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算法”给我们的生活决策增加一点“底气”
2021/11/13 22:00:00 伯凡时间
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我们常常显得非常渺小。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时间有限、信息不全、情况瞬息万变等不利因素干扰的问题时,特别容易显得手足无措。
例如身在北京的你房租到期,正准备换一个新的房子。众所周知,北上广的房租非常高,但这正说明了房屋租赁市场的火爆,一个不错的房源在网上列出来短短几天,就会被新的租客抢走。特别是在寒潮来袭,温度骤降的这几天,人们更是不愿拖沓,想赶紧把自己安置在一个温暖的小窝中。
可绝对完美的房子是不存在的。此时你需要多看几套房子,同时也不能因为太过犹豫而错失良机。也就是说,你需要把“看过的好房子被人挑走”与“还有好房子没来得及看”这两种遗憾的发生概率同时降至最低。
然而矛盾之处是:你收集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在最合适的机会出现时准确地认出它,但此时你与最合适的机会失之交臂的可能性也是越高的,很可能在你多看了几套房子之后,之前那套还不错的房子已经被别人租走了。
由于不完全信息以及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很难找到做决定的最合适的时机。凑巧的是,计算机也常常会面对和我们相似的难题,即在有限的时间和海量的数据中找到最优的选择。为了探寻租房难题的答案,我们不妨看看计算机在面对相同问题时,是如何用算法来解决的。
既要参考数据建立标准,又不能因为过多参考而延误时机,这个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中被称为“最优停止”问题,它的目标是在犹豫观望与立刻下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人们之所以摇摆不定,是因为无法确定这个平衡点在哪里,而计算机通过穷尽对各种选择的分析,找出了这个最佳平衡点:37%,并借此衍生出关于最优行动的“37%法则”。
这个法则最初被人们所熟知源于1960年2月这一期的《科学美国人》提到的“秘书难题”:假设有一堆人申请一个秘书岗位,而你是面试官,如何最大程度地从这堆申请人中筛选出最优秀的人选。
如果只有一名申请人,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因为我们没得选择;如果有两名申请人,无论你如何选择,从中选到更优秀人材的概率是50%;如果有三名申请人,采用随机选择得到理想结果的概率是33%,但此时如果把重心放在第二场面试,就会有不同的成功率,在面试第二个人时,我们既掌握了一些信息,又可以与第一个面试者比较,如果比第一个人优秀就接受它,不优秀就拒绝他,用该种方法,选中优秀人材的概率就从33%提升到了50%。
同样,在有4名申请人时,穷举所有的可能性发现仍然应该在第二名申请人时采取行动,在有5名申请人时,则应该在面试第三名申请人时采取行动……随着申请人数不断增加,观察与行动之间的分界线正好处在全部申请人的37%的位置。
关于挑选秘书的最优方案
图片来源:书籍《算法之美》
这也就是说,在考察前37%的申请人时,不应接受任何人的申请。然后,只要后面的任何一名申请人比前面所有人选都优秀时,就要毫不犹豫地选择他。用此种方法,我们选中优秀人才的概率是最高的,从上图可以看出,当面试总人数为1000人时,如果采用随机算法,选中优秀秘书的概率仅为0.1%,而如果采用37%法则,选中最优秀的人才的概率就达到了惊人的36.81%。相比于大海捞针,37%法则给我们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参考,让我们得以在观望和出手之间找到最佳时机。
再回刚开始提到的租房问题,如果你想要最大程度选中合适的房子,那么在看前37%的房子时,最好不要做任何决定(例如你准备花一个月的时间挑选房子,那么在前11天不要做出决定),这段时间你应该在为制定标准做准备,而过了这个时间点之后,你就要做好随时签约的准备,一旦你对某套房子的满意程度超过之前看过的所有房子,就要立刻下手。
事实上,不止是租房和选择秘书,寻找伴侣、停车位、甚至买卖房产都可以应用到这个理论。而越多次应用这个理论,我们就会越明显地看到科学选择带给我们的真实收益。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变数、不确定性,尽管找不到绝对完美的答案,但依靠于冷静的算法,我们常常可以找到关于取胜的最优解。因此,在面对海量信息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不妨想想身边的计算机会有什么办法,用冷静的算法来指引我们前进,在感受算法之美的同时,找到复杂问题的最佳答案。
推荐阅读: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么想你已经输了
你以为你摆脱了束缚,就获得了自由吗?
“远方”只是另一种眼前的苟且
要欣赏世上的奇观异景,同时不要忘记汤勺里的两滴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