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转,就能转大脑的情绪
2023/3/25 21:45:04 小务虚

     “人生总是有选择的”,这句话听多了,我就觉得它真的是很多大咖拿来“唬人”的心灵鸡汤,更多的时候,它有点自欺欺人,因为我们实际上是:“没得选择”。

     韦婷议在星球打卡时,也引用了这句话,因此,我必须再次重申一下到底问题在哪里。

     人生确实有选择,但是你必须让大脑产生对应的情感,否则选择无效。

     比如,你的逻辑知道走什么样的路才是正确。

     但是你的情感却是焦虑恐惧与不安的,此时,大脑跟逻辑矛盾,所以你左右为难,痛苦万分。

     此时,我们在行为上的自动化本能,是由大脑的情感支配的。

     于是就出现一个人格分裂的现象,即我们常常会发现:

     “为什么我又坠落了?”;

     “为什么我又对他大声发脾气了?”;

     “为什么我每每食言,感觉完全失控一样,完全失去理性”;

     这就是道理与情感的冲突,也是道理无效的原因所在。

     大脑不是理性支配的,不是告诉自己道理就可以做到的,它是“情绪激素”所控制的,大脑是一个苦乐支配的情感器官,情绪是它自动化行为的唯一指标。

     自动化趋利,自动化避害。

     打卡与编码,就是把这个矛盾消解,让它们统一。

     比如

     我以前去买菜,整个过程都是逃离的,因为它占用我事业,与事业冲突,是事业的“敌人”。

     逻辑上,即使你知道家是必须的,但是大脑就是逃离,因为做家务痛苦,烦躁,无乐趣。

     也就是,你无法让大脑在买菜【或洗碗】这类事上,产生对应的情感,于是,“选择不成立”。

     我现在去买菜,买菜与事业一样,编码后的买菜,甚至比事业还重要,因为它是事业的基础,此时,买菜也是事业,买菜的实时编码,甚至比我坐到电脑前还重要。

     此时,大脑对待这两件事,情感一样,此时,选择成立。

     亮心D讲,苏东坡半夜回家,书童睡着没开门,于是他到江边赏月,乐趣无穷,没有任何抱怨与生气。

     苏东坡可以做到“人生有得选择”,但是大部分人,达不到这个境界。

     这件事,外人描述很简单,但是我猜,换作是D,他不一定能够让大脑产生相应的情感。

     我猜不能,因为他庞大的事业,他必须赶快开门去忙事业。

     而苏东坡不需要,他对着江边的月,就能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诗句,他能够在任何一个当下,找到价值。

     选择不成立,因为背后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以我自己的经验,这个最终做到能够在每一个当下,混乱的生活做到真正的从容淡定,让大脑能够找到当下的价值,活出当下的喜悦,需要一个很长时期的精进编码过程,甚至是数年如一日。

     其次,正如我说出地铁走步梯,不走自动扶梯。如果你肩膀上负重,重如泰山,难度则会翻几番。

     当人生负重前行时,几乎是没得选择的,如果你背负一个大企业,你就必须拼命狂奔。

     如果你野心无穷,你一定看不到当下,你一定各种逃离。

     任何与你野心冲突的,都会成为你的“敌人”。

     因此,很少有人能看懂我现在随口说出的一些话背后的深层:“为什么我会对新事业如此警惕”,为什么我迟迟不去碰视频与直播。

     为什么我会会考虑2年之久。

     为什么我突然不再关注我所有平台的种种,比如要么不发文章,要么发了后就不管它了,不看文章的数据。

     为什么我要如此跟“事业对着干”。

     比如,我就是要去市场买菜,就是要去走走,就是要让自己慢下来,就是要每天去篮球场打打,然后还慢慢走回来,回来还慢慢写事后记录。

     为什么我每天一定要喝茶2小时。

     人生的选择,每一步都必须“严格的匹配大脑”。

     理念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我们最好相信,在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大脑必然混乱,如此才不至于让自己的情绪暴走。

     相关文章: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何用大脑原理来“转物”?

     小务虚的书:

     小务虚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

    

     《大脑觉醒》是我的整个体系的知识点的浓缩。

     而《第一性原理》则覆盖我近5年来的所有探索。

     它是《大脑觉醒》的延伸与拓展,特别是涵盖我近一年来所有最新的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小务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