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荣根:遵循基础研究规律 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2019/3/17 19:59:00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理论物理所蔡荣根委员在全国政协界别联组会议上的发言

    

     我是蔡荣根,来自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是物理学所有分支学科的共同基础,物理学是支撑所有科学技术的基础,所以理论物理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就一定能够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涌现的生动局面。下面我就基础研究生态建设作一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遵循基础研究规律,营造良好科研 生态,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总书记这句话深刻阐述了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的关系,没有基础研究的原理性突破就无法实现引领性、颠覆性新技术的突破。我国的基础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板凳还不够厚,积累还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还不足,不能满足建设科技强国的迫切需求。

     基础研究的典型特点是基础性、长期性、难以预测性、和人才作用突出等。基础性不必多言。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的长期性和难以预测性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从牛顿1687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经历了228年; 1916年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的存在,到2016年发现引力波经过了100 年。难以预测性是指一方面无法预判基础研究什么时候,什么领域会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是指有时候就是研究人员本人也无法预言其科学价值。例如麦克斯韦1864 年建立了他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1888 年赫兹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当记者问赫兹电磁波有什么用时,赫兹说电磁波没有什么用,我只是好奇,想验证一下麦克斯韦的理论。他未曾想到电磁波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为人类探索自然世界提供如此强有力的方法。再如,爱因斯坦提出 E=Mc^2 这个质能关系时,他一定没有想到可以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时,他曾说引力波可能只有理论上的兴趣,可能永远也无法探测到。但是,现在引力波被探测到了,并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强有力手段。基于基础研究的这些特点,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研究生态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社会环境,在社会大众中创导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在中小学中加强科学教育,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强烈兴趣,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苗子,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现在我们不幸地看到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像物理这样的所有科学技术基础的课程在高中学习中被弱化。另外,要加强从中小学到成人的科普教育,鼓励科研人员走出高校,走出科研院所,到中小学,到社会去宣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倡导科学精神,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为建设科技强国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此外,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支持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 加强基础研究稳定支持的力度,在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上发力。基础研究的长期性要求有个稳定、宽松的研究环境,过多的竞争包括项目竞争,人才竞争和帽子竞争会破坏学术生态。过多的竞争不仅浪费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宝贵时间,不利于原始创新研究,也破坏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基础。现在许多单位都要求第一作者,第一单位才能算学术成果就严重地破坏了学术合作的氛围。现在的一些评估方式如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等也严重破坏了学术合作的可能性,每个单位不管是否具有条件都想牵头,不然在评估和考核中就吃亏。中国科学院的四类机构改革就是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尝试。其中卓越创新中心建设就是要打破研究所和研究所之间的壁垒,要打破研究所和高校的壁垒,协同创新,瞄准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突破。两弹一星元勋、理论物理所的老所长周光召先生在回顾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现时总结到,理论创新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他以丹麦波尔研究所为例,谈到宽松的研究环境,学术民主,鼓励争论,一定的青年人才储备和领军的大师,以及学术交流中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等的建设。”这里我们强烈建议,还要加强基础研究中心的建设,特别是像数学、理论物理这样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心的建设。这些中心里只有少量的固定研究人员,但有大量的流动访问科学家、博士后和学生。现在基础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交叉融合,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学家可以在基础研究中心广泛的讨论、碰撞、争论,产生思想的火花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破除“四唯”,大力扶持青年人才,毕竟青年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我国的人事、医疗、养老等政策,解决外籍人才在我国工作和生活等的后顾之忧,吸引国际上优秀的科学家到中国工作,为迎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做好准备。

     第三,加强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科研文化。学术造假是科学研究的毒瘤,必须坚决切除。学术造假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宝贵的科研资源,而且对年青一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并严重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声誉。必须严查学术造假行为并严肃处理。另外,必须坚决处理假学历问题。假学历问题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挫伤了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向上、勤奋科研的积极性,而且是对他们极大的不公平、不尊重。

     文章来源: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