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很多人其实搞错了
2023/2/23 20:33:00 小务虚

     修行,到底要修什么?

     决定点在哪?

     我最近越来越坚信,我开始接近这个决定点了,而这个点,基本也是所有传统经典文化的重点,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文化缺乏大脑神经科学,因此,无法清晰的锁定操作的要点。

     比如几乎所有文化都是提倡修炼“感恩,慈与善”,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如何有效地达成这些品质,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讲得清。

     很多修行之人,都能够感觉得到它为我们带来的人生变化,但是如何在当下的这个世界修?是否还要像佛陀主张的出世与戒欲,我们是很难找到答案的。

     在我身边,有一些吃素的朋友,他们认为吃素就是在修行,但是另外一些方面,却是在放纵。

     比如老子的无为,为什么要无为?

     为什么要戒欲?出世,戒欲与苦行的目的是什么?

     5年来,我一直在解这些疑问。

     比如我所接触到的所有书籍,比如稻盛和夫的整个体系,都在向你传达:“修行,精进,反思反省的必要性与优点”,然后我也开始坚信人生需要修行,需要反思。

     几年前我就有这种意识,当时,我以我认为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精进,我认为我是在修行,是在反思。

     这就是人性的最麻烦点,我们都会以自己认为的方式去执行,而背后的真相却是:“你依旧是被遮蔽着,在其中的”。

     2017年的时候,我也觉得我在精进了,我会时不时打开佛陀或《道德经》的书,时不时悟它,然后也写大量的反思笔记,每天拼命学习与看书。

     但是今天反过来看时,这些努力都是“低效的”。

     最近,我大量地向大家提及:“觉察”两个字,很多接触我一段时间的读者,也认可觉察,甚至觉得自己也在执行觉察

     几年来,我始终都在找这个决定点。

     这是天道与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必然信念,我坚信一定有这个点。

     而且这个点,必须是基于大脑神经科学的,可实践操作的,具备普解性的方法,它不能有任何一例反例。

     这个探索过程历时5年以上,我在一年多前,就提出每天打卡“怕”的主张,并且在星球设置了这个长期打卡反思项目。

     我最早设置的是觉察恩惠,但是我发现,在利他之前,在我们生起慈爱与善良之心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自我的“怕”。

     因此,“克己才能利他”,这是我2年前的认知。

    

    

    

    

    

    

    

    

    

     精进编码2年,我终于找到了想到的东西了。

     0211--15点18记录

     现在在地铁里,今天周六橙子约了同学G,去了他家玩,刚好在市区,于是我跟妻子也顺带出来市区逛逛,晚上吃完饭顺便接橙子,而我也刚好到市区的银行办点事。

     妻子一直说要去看看电影【去过一下孩子以外的两人世界】,于是在地铁上时,我们就一直在查电影信息,看什么电影,地点最好就在G家附近,时间要在19点前结束,而且我还得办完银行业务,赶得过去…

     一路上,我的注意力都在手机里,在欲望念头里,很多站差点坐过,直到我发现遮蔽的事实。

     我决定不看电影,因为时间很仓促。

     我问:“它有意义吗?”

     我发现它最大的意义就是主导了我的念头,以及产生了与电影相关的系列念头,比如因此产生通过不同渠道找特价电影票的念头。

     我曾经在市区生活了接近十年,每天2小时在路上来回奔波上下班,我从来没有问为什么,从来没有质疑它的合理性,因此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它的对立面【不用每天上下班赶2个小时的地铁】。

     我现在每天都不用花这些时间在路上,而我过去竟然每天2小时,长达10年之久。

     住在市区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市区有什么不同,或者说,我从来不会去问:“市区的生活跟我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放下电影念头,放下手机,我开始感知,对比。

     问:“有何不同”

     才知道这里配套设施完善,要什么有什么,吃喝玩乐什么都有,相当方便。

     同时人多,车也多,地铁公交常常挤得满满的。

     出去玩,打车,吃饭,逛超市,看电影,感觉任何一个项目,压力都不小。

     市区的繁华,表面上吃吃喝喝,但背后的本质都是压力。

     所以大家都行色匆匆,都想走快点。

     18点05,由于在外面,记录随时中断。

     准备找吃晚饭的地方,在XX点评上挑选了好久,选择了一家4.5分的店,妻子看上它的鳗鱼饭,没想到上来后,我吃了一口就不敢吃了,妻子也是几口,太咸太重口味了,只能打包回家。

