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碳污染”问题的第三选择
2022/5/14 21:30:00 伯凡时间

    

     近几年极端天气的频发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碳污染”引发的严重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的大方向,面对“碳污染”造成的破坏,人类需要展开一场自我革命。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降碳已经不是一道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该如何做好的必答题。

     面对降碳任务,人们总是躲不开“战”或“逃”两种常规的反应模式。前者习惯用围追堵截的对抗方式去应对“碳污染”,为了达到降碳目标,不计后果地减少各种排放,这种举措往往会对既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企业运营成本剧增或是彻底停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等。后者则是一种阳奉阴违的不作为,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应付检查,一旦检查结束一切又复归平常。

     两种方式显然都不是降碳的最优解。面对降碳任务,我们需要引入“第三选择”,它并不是上述两种极端方式的中和,而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提醒我们在对抗和放任之间,还存在更具创新性的道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美国创业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应对“碳污染”问题的新启发。

     这家名为Twelve的公司开启了一个“碳转化”的市场类别。传统的降碳方案都是在既有的碳排放流程基础上考虑优化措施,而“碳转化”的思路是将二氧化碳变为一种资源,用它来生产各种工业和生活用品。

     Twelve推出的一款名为“O12”的产品,是一种新型催化装置,通过风电和水电这类绿色能源提供的动力,可以将二氧化碳分解成一氧化碳和氧气,进而将其制成聚乙烯和乙醇等原料,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工。

     这种装置类似于植物,可以实现“工业光合作用”,“吃”进去的是二氧化碳,“吐”出来的是可供加工产品的碳原料。只不过其威力更大,一台“O12”设备的碳转化能力相当于 37000 棵树或 64 个足球场大小的茂密森林。

     目前,Twelve及其他类似企业已经和一些传统企业展开合作,用二氧化碳制造了航空喷气燃料、汽车零部件、洗衣粉、太阳镜、洗手液、运动鞋、伏特加酒和香水等产品。

     通过“碳转化”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将已经排出的二氧化碳循环再利用,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人们对其他含碳材料的需求,从而降低碳排放。

     在此之前,降碳任务对很多企业而言是一种不得不承受的成本负担,“碳转化”市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降碳本身也可以造就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一家企业完全可以在践行环保责任的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通过做有利于环境的事来为公司创造利润。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创新是不可能河上的一座桥,越是棘手的问题,越有可能成为创新的支点。而将问题变为支点的关键,就是摒弃习惯性的战逃反应,创造解决问题的第三选择。

     第三选择提醒我们要跳出常规的优化思路,那种思路顶多只能创造10%的增长,而且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通过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后,往往能够开辟出一条实现10倍增长的新路径。

     “碳转化”市场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更合理的降碳方式是秉持“所有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理念,不应该将二氧化碳视为待消灭的敌人,而是要学会因势利导,想着如何将其“资本化”(capitalize),将其变成一种创造价值的资源。

    

     推荐阅读:

    

     创新的支点

    

     神奇的“穷人经济学”

    

     别老盯着一个地方,学着顾全大局

    

     对于创业、财富、共享经济,我们可能有太多误会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