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与得到了
2021/1/9 22:30:00 伯凡时间

    

     人生有两大悲剧——而且只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二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王尔德

     一、被身份绑架的中年人

     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为了在城市立足而拼搏,依靠多年的努力攒下购房首付,买了车,组建美满的家庭……所有目标都一一实现,生活一穷二白的初始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生存不再是第一要务,曾经追求的一切却似乎变成了新的牢笼——努力爬上高管的职位,必然要面对经营的压力;如果身处要职,就无法逃脱指标与业绩的考核;作为家庭支柱,谁都离不开房贷、学区房等各种问题……努力获得的总经理、丈夫、父亲等一个个身份似乎成了绑架自己的绳索。于是,经常能看到有人下班回家后独自一人静坐在车里,享受难得的“洞穴时间”,在局促的时空中暂时出离,忘记一切身份——不再是谁的谁,只是原初的自己……

    

     为什么曾经努力所得,现在却只想短暂地逃离,找到简单的回归?这仿佛是一个悖论。其实,所有的路径都有代价,一切所得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二、莫名其妙的孤独

     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类正处在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不再为曾经操心的事而担忧;但以前从未操心的事,现在反倒成了焦虑的中心。例如,当今世界由于营养过剩而导致的疾病和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饥饿带来的死亡人数;自杀的人数超过了因战争和犯罪而死亡的人数……这种关注点的转移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中不曾有过的,这种反转必然会带来人类感受与认知的革命。

     现代的人类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的效率越来越高,付出的成本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便是获得感越来越少,因得到而带来的兴奋与喜悦的密度正在逐步降低。获得感的质量与获得的数量似乎成反比,于是,人类因满足感的品质降低而陷入到莫名其妙的孤独当中。

     三、高原效应与意义稀薄

     “高原效应”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暂时停顿甚至下降的现象,表现为成长曲线保持一定水平无法持续上升。情感体验的“高原效应”亦如此,就像一个人从四川盆地爬升到青藏高原,虽然路途艰辛,但是爬坡的过程中能够收到获得感的及时反馈;可是一旦步入广袤的高原地区,尽管海拔高度很高,可是相对高度变化不大,生活或工作的意义感就如同高原稀薄的氧气,让人感觉到某种不适。

     幸福的密度与努力的程度成正比,愉悦的持久度与付出的时间长短正相关——但高原上的“意义稀薄”让程式化的工作和生活如同流水线上毫无营养的机械操作,只有重复而没有更新。虽然身在高原之上,却能一眼望到尽头;纵使身居高位,车房都有,却能够预见退休的样子……

     四、被想象赋予的意义

     年轻人的努力奋斗,并不仅仅是物质匮乏驱使,对未来无限美好的遐想给行动赋予了深刻的意义。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畅销书《全新思维》中提到了决胜未来的“三感三力”,其中很核心的一点就是意义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就潜藏在未来想象与现实接通的某个瞬间。只有事情被赋予了唯一的、独特的意义,它才会成为生活与工作的驱动力。

    

     被各种身份所绑架的中年人,随着物质不断丰富,旧有的意义感正在被消耗,满足感持续降低,精神世界日渐空虚,因此才会陷入“莫名其妙的孤独”。只有当生活和工作被赋予全新意义的时候,新的动力才会形成——而这种意义感来源于对未来的畅想。不断地扩大心理空间,不让它被所得占满,被已有固化,才能激发更多的可能性。

     人类对于意义的追求是仅次于生存的动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需要给自己创设出更多、更好的意义,这是我们摆脱束缚、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尤其在“得到了”以后,意义感是我们摆脱牢笼、获得自由的唯一道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本音频课程

     推荐阅读:

    

     华为是怎么样让钱更值钱的?

    

     最聪明的机器人去前台也没能要来香皂

    

     读书如同打仗,经典就是绕不开的据点

    

     师徒制真的彻底过时了吗?其实它也有合理的地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