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没有看懂人生
2023/2/23 20:33:00 小务虚
我的感知一直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回答我内心长期以来的困惑:
“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
“到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出门在外【一路跟朋友D开车,从广州游玩到海南万宁妻子的家】,几乎每天都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
结果,几乎都是在其中的,直到我停下来记录【手机或电脑】,从局中人状态抽离到旁观者的状态,如下的这些零散记录,就是我抽离后感觉的呈现。
我最大的感慨是,相比我一直待在广州的家,这几天的感觉几乎可以用“失控”来描述,而这种失控感,核心是源自于“环境对动物脑本能自动化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比法则的强大性。
这两个法则严格的主导着我们。
大家刚好都准备春节回家或外出旅游,请好好感知这两大法则的强大遮蔽力量。

【环境的决定性特征与对比法则】
16点16分手机记录
住的这里昨天今天都在下雨,于是早上往东南方向的海边走,去了港北港的沙滩,没想到那边是好天气,不晒也不下雨。
于是在海边搭帐篷,孩子们挖沙,搬石头找找螃蟹,打打牌。
大人就泡泡茶,看看海,散散步,捡捡贝壳,妻子她们还找了不少野生海紫菜。
中午吃和乐的粽子,8元一个,特别大,份量足,用料十足,好吃。
14点开始去乌场码头,一个更大的鱼港,有很多卖海鱼的,去到的时候,刚好有一船鱼回来,买了一条大金仓,62元。
买了2斤鱿鱼,55元。
我都主动付款,甚至跟D抢着付,我坚决不让他付 ,争抢到两个孩子都在边上“起哄”,这应该就是“言传身教”的最好方式了,D是客人,他抢着付,估计是因为这几天住在家里,好吃好喝,觉得也要付出点能量。
而我认为客人就是客人,我们只管招待。
正如我说过,D曾经有恩惠于我们,我们多付出一些,也是应该的。
或者说,能量因果循环的信念,让我现在特意要植入一个基本意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给予,多付出”。
也就是说,我坚信:“吃亏是福”。
这是大量感知后的结果。
2226电脑前
现在所有人都睡了,D陪儿子,妻子陪橙子,两位老人也都睡得早,于是,我开始可以坐到电脑前,开始记录一些今天 的感觉与能量了。
现在的日子,不用做饭,不用干活,只是陪陪孩子们,由于D是过来游玩的,于是也会有一个带他们出去附近走走逛逛的念头。
于是最近三天,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自动化的无觉察”在其中的状态。
有大量的新念头笼罩着我。
离开原来广州的家【一个习惯化的,特别是有大量事先编码的环境】,面对一个新环境,这实在是太正常了,
于是我昨晚一直在琢磨一个主题:“我是被决定着的”,被眼前【特别是新环境】决定着的,特别是会被不自觉地对比着。
环境的决定性特征与对比法则,在背后悄无声息地主宰着我。
昨晚23点的时候,我就将所有时间用在琢磨这个主题上。
但是很奇怪的是,今天一天,从早上起床一直到刚刚坐到电脑前,我才想起这个主题,也就是,当我进入生活的时候,我几乎是另外一个自动化信念:
“我是有知的”;
“我把控着一切”的自以为是的念头,在一整天之中主宰着我,直到我停下来从“第一性原理”的高点,反过来用知识模型审视今天的生活,我才发现,我今天又忘记在生活中实时觉察了,完全忘记了环境与对比法则在背后对我的笼罩,几乎一整天又被环境与对比决定着。
这真是太出乎我意料了。
1月12日20点【“把自己放低”实在是太重要了】
昨晚半夜似乎又醒来了。
然后不自觉开始琢磨一个事情,朋友D明天就准备回去了,橙子同学的另外一家H,准备过来找我们玩。
妻子说,他们可能会住1-2天,然后一起出去玩,我们可能要租个车。
然后我昨天今天一有空,就开始惦记着查找租车的信息。
我还没有租过车,因此,有很多不确定性的担忧。
其次,由于有了对比,H一家与D完全是两回事,H一家应该属于有些资源,有些财富的。
D在这里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压力。
但是H家说要过来,我开始不自觉有压力了,比如我在想,到时候用什么茶招待他们,此前去他们家,人家用的是几百元的茶招待我们。
比如开车出去玩,我倾向经济行【清简理念】。
那么假如人家住豪华酒店,我如何抉择?
H开的是豪车,我在选择租车时,感觉也有不自觉的压力。
这就是我半夜失眠琢磨的事情,这是担忧与害,被比下去的担忧。
我意识到,H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如果不是因为跟橙子是同学的原因,我们应该不会走到一起!
我在情感层面,是有一股远离他们的感觉的。
想到这一点,我开始意识到,“把自己放低”实在是太重要了。
老子曾经说过:“圣人处上的时候,民是不重的”,言外之意就是,即使你很富有,很有能力,但是你也不炫耀财富,炫耀能力,因为那些被你比下去的人,就会感觉到无比大的压力。
因此,圣人都很低调,圣人都是处后,处下的。
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往低处流,处低位”,而人都想着往高处走。
常人在圣人面前,都觉得自己比圣人厉害。
我曾经说过我跟几位朋友去打羽毛球双打,我原本信心满满,结果我是垫底的,挫败感让我相当低落,不敢上场,更不敢打。
每每打丢球,就觉得丢人,觉得队友会嫌弃,觉得被看不起,
于是找了个借口,说累了,不上场。
这完全是一样的心理。
这就是对比与环境的力量,如果我不把它彻底解剖出来,我可能都不知道我在担忧这些东西。
毕竟“怕输的心理”在丛林时代意味着被淘汰,它几乎是我们的第一人性。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大脑神经科学的修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小务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