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雪国:藏北测湖记
2019/5/28 20:00:00陈浩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卷首语
十月的藏北气温已经接近零下,十一月的藏北更是西风季和大雪天,然而一个八人科考队仍然出征了,执行丝路环境专项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是测量空白湖泊的水深、水质以及获取水样和沉积物样品。他们辗转那曲市多个区、县,体验了大风雪、冰铠甲、午夜漂,感受到风力真是可怕的力量——风季强风,湖上掀白浪,陆上携沙尘。一起来感受科考人的快乐与艰辛!

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湖泊与环境变化课题组的五名湖泊科考队员从北京部出发,成员包括领队马庆峰、陈浩、张润、刘翀和朱少航。初上高原,大家当天一般会选择休息、适应,饮食清淡。24日和25日两天紧张准备,核验测湖仪器、厨具家当、宿营装备和生活物资。10月26日装完车,队伍出发,一行八人,此时加入两个小车司机陈师傅、李师傅,他们都是老高原了,还有一个卡车司机杨师傅。因为人少,任务繁重,卡车司机额外被我们雇佣提供劳力。
课题组分配给此次的测湖任务十分明确,获取那曲地区八个资料缺乏的中型湖泊的详细水深资料,以便评估湖泊水量,进而借助遥感资料建立水量波动序列,同时测量湖泊水质参数。

藏北那曲地区湖泊分布图
测湖,操作很简单,传统上是人工测量,现在出现无人船测量。人工测量,需要一艘载人橡皮艇,包括船用发动机、导航设备等,然后搭载测深仪器,国内常用的仪器是劳伦斯LOWRANCE,也有更大型的仪器,如中海达或南方测绘的设备。实践表明,劳伦斯测深仪在高原测湖中更方便、快捷,小巧耐用(平面尺寸如IPad),简单易用,零下十几度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又具有GPS导航功能。而且,由于波束角大,它可以承受高达10节以上的船速,也就是说非常有利于青藏高原大中型湖泊的快速密集测量。高原的湖泊尤其冬季湖泊每天基本会起风浪,容许的安全工作时间很短。

劳伦斯 LOWRANCE船用测深仪(地形探测)
测湖的另一个前提工作是设计测深线路,这基本参照具体湖泊的湖岸地形和想要达到的密度,还要考虑下湖点的位置。一般在所有湖泊中,会保证湖盆长轴方向的中央测线。此次藏北测湖,几个湖泊的平均测线长度在70公里左右,最短的是42公里,最长的是95公里。单条测线最长的记录是在巴木措,25公里,逆风的话需要跑2个多小时,平浪走也要一个多小时。

部分湖泊的测线
除了测量水深外,还要测量水质水化学,比如水温、盐度、电导率、PH值等参数,目前流行的做法是使用便携式水质多参数仪(YSI)现场测量,再回到实验室导出数据,核查数据。进一步取样,使用抓斗获取表层沉积物,用以分析底质理化性质。一般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常常同时放出两艘船,一大一小,大船跑线,小船取样。尽管如此,工作并非计划得那么顺利。我们开玩笑说:测湖工作,也是看天吃饭的活儿。

抓斗(表层沉积物)和水质多参数仪(YSI)
10月26日周五傍晚,队伍到达那曲,办理了那曲林业局的手续。从10月27日到11月10日的15天时间内,测湖队共完成七个湖泊的测量和取样工作,其中有三个大湖泊是夜晚上湖,午夜或凌晨靠岸:一次是在安多县懂错,18:00上湖,23:30靠岸;一次是在蓬错,22:00上湖,04:30靠岸;一次是在巴木措,大船21:40上湖,03:00靠岸,小船22:00上湖,01:30靠岸。之所以这样,因为白天西风太强劲,风浪太大。夜晚比较平静,或者相对浪小。野外共宿营四次,扎营三次,拆帐篷与扎帐篷成为家常便饭。
【视频】乃日平错测湖
11月10日周六从巴木措撤营到那曲,夜晚到达。11月11日一大早,队伍从那曲赶回拉萨,出那曲向南,109国道上遭遇大雪转大风雪,道路积雪、结冰,下坡路遇见三处车辆侧翻或滑到沟里,一辆救援的警车也滑到路基下。四野茫茫,天地素裹。本来预计6个小时到拉萨,结果晚上七点才到当雄,邻近午夜回到拉萨。总结此次藏北测湖,最难忘的经历和景象:那曲雪,安多月,错鄂浪,错那鸟,懂错风,蓬错沙和巴木蓝。
错 鄂 浪
10月27日,第一天,错鄂湖,暴风雪、冰铠甲。第二天,乃日平措,西北风、强风浪、船灌水、卡车陷……初来乍到,天气变化多端,令人猝不及防。
虽然出发前我们对那曲冬季野外已经打了预防针,不过连续两天下来,陡然觉得“那曲野外苦呀,凛冽西风冷!天气越加寒冷,晚上零下十几度。”这是队员陈浩在日志里的感慨。
错鄂测湖当天中午找路时开始下了小雪,赶到湖边卸车,风已经很紧,湖边是软沙地,大车不敢靠近,所有设备需要人力抬到湖边。装船完毕,西北风推着巨浪就扑向岸边,下湖点在东北岸,风浪巨大。

