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 北京分院系统多单位在院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获奖
2019/1/31 19:59:00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在1月17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中科院2018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国际科技合作奖、科技促进发展奖。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主持会议。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张涛分别宣读授奖决定。白春礼为相关获奖者颁奖。

     北京分院系统单位多个研究集体、专家及团队获奖。

     2018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

     北京分院获奖单位

     拓扑半金属理论及其材料预测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该研究集体通过发展特色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在拓扑半金属理论和材料预测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将拓扑电子态分类从绝缘体推广到了金属,计算预测并与实验合作首次发现了拓扑狄拉克半金属、外尔半金属、和三重简并半金属。成果多次入选国际物理界评选的重大进展,推动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站在了国际前沿。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

     方 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提出了拓扑半金属材料理论,发展了拓扑不变量计算方法,指导计算预测了相关材料。

     戴 希 香港科技大学

     主要科技贡献:发展了拓扑不变量计算方法,建立并分析了拓扑半金属低能有效模型,指导了材料计算。

     翁红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计算预测了若干拓扑半金属材料,通过拓扑不变量确认了其拓扑性质。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

     方 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徐 刚 华中科技大学

    

     朱道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朱道本院士

     朱道本院士长期潜心从事分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通过多年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深入系统研究,揭示了多类功能分子的化学结构、电子结构、界面结构与聚集态结构等对载流子输运等光、电特性影响的规律,提出了功能导向的分子设计的新策略,发展了性能上创世界纪录的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和有机热电材料,创新了柔性多功能器件的构筑技术。在有机导体、富勒烯、有机发光、有机半导体、有机热电材料和器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迅速发展,引领了该领域的前沿方向,极大地促进了化学与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

    

     魏辅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魏辅文院士

     魏辅文院士长期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围绕物种濒危和适应性演化机制科学难题,以大熊猫为研究模型,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是国际上濒危动物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重建了大熊猫的种群历史,阐明其濒危过程和原因,发现其仍具演化潜力;从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系统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适应性演化的机制,发现其对竹子已产生一系列适应,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阐明了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崩溃的生态与遗传机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发现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高于保护投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动物保护做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贡献。

    

     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集体面向存储器领域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长期紧密合作,系统深入研究了新型存储器机理、器件材料与结构体系、性能调控规律、可靠性表征和集成技术。取得了局域氧化还原主导的阻变模型、阻变存储器三维集成、电荷俘获存储器材料和结构体系优化及可靠性表征等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解决方案,主要发明专利和技术研究成果转移到国内知名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在初期技术来源、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为中国存储器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资助。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

     刘明(女)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集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存储器模型机理、材料结构、核心共性技术和微纳加工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创新性贡献,为存储器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和技术基础。

     谢常青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提出纳米加工新方法,发展纳米器件集成成套制造技术,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提供纳米加工服务。

     龙世兵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建立阻变存储器物理模型,提出提高阻变存储器参数一致性的新方法,系统深入研究了电子束光刻技术。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

     刘琦、吕杭炳、李泠、管伟华、陈宝钦、王艳(女)、牛洁斌、余兆安、胡媛(女)、朱效立、刘璟、李海亮、罗庆、许晓欣(女)、商立伟、卢年端、刘宇。

    

     先进轻型航空动力技术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先进轻型航空动力技术研究集体提出了高性能低成本小型涡喷发动机、低油耗长寿命小型涡扇发动机和低油耗小功率涡轴发动机布局;发展了基于湍流调控的航空发动机降耗增效理论,突破了具有驼峰型流道的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和分层部分预混燃烧室等多项具有原创性的轻型航空动力设计关键技术,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动力设计体系,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整机集成轻型动力实验平台,形成了轻型动力系统解决方案,研制了高性能低成本涡喷发动机,满足了靶机和模飞机对动力装置的迫切需求;研制了低油耗小型涡扇发动机,填补了国内小型涡扇发动机型谱空白,为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和小型公务机研制提供了支撑。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

     朱俊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进行了轻型动力装备体系研制布局,发展了基于湍流调控的航空发动机降耗增效理论;突破了小型涡扇发动机技术瓶颈,组织研制了低油耗长寿命军民用小型涡扇发动机。

     徐 纲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提出了分层部分预混高温升燃烧室方案,建立了分层部分预混燃烧室设计方案;突破了高性能低成本发动机技术瓶颈,组织研制了系列高性能低成本涡喷发动机。

     卢新根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提出了新型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布局,建立了新型布局组合压气机设计方案;突破了低油耗小功率涡轴发动机技术瓶颈,组织研制了高功重比低油耗小型涡轴发动机。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