     感慨:我们现在跟外面都格格不入了。

     2033记录

     19点30回到家,我立即泡了一壶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好不容易橙子不在身边了,于是想着我们俩出去逛逛,去平时橙子在时,不能去的,比如看看电影,逛逛街,吃吃东西,用妻子的话:”约个会,过下两人世界“。

     言外之意是:“自从有了橙子后,似乎一切都是橙子,而没有了我们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只要橙子在,我们不会带他去看电影,也不会去逛商场,我们会选择大自然,而不是商业广场,远离闹区,远离浮躁之地。

     我们的理念是给橙子一个宁静节奏简单的环境,而不是快节奏高压力的商业世界。

     因此,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多的是较平静的,特别是现在搬到”乡下【广州周边的村,华德福教育均会选择靠近大自然】“后,我们就很少再去市区人流密集的商业中心了。

     因此,偶尔抽空出来,有时候还是想着去找找以前的感觉。

     但是今天逛下来,回到家后,我对今天的总体感觉是”混乱“,不值得与无意义,原本想着吃点好吃的,在大众点评上看了又看,选了又选,结果还是不如意。

     在G家附近的广场逛,妻子在超市买了些肉菜,19点,吃完饭,我们提着两大袋子东西,走一公里过去接橙子。

     在走过去的过程中,我跟妻子因为找路的问题产生分歧,双方起了情绪,差点在外面吵架。

     这个小插曲,为今天的行程画上句号。

     结果,我回到家后,感觉很不好,大脑应该是痛苦的,就想找吃的。

     一切的发展,都没有开始时预想的那样,钱花了,吃也没吃好,起码没吃过瘾,还提着那么重的东西,迷路般地找路,都是不好的体验。

     原本想要的休闲娱乐感,并没有找到,反而是混乱与痛苦。

     回到家,我就泡上茶。

     到处找吃的感觉,我知道大脑痛苦了,我开始琢磨为什么,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些记录。

     觉察启动后,我开始意识到,痛苦的经历,才具备价值。

     那么它的价值在哪?

     痛苦的价值就在于我现在的这个编码,清晰地把导致痛苦的前因后果细致的罗列下来,清晰的铭记它们,避免下次重犯。

     于是我开始仔细地对今天经历的每一件事进行确认,确认下次,哪些事情与项目,是一定不能做的,或者下次如何做,才会更好。

     当我如此一般确认完毕后,我的心情瞬间好了,大脑不痛苦了。

     大脑痛苦是因为当我没有对经历进行编码时,今天的经历就是混乱,失控与无价值。

     编码后,今天的经历虽然混乱,但是我却知道下次如何做,才不会如此混乱与失控,于是,这段落混乱的经历就有价值了。

     于是,我的心情一下子就从阴天到晴天,明朗起来。

     正如我这次回普宁老家,4天的经历也是混乱的,我没有做任何与事业有关的事情,完全放下,但是我却不觉得这4天不值得,而是充满价值的,因为我从这些混乱中,挖掘了大量以往我忽略的东西。

     我每年都会回1-2次老家,但是没有一次能够像这次如此清晰,而这种清晰就源自于我现在不管经历什么,都会预设一个额外的目的:”觉察“。

     “人生就是为了经历后的觉察”。

     我句话,我提了几年了,但是我从来没有较高程度地做到。

     就类似于我去刷牙,我不完全为了刷牙,我可能会有20%是用来切换到左手的。

     于是就呈现为我现在每每有任何新经历时,我或者晚上或者早上,会花1-2个小时来琢磨这些经历。

     只有琢磨后的经历,它才具备价值。

     每每记录完这些觉察,我都会充满无限的信心。

     特别是现在这个,在觉察的模式上,我已经做到了几乎每个晚上,只要有新经历,我必定会什么事都不做,只进行觉察。

     你未必能理解到我现在的心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小务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