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百年 | 曲线亦能救人——蒋丽金院士的医学之路
2019/7/18 20:30:09科学人生·百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蒋丽金院士最终与梦想的学科失之交臂。但她却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调整着人生的航线,走上有机化学的科研道路。2019年4月15日是她的百岁诞辰,让我们一起纪念这位立志治病救人的科学家。

蒋丽金80年代在北京中关村
青年时的蒋丽金原本立志学习医学,做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
考大学时,她同时被山东齐鲁大学医学系和燕京大学医预系两所学校录取,但因时局混乱,只得留在北京,进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不久她又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入学考试的奖学金。

1984年,蒋丽金在实验室
由于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关闭,北平已不再是能安心念书的地方。蒋丽金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不久因病再次转回北京。
当时她有两个选择,一所是日本人办的北平医学院,另一所是辅仁大学。蒋丽金虽然很希望继续学医,但不愿意上日本人办的大学,于是转学到辅仁大学有机化学系插班。虽然学医不成,但蒋丽金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转而把全部力量用在化学学习上。
毕业后,父亲、校长、恩师纷纷向她推荐了毕业后的去向,可蒋丽金的心中,仍放不下医学的梦想。
巧的是,恰好大学老师介绍她去北平医学院做助教,医学的梦想得以继续发芽。
“我学医不成,现在工作能和医学搭上边,我也很高兴。”蒋丽金如是说。

1951年夏,蒋丽金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留影
蒋丽金一边在北平医学院教授有机分析化学,一边从事科研实验。工作中,她对中药木鳖子发生了兴趣,想用化学的方法提取木鳖子中的有效成分。当时的北平医学院并没有这样的条件,研究毫无进展。蒋丽金萌生了去美国留学的念头。
在当时通货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家庭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持蒋丽金继续深造。在接下去的两年中,蒋丽金一面努力工作,同时节衣缩食的积存着出国留学的费用。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她就及时把钱买了面粉,一袋袋的储存好,再找机会把面粉换成外币。1948年,当她接到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的入学通知的时候,她正是靠这些面粉换来的积蓄,买到了去旧金山的船票,踏上了漂洋过海的旅程。
没过多久,由于国内战局混乱,国民政府已经无法继续支持在美国的留学生。没有政府的帮助,蒋丽金连家里的汇款都收不到。尽管如此,蒋丽金还是决定留在美国做科研。
她说,“专业还没有学成,我怎么能回国呢?”

蒋丽金、许国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伉俪
出国带的钱,绝计不够一个学期的花费。尽管学习任务繁重,蒋丽金不得不抽出一定时间做零工,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她求学的意志,蒋丽金也没有忘记多年来的梦想——提取木鳖子的有效化学成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实行,但蒋丽金依旧成功的念完博士学位的论文,在化学科研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为日后返回祖国开展科研工作,主持竹红菌素光疗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家中伏案工作(1991年6月15曰)

蒋丽金(1919.4.15-2008.6.9),浙江杭州人,有机化学家。1919年4月15日生于北京。1944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先后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包括可的松衍生物的合成及维生素D的部分合成工作。1955年回国后,从事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硼氮六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高感胶片助剂的剖析等。1978年以后,开展了光化学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一是中草药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光疗机制,二是藻类植物的结构与光合作用能量传递等。
(本文由中科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提供。
故事来源:1、金涛,刘国雄著. 女学部委员访问记[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08.2、汪前进,黄艳红主编. 中国科学院人物传 第1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0.)

“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旨在宣传展示恰逢百年诞辰的院士们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活动形式包括组织院士风采展、出版纪念专栏、制作专题纪念网站、刊登特别报道等,希望您能够由此走近院士,了解院士,并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