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 慈母严父聂惠民:年青中医,要耐得住寂寞,经验、病人、学识都需要积累
2017/3/27 首都中医

     本公众号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首都中医”进行关注。

    

     聂惠民

     想起2010年拜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的情景,我至今仍难以忘怀。聂惠民老师对我这个农村来的山野村夫不但不嫌弃,还同意让我跟师学习,特别是聂老师慈母般态度,严父般要求,让我十分感动。初次来到老师家里,她热情招呼我坐下,又端茶,送水果,又张罗饭菜,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跟聂老师学习经方,让我受益匪浅。记得有一次聂老师说:“小张,你写点医案、读书心得或跟师体会都行。”并说:“写东西不是为了发表,而是总结你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体会,也算是知识的一种升华吧!”我心想:“不发表还写什么呢?”但又不敢不写,就随便写了几个跟师活用经方的医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老师也没提这事,我想可能只是随口说说,估计也忘了吧。

     直到有一天,老师突然要文章,我暗自庆幸写了。老师看了说:“你心太急了。”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我以为不发表,写完就扔在一旁再没看过。老师说:“看病和做学问都必须严谨,一则医案或一篇文章写完要反复斟酌,过段时间再看看。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你会发现一些问题所在,这样我们的临床能力就能提高了。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是为了起死回生,这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既然写了就要认真对待,读书与临证都马虎不得,写临床心得体会,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

     当时老师的语调并不高,对我却如雷贯耳,感到写作的目的从未如此明确清晰过。很奇怪,老师平常无论对病人对学生都如慈母一般,轻声细语,循循善诱,这次似乎感觉到了严父般的督促、关怀与坚持。

     记得聂老师总强调:“伤寒之方并非专为伤寒而设。只要能遵仲景之旨,配伍得法,发挥得当,临床上主治病证之多、适用病证之广是难以想象的。”按照老师的教导,运用经方治疗一些疾病,确实疗效非同一般。

     有一次,一位90岁的张老太因白内障多年,眼睛几近失明。近几日纳差欲呕,突然胡言乱语,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前医谓其火大,与大黄片、羚羊角丝和灯心草,服后不但乏效,且人更困顿懒言,倦卧于床。另请一医,遂与安乃近、泼尼松及抗生素等西药,服后躁动不安,稍一站即倒,坐亦不稳,头部前后竟撞出几处大瘀肿。望闻问切之后,我心中颇有疑虑,仅从症状来看,脑子闪过白虎汤、桃核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小半夏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诸方,一时不能定择。忽忆聂老临床常说:“看病有两大技巧:第一辨证要如抽丝剥茧;第二要学会抓住主证。”我沉思片刻,考虑老妇人年老体弱,因眩晕屡遭寒凉攻下,又复以安乃近等药多次发散,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纳呆不食欲呕,实乃胃气败坏之象;烦躁不安,胡言乱语是虚阳外越之假象;治当以温运脾胃之阳,斡旋中焦,兼纳浮阳。遂以理中汤合生姜半夏汤加五味子,两剂服完诸症皆减,精神转佳,后调方而愈。

     聂老师不忘勉励后学,认为中医的根在基层,更时常告诫我们:“作为年青中医,要耐得住寂寞,因为经验需要积累,病人需要积累,学识更需要积累,老师也就是这么过来的。”她说,中医要传承下来,必须不辱使命。我们应继承老一辈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中医的坚持与担当,我们要铭刻在心,也要不辱使命。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泽梁 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中心卫生院

     新媒体编辑:刘茜

    

     “首都中医”ID:

     bjtcm010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sdzywx@126.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首都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