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
2021/3/30 22:30:00 伯凡时间

    

     在《非暴力沟通》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看似容易的沟通其实并不简单,当双方的观点出入很大却又僵持不下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将对话引入到暴力层面,结局往往是既与当时沟通的目标南辕北辙,又伤害了彼此间的感情。

     处在暴力状态中的人们心中往往只有一条解决之路,那就是拼尽全力地压制住对方,如果对方屈服,问题就算是得到了解决。但这种想法实际上等于把自己置于到一个被动的境地,因为我们下一步的情绪、计划和方案都将取决于对方的反应,糟糕的是,处在激烈情绪中的对方并没有那么容易屈服。

     一个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对自己的生活,等待对方屈服不仅可能性不大(因为对方常常也在等待我们屈服),而且会让我们错失推进事物向前行进的良机。在这种情境中,我们首先就是要想办法让双方脱离这种暴力的状态,推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为了找到脱离暴力情绪的方法,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为什么人们会在沟通中表现出暴力倾向。对此,被誉为沟通指导红宝书的《关键对话》指出:人们通常不会因为对方表达的内容感到气愤,人们表现出抵触情绪是由于他们在对话中失去了安全感。

     对于一个观点,理想情况下沟通双方是可以探讨和延伸的,但在争论一个观点的背后,人们往往会夹杂着一些对对方性格、智商和能力的指摘与评判,这就很可能会触碰到每个人心中的“安全警戒线”,受基因影响,人们在失去了安全感时,就会下意识地采取人类面对危险时最原始的应对方式——暴力对抗或转身而逃。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被话语激发失去安全感的人,要么沉默不语拒绝沟通,要么就暴跳如雷,用言语疯狂还击对方。

    

     在这种警戒和防备的状态下,对方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难再听得进去,即使是善意的话语也常常会被当做威胁。例如,面对别人的赞美,你会多疑地反问:“你说我气色不错是什么意思?是在取笑我吗?是想羞辱我吗?”一旦人们在对话中失去了安全感,便很难再回归理智投入到问题本身。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到,暴力沟通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双方在对话中失去了安全感。因此,处理暴力沟通,我们需要从对话的安全问题着手,如果能够掌控好谈话时的气氛,我们就能够推进沟通顺利进行下去。

     人们在对话中失去安全感,多数是由于一些敏感的话语导致的,它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作为谈话的当事人,要具备在谈话氛围失衡时把它拉回正轨的能力。因此,在我们发现对方出现沉默或暴力应对的状况时,要暂停对话,营造和恢复安全的气氛后再继续沟通解决问题。

    

     处在暴力沟通中的双方,没有一方是无辜的,诚然对方用话语伤害了你,但你也必然做出了某种伤害性的回击。而作为主动解决眼前问题的人,首先要学会放弃“争强好胜”、“他也有错”以及“只有我是正确的”之类的错误想法,学会关注自己的真正目的并做出真诚的道歉。可人们常常会认为,明明对方也伤害了我啊,为什么我要先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要记住,牺牲才能换来回报,你放弃一些立场时,往往会得到更有价值的回报——健康的对话和理想的结果。并且,当你通过道歉使对方恢复了安全感时,对方往往也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种种过错。

     而有的时候,即使你没有做出任何不尊重对方的举动,对方还是会在对话中感到不受尊重,继而表现出某种防备倾向。此时你同样应当暂停争执,然后利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

     对比型陈述包含两个部分,第一,打消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抱有不轨企图的误解(否定部分);第二,确认你对他们的尊重,明确你的真实目的(肯定部分)。

     例如你对孩子的批评让孩子感觉到你不重视他了,他产生了逆反心理,你可以这样说“我不希望你认为我批评你就意味着不爱你、不重视你了(否定部分)”;“正相反,你是个非常好的孩子,妈妈非常爱你,妈妈批评你是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肯定部分)。” 通过对比法消除误解,沟通双方就可以把焦点转回到问题本身,把问题向前推进了。

     以上两种方法是在对话出现问题的时候,重新建立对话安全感的方法,但更好的办法是,我们可以在发生问题的前一步,即在可能的暴力情境出现之前,就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

    

     当然,避免意见不合引起的暴力沟通并不意味着全然顺着对方说,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观点,因为沟通的本质并不是“让对方听我的”或是“我听对方的”,而是形成共识,如果要想在对方的观点上添加一些想法而不至于让对方反感抵触的话,就需要使用拉波波特法则(Rapoport's rule)这个沟通技巧了,它一共包含四个步骤:

     第一步:

     在你要反驳对方观点之前,要非常清楚、生动、不偏不倚地复述对方的想法,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对手听了你的复述以后,会在心里说,“谢谢,我刚才要是能像你这么表达就好了”。

     第二步:

     你要把对方观点当中你同意的部分列成一个清单——第一,我同意你什么;第二,我同意你什么;第三……尽可能让这个清单,既要清楚,量又要足够多,要让对方觉得你是他的另一个自我。

     第三步:

     你还要强调“对方的观点如何增进了我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你从对方的观点里学到了什么东西——这是在表达你的认知增量。做到这一点,不是礼貌就可以达成的,你必须要对对方的观点有深切认识,必须要在听完对方观点以后,实质性修正你的某些看法,让对方实实在在感受到你从他的观点当中学到了什么。

     前三个步骤都是铺垫,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对方感觉到,你信任他并且立场相同,是在共同探讨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就到了关键的第四步:

     开始阐述你的观点,但不是用“but”的方式,而是用“and”的方式,即顺着这个思路,继续讨论问题还有哪些应该注意到的地方,以便让现在的观点更加完备(即在这里引入我们一开始不认同的那些观点)。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沟通双方就很容易融合观点,达成共识。

     拉波波特法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在双方意见不合时的沟通脚本,即在“你听我的”和“我听你的”两种解决方案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实现合作共赢的“第三选择”,它深入聆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让对方在对话中倍感安全,最终与对方站在一起探究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个会沟通、会聊天的高手,他们不仅能够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留意并掌控沟通的气氛,将可能发生的对立扼杀在萌芽中。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够找到各种方法及时补救,将对话拉回到正轨上来,因为他们知道,沟通的本质不是争论输赢,而是解决问题,形成共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本音频课程

     推荐阅读:

    

     认知升维,避免沦为单向度的人

    

     冥想——繁忙生活中的情绪中转站

    

     运用在生活中的MVP思维

    

     如何避免在不断来临的“好消息”前,变成一株韭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