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分院系统单位2018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2019/1/31 19:59:00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近日,中科院2018年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和科技创新亮点成果正式发布,其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6项,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12项。北京分院系统单位完成或参与完成的多个项目入选。
北京分院2018年度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 1 -
“渤海粮仓”工程
5年为河北省增粮47.6亿公斤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在河北共同实施的渤海粮仓项目,按照分区集成构建了微咸水补灌吨粮、微灌水肥一体化、多水源联合高效利用、雨养旱作增粮、棉田增粮、杂粮轻简化栽培、盐碱地适生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全程机械化等8套技术模式,5年累计示范推广5197万亩,增粮47.6亿公斤,节水414.4亿方,节本增效109.3亿元。

△“渤海粮仓”示范区

△“合作社生产的面粉
- 2 -
“中科804”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团队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相关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804”和“中科发”等水稻新品种是该团队利用该理念培育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2018年,国审稻“中科804”在黑龙江五常市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在产量、抗稻瘟病、米质、抗倒伏、整精米率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对引领我国水稻品种升级换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上述成果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

△“中科804”黑龙江省五常市示范基地
北京分院2018年度
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 1 -
中科院有力支撑
嫦娥四号落月任务
北京分院参与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天信息研究院(筹)、化学研究所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在嫦娥四号任务实施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作为工程三大核心部门之一承担了大量任务。地面应用系统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承担,负责数据接收、处理和牵头科学应用,着陆器和巡视器上有效载荷绝大部分由中科院院属单位承研,测控系统中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任务由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牵头承担;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研发的20多种关键材料应用于运载火箭、嫦娥四号巡视器和着陆器关键部件,保障了嫦娥四号着陆区选择和安全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成果入选习近平主席2019年新年贺词。

△嫦娥四号降落过程(示意图)
- 2 -
铁基超导体中发现
马约拉纳束缚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利用极低温-强磁场-扫描探针显微镜联合系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FeTe0.55Se0.45中观察到纯的马约拉纳束缚态。这是首次在单一块体超导材料中发现高纯度马约拉纳任意子,能在相对高的温度下实现,不容易受到其他准粒子的干扰。同时,这也预示着在其它的多能带高温超导体里也可能存在马约拉纳任意子,为马约拉纳物理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该马约拉纳零能模具有高纯度、高温度的特点且结构简单,更容易实现对马约拉纳任意子的编织操纵,对研制稳定的、高容错、可拓展的未来量子计算机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年8月16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束缚态
- 3 -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散裂中子源由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是国内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学领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中国散裂中子源90%以上的设备为自主研发并实现国产化,其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设施先进行列,使我国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跨越。中国散裂中子源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核心和动力源泉之一。

△中国散裂中子源
- 4 -
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筹)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筹)/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大胆颠覆,在模块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特别是水稻分子设计育种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建立了“分子模块”到“设计型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创新体系,获得审定水稻、大豆、小麦等新品种15个(含5个国审品种)。2018年,国审稻新品种“中科804”从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产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农艺性状均表现突出。“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等水稻新品种是中科院院士李家洋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相关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我国科学家在现代育种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对指导作物遗传改良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上述成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支持。

△“中科804”黑龙江省五常市示范基地
- 5 -
自主研制高端科学仪器
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深入推进高端科学仪器自主研制工作,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等支持下,2018年进一步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便携式X射线源实现对二维物体和真实生物体的超低剂量X射线量子关联成像,为高端科学仪器自主研制和相关高精尖技术研究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 6 -
青藏高原发现人类适应
高海拔极端环境最早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18年11月30日,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论文,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人员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经过多年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4至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这一研究刷新了学术界对古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识,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记录。

△尼阿底遗址出土石叶图
- 7 -
“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
实现在轨运行的时频最高精度
北京分院参与完成单位: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是国际首个在轨开展的冷原子科学实验项目。目前应用于空间的热原子钟性能已接近极限,空间冷原子钟突破了这一极限,首次在空间轨道获得温度3.3μK左右的冷原子团,获得线宽小于0.8Hz的冷原子钟鉴频曲线,实现在轨冷原子钟长期闭环锁定,验证了空间冷原子钟达到天稳10-16量级在轨运行的能力,是当前在轨运行的最高精度的原子钟。空间冷原子钟实现预定科学目标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基于冷原子的空间量子传感器领域取得重要发展,对我国下一步基于空间冷原子技术的空间科学研究有重要影响,有望为量子物理及精密物理测量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于2018年7月24日作为亮点文章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该成果得到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支持。

△空间冷原子钟概念图
- 8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前沿研究
和技术装备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世界首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材料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实现一名健康男婴在南京鼓楼医院顺利出生,这是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和突破。

△2018年1月12日早9:19出生男婴,重2950克、身长49厘米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