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多年临床的体会:使用经方,必须抓住主证
2019/5/28 16:35:14 首都中医

     本公众号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首都中医”进行关注。

     本文选自《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

     作者:王庆国

     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倡仲景之学,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伤寒论》所载的一百一十三方(缺禹余粮一方),为后世采用汤液治病广开了途径,被后人称之为经方。为什么称为经方的说法很多,简而言之,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组方严密,用药少而精,疗效迅速等特点。用经方治病,除宿疾大症以外,一般地说,服一、二剂便可收到明显的疗效,所以清人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劝读》中曾说:“经方效如桴鼓……。”

     但也必须指出,由于没有掌握使用经方的规律,而反蒙受其害,临床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我院已故陈慎吾老大夫生前曾对人说:有一老医,喜用经方,其孙女患温病发疹,高烧不退。老医不审寒热,投以桂枝汤。药后烦躁殊甚,患女用手抓墙,缕缕成痕而死。这说明用经方治疗,其针对性极强,辨证无讹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不对证,反使正气先受其挫,所以《伤寒例》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经方虽有疗效,但难于掌握。所以,畏经方而不敢用者,亦大有其人。

     我个人在临床上的体会是:使用经方,必须抓住主证。

     什么是主证?

     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客观地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在每一经中他又详细地确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挟杂证的不同证侯,示人临床辨证应先抓主证。主证是纲,纲举目张,抓住主证,对兼证、变证、挟杂证等,自然地也就迎刃而解了。

     什么是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侯而言。以太阳病中风证的桂枝汤为例:其主证是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伤寒证的麻黄汤是以恶寒,无汗,身痛为主证;少阳证的柴胡汤是以口苦,喜呕,胸胁苦满为主证。这是有关方证中的主证。此外,还有六经为病的提纲主证,如太阳病的脉浮和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阴病的脉微细和但欲寐等,也都属于主证范围。

    

     什么是兼证?

     主证是第一位的,它们都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对主证要抓而不放,“擒贼先擒王”。只有抓住了主攻的堡垒,才能有效地战胜病魔。但是,如果我们只抓主证,而置兼证于不顾,就不可能随证应变,也不会把疾病制服。因此,既要抓主证又要顾兼证。主证反映病之常,兼证反映病之变,知常而达变,方符合辨证之法。那么,什么是兼证?举例来说,桂枝汤的主证,如果又出现了气喘或项背强几几,这便是桂枝汤的兼证。

     主证和兼证是随六经为病而出现的,它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晰,针对性比较集中而又有规律可循。至于变证和挟杂证则不然,它们不受六经的范围所限制,灵活多变。从表面上看,好象也是从伤寒演变而来,但实际上是仲景抛开伤寒而论杂病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变证?

     什么是变证?变证指的是太阳病,或者是少阳病,由于医生的误治,使原有的主证面目全非,此时不能以正证名之,就叫做变证。以太阳病为例:如在治疗中经过或汗、或吐、或下、或温针等种种方法,由于治疗的差错,此时原有的表证已不复存在,产生了另一些新的病证,这些新病与兼证丝毫无关,所以不叫兼证,而叫做变证。变证由误治而来,是张仲景在伤寒中论杂病的一种方法。为此,对变证也要从辨证出发施治,切不得拘泥于误治而缚住手脚。变证大半是脱离了伤寒,而已属于杂病之范畴。

    

     什么是挟杂证?

     什么是挟杂证呢?如在伤寒发病中,挟虚的有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挟实的有大承气汤治宿食,抵当汤之治病血等。总之,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所以感邪虽一,发病则殊。因此,在临床上我们不能只在外感上求原因,还必须从内因上找根据。

     只有弄清了什么是主证、兼证、变证和挟杂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抓住主证。

     编辑:董俊彤

     审核:朱蕗鋆

    

     “首都中医”ID:

     bjtcm010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sdzywx@126.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首都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