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听音乐,人类把大脑逼出了新功能
2019/12/19 7:37:40 生物流BioStream

     当你随着音乐思维跳动、翩翩起舞时,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两千五百万年前,在进化道路上跟人类分道扬镳的猕猴就没有这么幸运,它们无法体会到泛音的美妙。近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一篇研究,通过功能核磁共振脑成像发现,猕猴并没有对泛音响应的脑区,而人类有。

     泛音和基音

     拿吉他举个例子。吉他弦振动时,它发出声音的不是纯音,即频率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基音和泛音构成的混合音。比如,吉他第5弦空弦振动时,它发出的声音是由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振动产生的。这些频率分别为110Hz、220Hz、330Hz、440Hz、550Hz等等,其中110Hz是基音,是由整根弦振动产生的。而泛音频率则是基音的整数倍,是吉他弦分成几段振动形成的。其中220Hz为第一泛音,330Hz为第二泛音,以此类推。泛音决定了乐器的音色。

     泛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手指拨动琴弦后,弦的振动会向两端传递。当振动碰到弦两端的固定点时,振动便无法继续,但它会反射,反过来行走,形成反射波。反射波会跟原始波叠加,形成驻波。我们可以求解一个偏微分方程来得到一系列驻波的频率,这些频率便是基音和泛音的频率。形象一点,请看下图:

    

     泛音形成示意图

     当原始波和反射波叠加时,仔细看,你会发现原始波之外的频率波,它们就是泛音。

     此外,我们说话的声音也富含泛音。声带是主要的发生器官,它利用自身振动和开合,将肺部呼出的连续气流变成疏密波,然后经过舌头,嘴唇等的复杂协同运作,最终发出我们想要的声音。

    

     声带的振动和开合

     我们的语音中的泛音主要来源于声带。声带振动会产生泛音,产生泛音的机制跟琴弦类似,只不过是声带是二维的,形成的驻波也是二维的。泛音决定了一个人声音的音色。

     泛音和音高

     音高(pitch)是我们对声音频率这种物理量的主观感知。音乐里音高的变化产生了旋律,说话时,音高的变化可以表达强调和意图。而泛音在音高的感知中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单一频率的纯音来说,音高由该单一频率决定。对于一个由基音和泛音组成的复合声音来说,我们对音高的判定是由基音的频率决定的。相对于泛音,基音的频率低,响度最大,在复合声音中占主导。

     反直觉的是,我们对复合音音高的判定比纯音更精准。其实仔细想想,也容易理解。打个比方,单独的基音或纯音好比人脸,泛音好比人的四肢躯干。根据人脸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是谁,但光线有时会影响判断。如果加上走路姿势等信息,判定自然会更准确。

     进一步,对于一个缺失基音,只有泛音的声音来说,音高是由泛音中的最低频率决定的吗?

    

     声音‘啊’的频谱,基音频率最高

     答案是否定的。泛音的音高是由缺失的基音决定的。

     这是因为大脑可以根据泛音推测出缺失的基音,进而判断音高。就好比王寡妇生了一个儿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隔壁王叔叔的。这是因为,虽然王叔叔不在丈夫和父亲的位置上坐着,但儿子的大头,除了王叔叔,在村儿里没有第三个人能匹配的上。

     一句话,人类的大脑可以处理和感知泛音。

     那么,问题来了。大脑哪一部分负责泛音的感知?对泛音的感知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吗?

     人类大脑听觉皮层能感知泛音,而猕猴不能

     科学家招募了4个被试和3个猕猴,让他们听泛音(第3到第6泛音,没有基音)和频谱范围一致的噪音。对于噪音,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稳定的频率,人类无法确定噪音的音高。因此,噪音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声音。

    

     实验中泛音刺激的频谱图

     几乎在听泛音和噪音的同时,科学家用功能核磁共振技术扫描了被试和猴子的大脑。结果表明,在人类的听觉皮层,存在大片对泛音反应显著高于噪音的区域,而在猕猴听觉皮层却没有这样的区域。猕猴的听觉皮层对泛音的反应跟噪音差不多,有些区域的反应甚至比噪音还弱。似乎对猕猴来说,泛音并不重要,没有更多的意思蕴含在泛音之中。

    

     黄色代表对泛音反应的区域,猕猴听觉皮层没有

     人工合成的泛音广泛存在于人类的音乐中,人类被试无比熟悉。是不是因为猕猴对人类社会的泛音比较陌生,才导致的上述结果呢?为了排除这种可能,科学家利用猕猴叫声的泛音重新做了上述实验。结果还是一样的。猕猴听觉皮层对它们叫声中的泛音视而不见,而人类听觉皮层对猕猴叫声中的泛音反应却很强烈。

     综上,相比于噪音,人类听觉皮层对泛音反应强烈,而猕猴听觉皮层对泛音的反应较弱。因为人类可以根据泛音推测出音高,却无法感知噪音的音高,所以这些区域很可能就是负责音高判定的区域。

     为什么人类会对泛音敏感?

     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对泛音敏感的大脑呢?答案在于人类对音乐和语言的硬核需求。

     音乐在人类进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音乐可能有助于人类吸引潜在的配偶。会唱歌会乐器的异性更有吸引力。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当人类祖先战斗时,他们会同时发出有节律的、响亮的呐喊声来震慑敌人或捕食者,音乐就从此进化而来。乐器和歌声里洋溢着各种各样的泛音。不同的泛音成分决定乐器的不同音色;技艺高超的歌唱家甚至能利用一种叫做泛音唱法的技巧,同时发出两个音高的声音(一个基音和一个特定频率的泛音)。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无法感知丰富多彩的泛音,音乐该有多么的干燥乏味。

    

     音乐中泛音艺术图

     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成就了人类,语言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而人类的语音中充满了泛音,泛音决定了一个人的音色,使我们很容易分辨声音是谁发出的。

     正是基于对语言和音乐的硬核需求,进化才使人类大脑对泛音的处理水平一骑绝尘,甩了猕猴几百万条街。

     总结

     人类大脑充分利用泛音来感知音高、欣赏音乐、分辨音色等等。人类大脑的这种能力来源于进化中处理音乐和语言的压力。而人类的近亲猕猴,既没有对音乐的需求,大多时候又没有发声交流的必要,因此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发展出对泛音的处理能力,以前的行为学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

     音乐和语言的需求,让人类进化出了处理泛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反过来让人类的文明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Divergence in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human and macaque auditory cortex revealed by fMRI responses to harmonic tones. Nature Neuroscience (2019)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物流BioStream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