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2020/1/3 12:39:43 生物流BioStream

     很多人都曾经体验过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来到某个地方,正跟某人说着话,突然感觉以前经历过一样的场景,但就是回想不出来什么时候经历过。心理学上称之为既视感,或幻觉记忆。源于法语Déjà vu,字面的意思是“已经看过”。

     研究表明,经常旅游和看电影的人会经历更多的既视感。人处于心理脆弱状态或压力之下,更容易产生既视感。

    

     再认记忆

     既视感跟我们的再认记忆能力密切相关。要了解既视感,首先要理解大脑的再认回忆的过程。

     再认记忆使我们能再认以前经历过的人和事。再认记忆在时间上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熟悉感和回忆。熟悉感是指眼前的事物我以前经历过的感觉,是一个自动的,快速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包括任何具体细节的回忆,仅仅是一种感觉。下一个阶段,我们便会在意识的主导下去回忆过去经历的种种细节,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这是一个后发生的过程。举个离子,大街上走路时你突然看到一张面孔,感觉以前见过她,这就是再认的第一阶段:自动化的熟悉感。然后你又想,在哪里见过呢?经过几秒钟努力回忆,你想起来原来昨天上午在五棵松等公交时跟她并排站着,这就是第二个阶段:回忆。

     既视感有很多科学的解释,这些解释很多是基于大脑的再认记忆理论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内隐记忆的解释

     我们经历过的人和事都会保存在大脑里,有些可以随时回想起来,但有些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再回忆起来,便无法再进入意识层面。虽然如此,这些记忆仍然保存在大脑的某个角落里,变成了内隐记忆。当这些内隐记忆和现在的场景有某些类似的地方时,熟悉感仍然会被自动激发,但再认记忆的下一阶段细节回忆却无法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只是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却无法提取过去记忆的任何细节。这时,既视感就发生了。

    

     大脑的双重加工理论的解释

     1964年,美国波士顿的科学家罗伯特·埃夫隆认为,既视感很可能是因为大脑双重加工信息的机制产生的。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整理发生在左半球的颞叶,左右半球接收的外界信息都需要传递给左半球颞叶,通常右半球的信息要比左半球迟上几毫秒。在某些情况下,左右半球传递的同一个信息时间上没有同步好,就会让左半球颞叶认为是前后两个分离的体验。当第二次信息传来时我们就会有熟悉的感觉,但其实我们仅仅经历了一次。

    

     基于梦的解释

     每个人都会做很多梦。如果现实中的场景和梦里的某些场景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也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由于梦里的内容大都比较模糊、支离破碎,不会让我们回忆起具体的细节,或者我们需要很久才能回忆起原来在梦里经历过,这就导致了最初熟悉感产生时的既视感。

    

     病理学的解释

     当大脑颞叶出现异常,发生癫痫性放电时,病人就会强烈的感觉当下的情景以前经历过。

     一些药物的使用会让人们更容易体验到既视感。2001年,Taiminen 和 J?skel?inen 报道,一名健康的男性为了缓解流感症状,同时服用了金刚烷胺和苯丙醇胺这两种药物,然后他就体验到了强烈的反复的似曾相识的既视感觉。这名男子对此很感兴趣,坚持服用完了一个疗程的药,然后把他的体验告诉了Taiminen 和 J?skel?inen。Taiminen 和 J?skel?inen推测,这两种药引起了内侧颞叶的高浓度多巴胺,从而产生了既视感。

    

    颞叶

     总结

     有人认为似曾相识的感觉来自于前世的记忆,或者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但这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似曾相识的感觉是我们大脑的产物,有很多科学理论都可以解释。并且在某些病理状态或药物的作用情况下,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可以诱导出来的。

     经常旅游、看电影的人会经历或看到更多场景,这些场景不会都保存于外显的记忆,大多数变成了内隐记忆。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内隐记忆更丰富,更容易跟现实的场景撞衫,也就更容易产生既视感。

     心理处于脆弱或者压力之下的人,心底深处的东西更容易浮出到意识层面或者接近意识层面,更容易表现出来跟现实发生作用,形成熟悉感,既视感。

     大脑的奥秘深不可测,但总有一天,科学家会揭开它的终极面纱。到那时,一切秘密都会大白于阳光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物流BioStream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