错鄂傍晚
等到下午,雪停风缓,白浪花消失,而涌浪在冷风作用下还是很大,但两艘船还是出发了,至晚上八点才全部靠岸。大船已经积水,船尾处没上脚踝,而队员身上迎风浪一侧完全结冰,形成一层“冰铠甲”。原理很简单,由于气温低于零下,风浪较大,行船中激起的浪花或者迎面打过来的浪头在衣服上很快结冰。即使岸上无风,湖中央也会有小浪,并且行船中冷风逼人。
尽管种种困难,任务圆满完成。错鄂湖整体宽浅,不足十米,但西风掀起的巨浪,令人深刻。


错鄂湖与冰铠甲
错 那 鸟
10月30日下午赶到错那湖西岸宿营,因为天气太好,无风少云,天空蓝色如洗,湖水蓝得明净,马队长当即决定先上湖。
我们输入完控制点,17:00乘大船出发了。18:45靠岸,测线32公里。
我们在东北岸惊异发现有浮冰,近岸一公里已经结冰,水温3.4℃,水深3.5米,西岸的水温则为9.0℃。

错那-结冰区
西部水温高,东部水温低,但是在中北部湖区,水温适中,水深5-6米,出现了测湖队员们所见最多的赤麻鸭群,成千上万,行船所过,万翼齐飞,鸣声交错,场面极其壮观(见视频)。这里是它们的聚集区。
【视频】错那湖上

错那湖赤麻鸭

野凫逐飞
次日上午,我们再次出船测湖,天空干净,纯蓝色,湖水只有小波浪。错那湖西深东浅,我们与青藏铁路线多次相会,更幸运地目睹了一列客车经过湖边,湖上看山,船上看火车,十分兴奋。以前,我们是多次坐在火车上看窗外静静的错那湖,现在我们漂在蔚蓝的错那湖上,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错那湖上看火车驶过
懂错风与蓬错沙
11月1日向西,进入大山里,没有信号。我们一路上目睹和感受西风雪国,“今天进山,暂时失踪。西风吹不走,严寒冻未死。山深不知处,只在羌塘中。”
11月2日到4日,懂错,西北风、强风浪、夜上湖。11.5-11.6蓬错,沙尘暴,吹帐篷,迷人眼;夜上湖,凌晨回,低气温。这两个湖扎营六天,我们深刻感受到班戈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说的“风季”强风,湖上掀白浪,陆上携沙尘——风力真是可怕的力量。


懂错(刮风前夕2018.11.1)
11月2到11月6日,强风整整刮了五天,十分尖厉,白天无所施展,只好夜晚尝试上湖。11月3日18:00,懂错,大船人员有船工陈师傅、陈浩、张润,小船有马庆峰、朱少航、刘翀。第一、二条线有风浪大,尤其西行逆浪,随后风小浪小。那么,夜间测湖是什么体验?夜间行船,全凭导航——完全搞不清方位,湖上灰沉沉一片,头顶幸运的话会有满天繁星,但常常是云多星稀,不时感受水波与船体碰撞。接近午夜,漂游在大湖中间,水深超过30米,心理上也是一个考验,刺激、惊险、担心。




懂错深夜测湖与行船位置(2018.11.03)
11月4日上午大船出发,想要补测最南端的湖湾,但是风浪太大,出去一公里,就遇到陡急的波浪,船头快慢把持不好,就容易扎到前面一个大浪的波峰里,导致船内灌水。坐在船帮上的人不可避免地被浪打湿衣服,并迅速结冰。

懂错测湖遇大浪后
经历过懂错风刮得没完没了,11月5日队伍移驻蓬错,当晚上湖,凌晨四点半大船靠岸。6日营地经历了准沙尘暴,整个白天沙尘不断,从西面的山坡上卷扬起来,从河谷里飞起,刮向幽蓝的湖面。帐篷被摇晃得开了口子,餐具蒙尘(见视频)。
【视频】逢错遇沙尘
令人遗憾的是,天空没有黑云,大晴天,夕阳也很美,就是风如刀子。远望蓬错,大湖抹深蓝,夕阳涂更好。

2018.11.05 23:37蓬错取水样



蓬错沙尘(2018.11.06)
【蓬错边】诗记
营地扎在河谷里/瘦弱的河流在门口流入湖泊/留下一道扇形的泥黄色尾巴// 强劲的西北风裹挟沙尘/天幕被涂染,乾坤混沌/蔚蓝色的湖面,卷起雪白的浪花,扑向远方// 锅碗瓢盆里盛上,细细的尘土/ 帐篷拼命地摇晃,骨架嘎吱作响/顶棚合缝处开了一道口子,风沙灌进来// 山麓原上不见了羊群/我们是活着的化石,走动在21世纪的沉积层/如果还有一个人类世的标记,那就是科考!
11月7日,队伍派出大船由小车拉着测量西北山那边的达如错,前一天探路,我们看到这个不大的峡谷地形的湖泊的滔天波浪,动人心魄(见视频)。工作队下午17:00左右上湖,21:30靠岸,风浪不小,但完成任务。

