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丑闻的背后: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2019/5/22 22:31:00 伯凡时间

    

     有关国内某企业家塞钱让孩子入读斯坦福大学的新闻霸屏了整个五一假期,这一事件是今年3月份发生于美国的一起招生丑闻案件的一部分。

     在美国,该案件被爆出牵涉多所高校、多个好莱坞明星和企业CEO,有超过50人被联邦法院提起诉讼。为了确保自己的下一代顺利进入名牌大学,这些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贿赂SAT监考人员、贿赂大学教练、在申请文书中造假……

     在这起案件中,一个不会踢足球的女孩以明星球员的身份被耶鲁大学征募,她父母的花费是120万美元。一名高中男孩被不实认定为有学习障碍,这样他可以在串通好的监考员陪同下参加标准化测试,后者将确保他的分数达标,让他得以进入心仪的南加州大学,他父母为此花费了5万美元……

     类似的招生丑闻在美国早已屡见不鲜。1989年,纽约州一场有8万人参加的化学考试,在考试之前答案复印件便被非法出售给学生,同时被出售的还有美国历史和数学等科目的答案,此次考试的成绩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的申请。1998年,又一桩作弊案被爆出,主谋被控在1992年至1996年期间,帮助考生利用时差作弊——他们在开考较早的纽约州安排专业“枪手”背下答案,等考试结束后打电话给尚未开考的洛杉矶和芝加哥。2011年,长岛有20名学生因为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收受贿款或者花钱请人代考SAT和ACT而被捕。

     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市场且屡禁不止,是因为始终存在一群为孩子的前途操碎了心的父母。他们为此贡献了巨大的需求,在为孩子操碎了心这件事上,人们跨越了文化、民族和地域的差异。

    

     美国媒体给此类父母贴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标签——“终极扫雪机(ultimate snowplows)”。他们极尽所能地扫除孩子通往“成功”之路上一切可能的障碍,就像开足马力前进的扫雪机一样,为孩子的前途披荆斩棘,保护他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免受任何困难、风险和伤害,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自己事业上的成功让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们必须确保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成功,甚至更成功。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人之常情,可惜他们却用错了方法,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毋庸置疑,养育下一代是父母的职责。在孩子还不够成熟时,父母利用自己作为成年人的生活智慧,为孩子的将来提前准备也是应当的。但是,这种准备更多的应该是为了让他们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而不是剥夺他们体验生活的机会,企图为他们铺就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使其在没有任何阻力的状态下走向人生的巅峰。

     现实恰恰相反,那些在人生的前半段走在由父母铺就的康庄大道上,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和阻碍的人,往往在人生的后半段走得异常艰难,甚至会因为难以承受生活的真实面貌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很多教育专家早就提出过,学习解决问题、习惯冒险和克服挫折,是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经历失败、阻碍与挫折,他们便无法及时习得这些技能。父母对孩子的守护,不论计划得多么长远,都是有期限的,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现实世界。当父母精心布置的那道阻绝现实的屏障消失后,在这一温棚中待得愈久的人,便愈难接受生活的真实。

    

     战国时期,赵国的触龙在劝谏赵威后时说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那些主动为孩子清除各种障碍的“终极扫雪机”,顾及的永远是眼前的得失,他们害怕孩子遭遇哪怕一丁点的障碍,认为这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痛苦和伤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误解了障碍的本质。

     事实上,障碍并非人前进时的阻力,相反,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障碍恰恰是人生进步的支点。与个人能力匹配的障碍,往往是利大于弊的。成长途中每一次克服障碍的过程,就是积累经验和锻炼心智的过程,此外,克服障碍后,孩子也会因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而获得幸福感,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叔本华说:“人生如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徘徊。”尽管悲观,却也道出了部分生活的现实,面对艰难的生活我们往往会倍感痛苦,而面对过分舒适的生活又会觉得无聊。避免这一悲剧的最好方式,就是调整成长道路上的障碍点,让其与自身的能力相匹配,或者自我设障,然后设法跨越。父母不应该消除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而应该帮助孩子调整这些障碍,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父母的使命,不是让孩子拥有一个没有障碍的人生,而是要让他成为一个乐于面对障碍和接受挑战的人。巴菲特说过,选股票要像选女婿一样,不能看他拥有多少钱,而是要看他赚钱的能力。重要的是to be(成为……),而不是to have(拥有……)。

     真正为孩子“计深远”的父母,会更看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to be,而不是to have。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而不是让其成为一个有学历的人,这也是区分精英教育和贫民教育的有效标准。所谓的精英教育并不是昂贵的、只有富人的孩子才能享受的教育,真正的精英教育旨在培养有责任感、对社会的维持和进步能产生实在贡献的人,而不是一无是处的纨绔子弟。

     林则徐说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富不过三代的真正原因,就是“拥有”并不等于“成为”,父辈留下的财富让孩子成为了一个坐享其成的拥有者,如果没有让孩子继承父辈身上的创业特质,结果便是坐吃山空。

     需要强调的是,to have是to be的结果,to be 是to have的基础,只有先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拥有者。

    

    

    

     推荐阅读:

    

     爱的给予

    

     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哲学对孩子有多重要?

    

     要不要让孩子上“国学班”?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