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一个恐怖的冷笑话
2022/4/20 21:30:00 伯凡时间

4月19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27年前(1995年)的4月19日,一名猖狂的歹徒持枪抢劫了美国匹兹堡的两家银行。说他猖狂,是因为他竟然对自己的面部不加任何遮挡和伪装,在银行实施“素面抢劫”。如此操作,自然给破案提供了难得的便利,警察当天就在劫匪家中将其抓获。当警察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惊天疑问”脱口而出:“你们怎么可能看出是我干的?我脸上可是抹了柠檬汁的。”这疑问反过来让警察吃惊不小:连面具都不戴,认出你很难吗?还要扯上什么柠檬汁。
细加审问后警察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起颇具喜感的银行抢劫案源自一次“胜读十年书”的“认知狂喜”。劫匪在看电视剧时得知:间谍们常常用柠檬汁在白纸上写信——只要柠檬汁变干,字迹就会自动消失,而当收信人将白纸靠近火慢慢加热时,纸上的字又会重新显现。这样的冷知识让他热血沸腾——“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刻来临了。他确信,在脸上涂满柠檬汁,等柠檬汁一干,他的脸别人就看不见了,而凭着这张看不见的脸,他就可以干成大事了。
突如其来的“开悟”让他成了一个勇往直前的笨贼,而且是一个教科书级的笨贼。心理学家达宁和克鲁格对这个颇有些天真烂漫的劫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研究的结论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用一句话概括,“达克效应”就是:人只有在真正懂得一件事情后才可能知道自己当初到底有多么不懂——低能的人极难意识到自己的低能,要看到自己的低能,是需要相当高的能力的。
愚见和狂妄是某种认知状态的一体两面,让一个人不那么“自信”与让他不那么低能的难度,是完全等同的。
在《认知方法论》(见得到APP,2018年4月上线)中,本人讲到了“达克效应”,是因为我觉得无知至少可以分为两种——显性无知和隐性无知,而克服后一种无知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如果你对要克服的对象是什么都不知道,“克服”是一件很无厘头的事。
如果认知也面临着“打怪升级”的问题,隐性无知就是一种终极的认知障碍。比如说,井蛙的无知就同时包含“显性无知”(不知道天有多大)和“隐性无知”(不知道它因为身处井底所以不可能知道天有多大)。前者只是症状和表征,后者才是症结和根源。不幸的是,树的“根”,水的“源”常常都是看不见的。
于是就有了“达克效应”。
近日,湛庐文化的创始人韩焱女士给我寄来她即将出版的新作《把思考作为习惯》的书稿。这本书一开始就讲到了作为“元无知”的“达克效应”。这是很好的提醒——认知的提升决非等同于焦虑驱动下的“知识军备竞赛”。在很多时候,比“添东西”更重要的,是“扔东西”。恰恰是因为我们身边和头脑中堆放了大量“或许有用”的垃圾宝贝,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思绪变得零乱不堪,而且让我们被大量的有形无形的“负资产”缠身并徒劳地挣扎。在无知的赋能下,我们变得越来越无畏,闹出一个个只有我们自己不觉得可笑的笑话,就像27年前那个自信满满的匪徒——可恨,可笑,也可怜。

就以本人为《把思考作为习惯》写的推荐语结尾吧:
我们费力提升自己认知的过程,很可能同时也是在浑然无觉中感染诸多思维病毒的过程。层出不穷的妄念和愚行,不过是在我们头脑中深藏不露却又时刻操纵和损害着我们的病毒程序所致。
几乎所有民族的神话里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面对法力无边的妖魔,你若认出它,叫出它的名字,则其原形毕现,其法力自消。换言之,拥有一双法眼是袪除妖魔法力的不二法门。
韩焱老师的这本书是一个精彩的尝试。诸多悄然作祟的“心魔”,暗中作乱的“心中贼”,在这本书里被验明正身,一一展示。拥有一双“降妖除魔”的“法眼”,获得一套剥离“认知负资产”的方法,是优化认知的基本功,而读这本书,也许就是你练就这个功夫的开始。

推荐阅读:

守护心智的带宽

陌生人的心思你别猜

比无能还要可怕的,是“熟练”的无能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邪恶更可怕的敌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