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百年 | 硝烟化作强国梦——记杨嘉墀百岁诞辰
2019/7/18 20:30:09科学人生·百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一百年前的7月16日(1919.7.16),杨嘉墀诞生在江苏省吴江市一个丝商世家。成长的岁月中,经历过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带来的家族经济衰落、求学时期的战争洗礼……半生坎坷,反而激发了杨嘉墀志存高远、心系宇宙的雄心壮志。

     杨嘉墀经常提到,“人必须有一个无法放弃、无法搁下的事业,才能变得无比坚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硝烟城中存远志

     1941年,日本军队打到上海,中国人在本国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瞧不起,刚进入交通大学的杨嘉墀听着窗外连绵不绝的轰炸炮响,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他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为中国造自己的飞机、军舰,要用先进的工业来改变国家现状。毕业后,由于学业成绩突出,杨嘉墀被保送参加“租界法案”留美实习生考试,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1947年年初登上赴美的轮渡,开始了他在哈佛大学的求学旅程。

     在哈佛,杨嘉墀不到一年时间就以全A等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凡是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活动,均积极参加。在学期间,他像蜜蜂一样,在学术丛中疯狂汲取营养,再次只用一年时间,以“傅里叶变换器及其应用”为题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杨嘉墀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时留影(摄于1949年)

     十年留美生活,凭借过人的天资与勤奋,他发明了专利“杨氏仪器”,在洛克菲洛医学研究所电子实验室任主任职位,有着令人艳羡的职业和家庭。从收音机里听到了祖国对海外知识分子的召唤后,风华正茂的杨嘉墀毅然放弃了优厚的条件,决心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民族服务,用一生践行自己少年时期的理想。

    

     1954年,杨嘉墀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研制了自动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

     归故国心系宇宙

     杨嘉墀归国后从事的科学事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另一方面是参与国防卫星尖端事业。

     当时西方国家自动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广泛的用于各种生产部门,杨嘉墀进入自动化所后积极领导国家各项任务,同时开设“自动化仪表”专业课,又开创性地讲授自动检测专业课,以他渊博的知识和认真的态度,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尖端技术骨干力量,也为后来国家推行的自动化项目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

    

     1976年,杨嘉墀(前左2)参观摩擦实验室

     此外,卫星技术的自主开发是杨嘉墀施展才华的另一方天地。1957年杨嘉墀出访苏联,当时由于两国关系紧张,参观过程中受到冷待,核心实验未被允许参观。杨嘉墀再次感觉,不能让其他国家挟技术自重,卡住我们的脖子,中国自动化技术迫切需要自力更生。本着“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杨嘉墀主持研制火球温度测量仪和冲击波压力测量仪,承担导弹、核潜艇、原子弹爆炸测试等项目协作攻关的研究任务。1965年参与卫星发展规划、卫星大总体技术协调,为我国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8年,杨嘉墀院士(中)与谢光选院士(左)、王希季院士(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暮年犹记强国梦

     80年代伊始,杨嘉墀思考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卫星工程项目,而是将目光拓宽至世界,延长到未来。为打开对外开放的局面,杨嘉墀充分利用政府间的技术合作渠道,与国外空间组织建立联系,多次代表国家学术团体出国访问,被誉为“科技外交明星”。他意识到,如果只是跟在其他国家身后亦步亦趋,是赶不上的,要迎头找到科学前沿部分的新生长点,在世界高科技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由此,1986年初在王大珩的倡议下,杨嘉墀、陈芳允、王淦昌四位院士联名上书邓小平,“863计划”应运而生。

    

     1986年,国务院根据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院士(左起)的建议,组织制定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即“863”计划)

    

     1989年,杨嘉墀(左)访问美国费城时与他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的老上司B. Chance(中)合影

     放眼未来,人才培养是国家科技进步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杨嘉墀乐于给予学生成长空间,为他们指引研究方向,悉心培养了孟执中、叶培建、吴宏鑫、王南华、李铁寿等一批顶尖人才。

    

     1980年,杨嘉墀在美国国际仪器仪表学会会议上发言

    

     2004年,杨嘉墀院士(中)与吴宏鑫院士(左)及闵桂荣院士在卫星发射现场

     2003年,为表彰杨嘉墀在人造卫星、自动化与控制技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将11637号行星命名为杨嘉墀星。虽然杨嘉墀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多年,但以他名字命名的星星依旧在夜空之中,指引着后辈学者前进的方向。

    

     杨嘉墀(1919.7.16-2006.6.11),空间自动控制学家。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先后主持火箭和核试验用的仪器和控制系统开发工作。30多年来,多次参与我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1986年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联合向中央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倡议(863计划)。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本文由中科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提供。

     故事来源:杨照德,熊延岭著. 杨嘉墀院士传记[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4.08.)

    

     “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旨在宣传展示恰逢百年诞辰的院士们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活动形式包括组织院士风采展、出版纪念专栏、制作专题纪念网站、刊登特别报道等,希望您能够由此走近院士,了解院士,并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