     胡春艳(女)、龚建波、赵胜丰、杜强、李伟、刘富强、黄恩亮、张燕峰、穆勇、雷志军、刘存喜、王沛、阳诚武、韩戈、阮昌龙、郭磊、杨金虎。

    

     颁奖现场

     2018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施春风(Shih Choon Fong)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斯坦塞斯(Nils Christian Stenseth)教授及日本东京大学小池俊雄(Toshio Koike)教授获奖,同时对获奖专家的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给予了通报表彰。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宣读了获奖名单和表彰决定,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为到场的三位外国获奖专家颁发奖状和奖牌。

     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设立于2007年,旨在奖励在与中科院开展长期合作,并在突破关键技术和产出重大成果、建设大科学装置以及培养中科院科研人才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优秀外籍人才,同时鼓励和集聚更多的全球科技人才加入中科院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伙计合作奖至今,已有34位外籍专家获得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经推荐,其中有24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9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

    

     白春礼为到场的三位外国获奖专家颁发奖状和奖牌

     2018年度科技促进发展奖

     北京分院获奖单位

     空天地一体化终端芯片研制及产业化团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针对我国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面临的“缺芯少核”问题,突破了低功耗可重构芯片架构、自主矢量DSP核、高性能卫星通信协议栈软件、高并行度卫星通信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融合卫星移动通信、地面蜂窝通信和北斗导航的通导一体多模终端芯片并实现量产,解决了制约我国空天地一体化产业发展的高端核心器件供给瓶颈难题,成功占据卫星产业战略制高点。团队目前拥有相关核心技术专利350余项,已形成卫星移动通信方面核心技术专利池;作为我国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主导系列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团队已形成卫星移动通信地面系统完整布局,目前国内开展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研发的核心厂家中70%以上与计算所开展合作,初步形成了以卫星移动通信终端芯片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团队成员:

     石晶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团队负责人,构建我国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地面通信系统技术体系,引领卫星产业新业态。

     胡金龙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项目执行负责人,市场推广负责人。

     孙 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芯片总体设计和实现负责人。

     陈 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终端解决方案负责人。

     杨小军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研发质量负责人,负责芯片量产研发。

     杨喜宁 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贡献:协议栈软件负责人。

     马英娇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硬件解决方案负责人。

     苏泳涛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标准协议体质研究负责人。

     韩 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系统方案测试负责人。

     钱蔓藜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贡献:项目管理负责人。

    

     区域污染的生态风险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研究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针对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区域的重大污染问题,深入研究了典型污染物的排放过程、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构建了区域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编制了系列环境风险图谱,为区域环境问题识别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研发了多尺度新型污染物源识别与通量核算方法,揭示了典型污染物的多介质传输与扩散机制,并创新了区域尺度污染物多介质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为支撑履约谈判与风险管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与方法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提出了水 - 土 - 食品 - 健康 - 环境协调联动的调控对策,为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并针对典型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提升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团队成员:

     吕永龙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首席科学家、项目总体设计、实施和技术示范。

     王铁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污染生态过程与效应及技术示范。

     史雅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区域污染的生态效应和风险评估。

     贺桂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宋 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区域污染格局与传输模拟。

     罗 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区域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

     苑晶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王 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区域污染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

     孟 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贡献:区域污染的来源分析。

    

     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决策关键技术

     及其应用团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团队面向国家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决策服务相结合,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扶贫办的指导下,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深入探究了精准扶贫前沿理论与方法,率先研发了精准扶贫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规范,自主开发了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大数据平台和“精评通”设备,直接支撑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与科学决策,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和显著的应用成效,成为国家第三方评估的品牌团队,连续4年圆满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和全国首批贫困县退出评估重大任务。

     团队已发表相关论文2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起草精准扶贫成效评估技术规范2项。2015年以来,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交各类评估报告78本,约1200万字,提交精准扶贫相关咨询报告7份,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对评估工作及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据专家组评议,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团队荣获国务院扶贫办颁发的“优秀集体”奖,团队负责人刘彦随研究员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科学奖。

     团队成员:

     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团队负责人,负责总体组织、策划与方案设计,以及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及应用等。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负责评估技术平台设计、系统研发和大数据支持。

     龙花楼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副组长,负责评估理论研究、评估调查技术。

     王黎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精评通研发。

     葛 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大数据平台,数据处理。

     陈玉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方案设计,技术规程。

     王介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调查方案设计,实地考察。

     李裕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精准扶贫理论研究,技术研发。

     李玉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实地调查,理论研究。

     周 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抽样调查方法设计,理论研究。

    

     颁奖现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