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2020/4/18 22:30:00 伯凡时间
一、你是我的眼
《你是我的眼》是由台湾盲人歌手萧煌奇填词并演唱的歌曲。他曾表示,出现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为了帮助自己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因此他在歌词中这样写到: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你说的天空蓝
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
……
假如我们每个人真的是萧煌奇的眼睛,平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黑色到底是什么颜色?真的只有一种黑色吗?
每天都能看到的天空蓝是什么蓝?
今天看到的天空蓝和昨天的是同一种蓝色吗?
我们能感知到这些色彩的细微差别并用语言向萧煌奇描述出来吗?
……
这些问题并不是无病呻吟,它考验我们是否真正具有足够敏锐的辨别力和细微的感知力,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底层逻辑。
2、感知细微的差别
当我们认为黑色只是一种色彩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印染工人却能够辨别出40多种黑色的微小差别;给汽车喷漆的工人能够轻松地分辨出捷达的黑色车漆与捷豹的黑色车漆不是同一种黑色,因为捷豹的黑是一种“玄黑色”,或者说是一种深湛的“高级黑”。
当我们认为海洋只能呈现一种“海蓝色”的时候,法国天才设计师Mathieu Lehanneur在遍寻了地球上50片海域以后,凭借他敏锐而独特的眼光发现每片海域的色度都有微妙的差异。而后他用搪瓷艺术再现了50种色度的蓝,透过海水的色彩变化展现出地球多样性的迷人魅力。
除了感知这些细微的差别外,我们又能否用语言表达出这些玄妙的差异呢?
语言学的研究报告显示,整日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关于“雪”的词汇就多达50个;格鲁吉亚地区被视为世界葡萄酒的发源地,这里与葡萄相关的词汇就多达250个以上,光是与葡萄酒的味道相关的词汇就有60多种,这正是源于他们长时间对葡萄酒味道精细感知的总结。
3、差异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不同领域的细微差异具有如此大跨度,而我们却完全没有意识或是“视而不见”?其背后有两个原因:
第一,只有对某一个领域长期持续地关注与反复地练习才会慢慢习得异乎寻常的敏感,进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任何一个人面对陌生的事物都无法快速地建立起来一种多维度、系统化的概念。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下,所有东西看起来好像都差不多,在这种认知指引下制造出来的东西也仅限于“粗制滥造”而无法做到“精益制造”。
庖丁解牛的典故就是这个道理。庖丁对牛的熟悉程度已经达到有如神助的地步,甚至闭着眼睛都能感知到牛的骨骼。在 “解牛”的过程中,他能够感受到牛的骨骼与筋肉之间细微的联结,下刀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第二,成年人对事物的认知已经完全被“标签化”。标签化认知的好处在于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能够通过既有的经验快速地建立起一种“速成”的认知,但是这种 “高效”的认知容易因为路径依赖而屏蔽其他的可能性。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当小孩脑中没有建立起“黑色”、“白色”、“红色”等等这些色彩标签的时候,他们能够清晰地分辨出10种相近的颜色;但大人面对相同的试验却只能找出2-3种颜色的区别。这就是由于成年人脑中建立起来的“快速认知标签”使其丧失了感知的精度,这既是一种高效率的认知方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懒惰的取巧手段。
四、跳出“标签认知”带来的终局定论
快节奏的社会就像一场龙卷风裹挟着每一个人深陷其中,我们享受到了标签化的高效率所带来的巨大便利:员工的业绩用绩效考核可以快速地获得答案;学生在学校的成长程度也可以用显性的分数一评高下。
当工作与生活完全被 “标签”所包围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将标签认知作为终局定论,而拒绝深入研究,甚至有时背离了问题的本源。
员工的绩效获得的高分,是否就一定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会不会存在透支企业未来资源的可能性?
用分数对学生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单一维度的评价,是否忽略了心智模式的塑造及学习兴趣的点燃等这些隐性的成长因素?即便有些学生当下的成绩也许并不好,但只要学习的热情被点燃,终会在其擅长的领域成为专家。
因此,我们在享受“标签式认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努力意识到这种认知的盲点,它终究不能代替人类的很多隐性感受,无法开出“时间的玫瑰”。有时我们也许需要停下脚步、跳出围城,认真地分辨出“眼前的黑是什么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推荐阅读:
“优质教育”中有一个病毒程序,你中招了吗?
困窘中的仪式:“不苟且”到底有多重要?
如何让自己从“散户心态”变成“庄家心态”?
认知升级和消费升级,从语言升级开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