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额叶的研究,始于反转学习的迷雾
2020/1/17 12:10:49 生物流BioStream
让Charles意想不到的是,在反转学习的实验结果发表后的年月里,眶额叶的功能反而陷入了迷雾之中。
反转学习
1969年,密西根大学的Charles Butter教授在研究猕猴眶额叶的认知功能时,设计了名为反转学习的行为学实验。
实验很简单。

猴子的二选一任务
猕猴面对两个视觉刺激,其中一个有奖励,而另一个没奖励。猕猴很快学会了选择有奖励的刺激。这时,再将两个视觉刺激对应的奖励反转,即原来有奖励的刺激变成没奖励的,原来没奖励的变成有奖励的。然后,再让猕猴选择。等猕猴行为表现再次达到一定标准时,视觉刺激的奖励再反转。如此反复操作。

反转学习任务流程示意图
对于正常的猕猴,奖励反转后,它们会很快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之前没奖励而当下有奖励的刺激。并且,随着反转次数的增多,猕猴反转自己的行为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反转过程中错误选择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眶额叶的损毁影响反转学习
眶额叶是前额叶的一部分,藏于眼眶之后。

猕猴的眶额叶
Charles发现,如果损毁猕猴的外侧眶额叶,反转后猕猴的学习速率显著下降,也就是说,猴子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反转行为。并且,随着反转次数的增多,猕猴行为转变的速度并没有明显改善。但眶额叶并不影响最开始的任务学习,只影响反转后的学习。

和正常猴子(Con)比,眶额叶(PFo)损毁的猴子在反转后的学习中会犯更多的错误。
这一结论不但在猕猴身上成立,在人类、啮齿类动物上也成立。
反转学习随之成为了风靡眶额叶研究领域的认知任务。
反转学习的虚假繁荣
打眼一看,反转学习很简单。但深入思考,它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这从各领域科学家的反应便可看出端倪。
支持反应理论的科学家认为,反转学习实验证明,眶额叶可以抑制之前学到的行为,即反应抑制(response inhibition)。反转后猕猴要抑制自己选择先前有奖励的刺激的动作,或者说削弱先前的刺激-反应联结,而眶额叶的损伤让猕猴对行为的抑制能力减弱,所以才导致猕猴花费更久时间改变原来的行为。

反转后,动物需要抑制原先的选择动作
支持价值理论的科学家宣称,眶额叶可以将主观价值赋予外界的事物,或者说负责刺激和奖励之间的联结记忆,并且比较不同刺激的价值。眶额叶受损后,猕猴无法灵活地将新的价值赋给视觉刺激,因此会犯更多的错误。

而支持具体结果理论(Specfic-Outcome Theories)的科学家则声称,在预测奖励的具体特征时,眶额叶必不可少。在反转学习实验中,一个刺激的奖励如果是香蕉,那么香蕉有其独特的味觉特征。猕猴在眶额叶损伤后,无法预测奖励的具体特征,或无法将奖励的具体特征和视觉刺激偶联,反转学习时的行为因此会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特征理论和价值理论不同,一个奖励的具体特征和其价值是独立的。比如,香蕉和苹果的味觉口感不一样,两者的具体特征不一样,但两者的价值对猴子来说可能是一样的。

橘子和苹果对猴子来说,主观价值也许相同,但口感特征不同
繁荣背后的反思
反转学习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从不同角度为各种眶额叶的功能理论提供了证据。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反转学习不单一,包含太多认知功能。
在初始学习中,猕猴获知了太多因素之间的联系。比如视觉刺激和运动反应之间的联系,视觉刺激和奖励之间的联系,运动反应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等等。反转不会只影响其中一种,而是影响所有。反转之后,所有的联结都会反转。眶额叶的损毁只需影响其中一个联结的反转,就会影响猕猴的行为表现。
反转学习表面形式上的简单,隐藏的是内部认知成分的复杂。

简单的反转学习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认知成分
当各种理论都在“弹冠相庆”,以为获得了反转学习的数据支持时,科学家却陷入了反思。眶额叶的损毁究竟影响了哪种认知功能?
然而,还没有等科学家从深思的泥潭中爬出,新的实验证据就将一切思索付之一炬。
眶额叶并不参与反转学习
在早期的猕猴实验中,科学家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损毁眶额叶。比如,把一根连着真空泵的玻璃吸尖管插入眶额叶,将眶额叶脑组织尽数吸走。

被吸走的右侧眶额叶(黄色箭头之间)
这种损毁方法操作方便、行之有效,却隐藏着一大弊端。被抽走的眶额叶组织,不仅包括眶额叶内的神经元,还包括路过眶额叶的神经纤维。内侧颞叶的一些脑结构将神经纤维投射到前额叶,这些投射纤维经过后眶额叶。真空抽吸不但会破坏眶额叶,还会切断内侧额叶到前额叶的神经连接。
所以,以前的实验结果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眶额叶损坏引发的,另一种是过路的神经纤维切断引起的。
为了区分这两种可能,科学家采用了另一种损毁方法。科学家将一种毒药,如兴奋性毒素鹅膏蕈氨酸,注射进眶额叶。鹅膏蕈氨酸是一种剧烈的神经毒素,可不加选择地强烈兴奋含有谷氨酸受体的神经元,使神经元兴奋致死。

鹅膏蕈氨酸
谷氨酸受体广泛存在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上的轴突后膜,但并不在神经纤维(轴突)上表达。因此,鹅膏蕈氨酸可以杀死眶额叶内的神经元,但对路过的神经纤维束秋毫不犯。
利用鹅膏蕈氨酸,科学家选择性损毁了眶额叶。结果,猕猴在反转学习任务中的行为并没有受影响。这说明,早期的实验结果极有可能是破坏路过眶额叶的神经纤维引起的。

真空抽吸(OFCASP)损毁眶额叶影响反转学习,而兴奋性毒素(OFCEXC)损毁不影响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科学家用真空抽吸法损毁包含过路神经纤维的后眶额叶,而保持眶额叶的其他部分完好无损。结果,猕猴在反转学习任务中的表现受严重影响。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损毁含有投射神经纤维的后眶额叶(OFCSTRIP),猕猴的反转学习受影响
以上的实验证据表明,眶额叶本身并不参与反转学习。
眶额叶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眶额叶的研究刚从反转学习的迷雾中走出,又跌入了寸步难行的泥潭。
眶额叶不参与反转学习,并不意味着以反转学习为证据的反应抑制理论、价值理论、具体特征理论都跟眶额叶无关。要弄清眶额叶的认知功能,一个简单的反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家需要设计更加精巧、更加复杂的认知任务以及对照实验。
(生物流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物流BioStream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