达如错巨浪
巴 木 蓝
11月8日上午从蓬错撤营,在北拉镇大家饱饱地吃了一顿面,下午在巴木措北岸、西北岸广阔的草原和湖滩迷失路线,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下湖点。巴木措很深,湖水是深蓝色的,南部乌蓝乌蓝,但西北多浅滩。
9日从班戈赶到巴木措南岸,扎营。下午派出去一条大船,但傍晚遇大浪而回,两个人外套结成厚厚的冰铠甲,队员张润鞋子进水。晚饭后,营地似乎风平浪静,于是队伍再出发,22:00左右,两艘船。船工和队员们纷纷加衣服,里外套层——马队长说自己穿了三层冲锋裤,两层冲锋衣+羽绒服,这晚他亲自率领大船测深。这种穿法,足以抵抗北方任何城市冬天的严寒,但在海拔4600米的藏北湖上,冬夜里,一旦暴露户外超过两个小时,腿上还是感觉凉气逼人,膝盖冰冷。

巴木措冰铠甲(船工老陈、张润)摄影/马庆峰
小船负责取样,出去时无风到微风,但船小,出去1公里,小浪,2公里处,风急浪起。同时,出去不到一公里,水深窜上去,从二十多米,变为四十多米,不小心走到60多米。三个人工作到凌晨1:00,半小时后靠岸,共尝试重力钻七次,成功两次,其中64米深处两次——意味着光拉绳子就拉了300米左右,筋疲力尽。此外,还有两次抓斗,而不同水深取水样也要反复多次,尽管水桶不重。湖上涌浪不断,不时摇晃明显,致使小船漂移严重,两次调整位置;气温很低,水温接近零度。由于工作需要,我们不得不脱去手套,徒手拉绳子反而更牢靠,而且手套浸湿会更加冰凉,但咸湖水盐渍,让偶尔划伤的手指多少还是难受。
靠岸,所有人不觉发现自己身上多少有了冰铠甲,当然,大船测深人员最为辛苦,又冷又饿,也是考验队员的耐心。


巴木措南岸(2018.11.09)
巴木措,是这次测量最深的大湖,也是风浪与冰铠甲、深蓝与地形风共舞。
西风雪国:冰与美
性感的雪后念青唐古拉山,矗立眼前。“雪后的念青唐古拉山,纹理劲爆,晕影清晰,很性感。”车里传来头车走出结冰路段的信息,“你们已经走到金黄的草原,我们还在雪白的世界。”



堵车109国道(2018.11.11)
在举国剁手的“双十一”这天,我们堵车109国道那曲段古露镇,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大山,薄云萦绕,山脚是雪原与草原交错地带,不时有黑色的列车如长龙通过,近处是村镇和枯黄的草原,而路上是排成长队的各种货车和夹在其中的小车。
【天路雪原】诗记
辽阔的藏北草原枯黄了,留给梵天金色的地毯。漫天的大雪初霁了,赠与群山洁白的纱缦。//白云飞散,蓝天显现,山不再裸露,不是冰山胜似冰山。// 念青唐古拉,地球的一道龙脊,发达的肌肉爆裂深刻的纹理。震撼!//念青唐古拉,人类的一条哈达,绵延的经幡祷告神的祝禅。虔诚!// 念青唐古拉,雄壮的褶皱,冷艳的晕影,萦绕的云雾,不是神山胜似神山。 //青藏铁路,黑色的列车,黑色的长龍,穿行在白雪与草原之间,化入神天。 // 藏北,美丽的藏北,只有蓝(天)白(雪)黄(原)三层设色。牦牛,肥壮的牦牛,只在明媚的雪泽上信笔涂鸦。人,简成线条的人,戴着墨镜退化成天路上的一个个点。// 赞美成了唯一的词汇,拍照成了唯一的行为。时光——静静的时光,在音乐里流淌。我,透明的我,沉入雪白的极天!


那曲雪、火车影与牦牛群
科考人:野与真
那曲科考,我们作为最底层的科考人用行动表明了我们迎难而上的态度和精神,算不上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探险精神,但新时代的青年也是好样的。我们是科考人:
拉萨感冒,那曲发烧,硬是抗住了。
嗓子发炎,鼻内充血,愣是习惯了。
手上打钻划了几处伤口,盐水浸渍,一个个愈合了……
我们是,藏北野人,高原硬汉
以此献给所有参加二次科考的人们,他们是当今最可爱的人之一。

拉萨部仓库前(藏北野人)

藏北那曲测湖队大留影
(左起:张润、陈浩、朱少航、李师傅、马庆峰、陈师傅、刘翀)
2018.11.23 于北京
作者:陈浩
来源: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