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是一个人与世界的链接
2020/8/29 22:30:00 伯凡时间

    

     一、社会是外向性格的展示舞台

     社会的舞台好像总属于外向型性格的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长袖善舞的社交技能获得必需的发展资源,而内向性格的人大多时候却只能充当观众。竞争、狼性、征服……这些社会流行词所代表的资源分配法则似乎一直在鼓励人们将自己发展成一个外向型人才。对内向的人来说,到底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源而改变自己,还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这似乎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曾为此而纠结不已——一方面艳羡外向性格所带来的种种现实可见的好处,另一方面却又因自己的无力而陷入苦闷。

    

     二、作者也曾经因内向性格而纠结懊恼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的作者海尔格就具有典型的内向性格,这种性格曾经让她在多子女的原生家庭中找不到存在感。在热闹的家庭生活当中,她无法融入到兄妹们欢腾的游戏当中,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异类”。她不断地否定自己,渐渐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因此陷入到焦虑和恐慌当中。长大后,她依旧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喜欢在热闹的社交场合通过违心地应付达到目的,但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这样去做。虽然已经竭尽全力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但心脑不一的行为让她整日在纠结与懊恼中度日。最终,她还是选择向自己妥协——她承认,自己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那些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的外向型特质是自己永远无法弥补的短板。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说,这个世界随时都想把你变成其他的模样,坚持做自己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在与自己和解以后,海尔格抛弃了束缚在身上的所有枷锁,开始向内求索,听从内心的声音。她一个人静静地雕刻蜡烛,发现了手工工艺之美;一个人散步,在无限的空间里享受着思考带来的欢乐;一个人默默地读诗,打开诗歌广阔的想象空间,发现其中无穷的魅力;一个人在深夜的灯光下全情写作,找到与自己的链接,与世界的链接……渐渐地,她激活了生命的能量,迎来了写作的高产期,感觉整个时空都向她敞开,内心的好奇与渴望驱使她一直前行。

    

     海尔格在书中说,从此以后,她的生活转换了动力——这种动力不是来源于脑子,而是来自于内心。她突然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令人无比珍爱的自己,一个能够时时带来惊喜的自己,一个具有无穷能量的自己,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自己。虽然这些潜藏的巨大能量在追求外向型特质时被湮灭,但此时,一个充满活力、激情飞扬的海尔格仿佛重生!

     三、内向性格的特质

     内向性格是对生命向内探索的取向,他们会从沉思中获取能量,但却在与人交往时消耗能量;而外向性格的人善于从外部世界获取动力,却很难一个人向内心深处探究。如果说生命的能量是一团火,那么外向性格是看得见的篝火,能让众人围绕他欢唱;而内向性格的特点——借用画家梵高的话说就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壁炉,但却无人围坐在旁边”。

    

     内向性格的人大多时候并不喜欢刷存在感,而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酝酿能量,表面上的波澜不惊却隐藏着甘醇而浓烈的情感,悄悄地积累着内敛的生命势能。他们在与人交往时非常“走心”,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细节的变化,很在意好友说的每一句话,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这也是他们对待世界和生命的态度。一旦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共振的频率,他们的势能便滔滔不绝地倾倒出来——与他们的交流绝不是“口对口”的交流,而是“心贴心”的交流。

     四、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

     的内向性格中实现突破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内向与外向是同时存在于个体当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所有那些曾经被我们拒绝的部分都会以影子的形式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当我们力图呈现给世界外向性格的“人格面具”时,我们的心理同样存在着一个没有被识别的内向性格的影子。外向性格如阳光般炽烈,内向性格如月光般恬静,也许我们从未意识到两种性格竟然在每个人体内同时运行——也许正如《道德经》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最终所呈现出的“人格面具”其实只是冰山一角,真正隐藏在海面以下的不为人知的部分其实正是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判断,它决定了“人格面具”的最终形态。如果说社会是外向性格的展示舞台,那么向内探索,与世界产生链接则是这个舞台的底层代码。因此,不管是哪种性格,其实完全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选择生活,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力——一个人独处的能力,与自己对话的能力,认真读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专注钻研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认知,通过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激发出由内而外的力量。否则对外向性格而言,再热闹的推杯换盏也可能是无用的社交和浮躁的无意义表演;对内向性格而言,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就容易陷入视角狭隘的盲区,甚至出现自责与孤僻的倾向。安静是一个人与世界的链接,是每个人构筑与性格相匹配的生存源代码。

    

    

    

     推荐阅读:

    

     唯有在母爱的沁润中,你的生命才郁郁葱葱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哲学对孩子有多重要?

    

     妄人与高人的“一步之遥”——眼见非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