方就是我琢磨创作的地方。
只要家人在家,我几乎都待在一楼,它是我玩乐干活陪家人的地方,我在这里面最难实现记录,而且也最容易“吃上瘾”,我的大脑清晰地知道各种不同的零食的具备位置。
这就是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它在我们大脑里面就是那些成型的高效的自动化本能网络【潜意识网络】,只要我进入这些不同的楼层,我在情绪情感上就会首先出现不同的状态,大脑会对应性的产生相应的激素。
结果只要我进入到一楼,我很难保持觉察,特别是家人在家的时候,而只要我在非一楼,我的觉察境界就非常高,内心也更宁静与纯粹。
因此,我在一楼最容易“打回原形”,最容易被本性主导着走,最容易发脾气,做错事情,此时元认知度就是最低的。三四楼则是我最能保持元认知状态的地方,特别是四楼,午休后的喝茶,此时的境界是最高的。
本能的确认,巩固与修正
前段时间,一楼因为潮湿的问题,我们对一楼进行了大整顿,把两个木柜移走,改成了一个大货架,放在小房里面,冰箱也移进去,客厅只剩下餐桌和原先的一个柜子,几乎2/3的东西都移置到小房【原先的杂物房,东西越放越多,乱堆】。
我原先坐在一楼吃东西,什么零食,什么食物放置在哪个位置,我都一清二楚,对于能量来说,只要拿过一次,尝到“甜头”的大脑就会对它记忆精准。
于是我的大脑对于一楼的所有我关注过或关心的物品,都有对应的神经元网络。只要处在一楼这个环境里面,坐到某个具体的位置,进入到【情景】环境,比如吃午餐时,大脑相应的快感区域就会活化,它知道我之前几次坐在这里吃东西的时候,如果不够,哪里还有“能量”【我经常吃完了,觉得不过瘾,又继续去拿了一些】。
整顿后的一楼,相当于环境变了,此时大脑就无法进行此前的“预测”,除非它进行重新修整,比如它按照他原来的记忆去寻找某个零食,没找到,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于是对原先这条已经固化的神经元路径进行修正,以匹配新环境,以实现再次在新环境里面进行精准预测。
我们的不自觉本能每天都在进行这样的确认,巩固或修正行为,形成我们的习惯与经验,然后用这些习惯与经验来指导生活,提升效率。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佛陀的远离红尘修行实在是高明,它相当于一下子把我们过往的所有本能【那些习惯经验的神经元网络】给“切断”了,使得我们可以更快速地达到内心空静的那个状态。
但是这种修行有个缺点,它只是把环境给屏蔽了,大脑里面的网络依旧是存在的,只要我们可能重新进入该环境,这片本能网络又会重新激活,只是如果修行时间足够长,内心又足够宁静,那么这些本能网络中相对较弱的那些,就会慢慢地被修剪掉。
这个方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通过打掉“环境这个引子”,以避免环境的存在导致的不断强化本能的刺激,从而为我们争取到弱化或者最终修剪掉这些“恶习”的目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小务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