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Z世代的认知盲点
2021/8/21 22:29:14 伯凡时间
《圈层效应》是由美国学者科洛波洛斯和克尔德森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理解消费主力95后的商业逻辑”,作者已经将95后定位为“消费主力”——这不是由消费群体的特质决定的,而是由时代决定的。从他们的消费特点上,我们能够看到什么?
一、Z世代的偏好
《圈层效应》将95后称为“Z世代”,认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具有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书中列出了Z世代的四个偏好:
偏好一:追求层次丰富而细腻的体验感。Z世代要得到高出产品本身的获得感,期待短时间内的戏剧性效果。对他们来说,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惊喜胜过商品自身的价值。
偏好二:标签偏好。他们在购买一个产品时非常看重背后的意义标签——用什么样的东西,就代表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商品已然变成了社交的载体和群体的划分符号。互联网技术让世界扁平化,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对他们来说,身边相同的气场和频率比远距离的明星更有现实意义。
偏好三:表达的直接化。移动互联网可以让Z世代随时随地发送语音信息、发视频表达感想、发表情包斗图,所有的沟通都是零时差。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甚至连网络语言都变成了极其简化的意义符号。
偏好四:确定性偏好。他们很难容忍响应迟钝的技术,网速不能慢,软件不能卡。一旦发生这些情况,他们会果断地换手机、卸载软件,因为大量的同质化竞品让切换成本变得非常低。
读懂了Z世代的这四个偏好,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钟爱短视频——短视频通过场景式带入提供丰富的体验感,输出快速而直接的惊喜,而视频运营平台会运用后台算法提供大量相似的内容,种种偏好的契合与无缝连接让短视频成为Z世代的最爱。
二、识别Z世代的认知盲点
Z世代“短、平、快”的思考模式当中似乎缺少了东方文化的婉约与柔美,他们的认知偏好背后有哪些盲点呢?
1、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曾经提出“少则得,多则惑”的认知主张,当海量信息在Z世代的面前快速闪现,注意力被不断冲刷,“信息爆炸”所释放出的当量让他们很难静心审视每一个细节,无法透过表层信息深入挖掘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商家用心“营造”的惊喜与满满的获得感本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外界刺激,而并非内生动力。当一个人对此上瘾的时候,只能通过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刺激才能维持下去,但在消耗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之后,却感觉空空如也,因为真正的“获得感”来自于自身对事物的深入挖掘与深刻思考。
2、效果延迟的缺失
零时差的直接表达让Z世代跃过鸿雁传书的时代,他们不懂得信息传输的延迟与感觉的时间错配,也无法通过信件上的字迹还原出写信人当时的场景和心境;他们没有经历过写信、发邮件的时代,因此缺乏言辞上的斟酌与修饰,这种及时行乐的处事方式正在驯化Z世代对效果延迟的低容忍度。
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到了“效果延迟”这一重要概念。不管是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还是我们整个社会或商业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神奇而庞杂的计算系统,有太多的效果延迟现象。当你给出一个确定的行为或触发某种机制,最后的结果却出现时间的延迟甚至和预期大相径庭,这显然与Z世代的“直接思维”相悖。不仅如此,零时差的沟通让Z世代可能丧失一种场景还原能力——这是我们基于经验与想象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能力。
3、快思考与慢思考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当中提出了快思考和慢思考两套思维方式。在他看来,快思考是一种感性地、本能地快速反应方式,而慢思考则是一种基于数据和证据的缜密思考,经常应用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理性决策场景当中,是一种主动的思考方式。显然,Z世代在互联网的驯化下大多采用简单直接的快思考,这样容易形成一种静态的“锚定效应”——常常因第一印象而将思维固定在某处,使决策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偏差。
4、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让Z世代获得了某种“确定性假象”, 他们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低估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巨大的落差会让他们用某种虚幻的确定性来掩饰真实的反馈,甚至因过度自信而产生“知道的错觉”。但世界的底色却是不确定的,未来属于那些敢于拥抱不确定性的人,属于热爱变化、持续迭代、勇于走出舒适圈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时代的烙印,无法改变。Z世代绝不是95后的专属标签,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应该绕到时代的背面去审视认知的盲点,绕过认知盲区,让前方的路走得轻松而踏实。
推荐阅读:
做时间的淘金者,让每秒光阴都成黄金
这本关于未来的说明书,竟被我们误读了整整二十年
那些你不以为然的平常,也许却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恩赏
一个眼神所能传达的,有时候胜过了千言万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