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去优化好我们的思维,就可以让自己思考得更聪明、灵活
2024/4/1 大脑帮

     我们的大脑,对某些事情或资料,通常都会按照既定和熟悉的机制去处理。

     然而一旦遇到的问题,无法让我们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僵化的形式,很难灵活调动思维去解决问题。

     尝试思考以下这两个例子:

     1.有两个人比赛骑马,看谁骑得慢,这次比赛跟以往不一样,所以两个人都骑的很慢。一位老者给他俩人说了一句话,俩人骑着马,一溜烟就跑了。请问他说的什么?

     2.一家人找房子,一共一家三口,俩大人一孩子。找到房子了,房东说不租给带小孩的人。夫妻俩没办法,结果,小孩给房东说了一句话,房东马上答应他们住下来?

     如果你按照既定的思维去思考这两条问题,肯定会得出一个答案。但可能这个答案,并不是正确的答案。

     而如果这时让你重新去思考答案,那么接下来你的思考,就会建基于第一个答案上面,受到第一个答案思路的影响。

     可以说,这就说明你就已经陷入固化的思考模式了。

     一般固化的思维有两个特点:

     1,具有形式化的结构;

     2,具备强大的惯性化;

     当你得出正确的答案之后,回想一下自己之前的思考方向,是不是都有这种情况?

     所以,想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我们需要懂得调动不同的思维形式,来帮助自己思考。

     我不敢说,这些思维形式可以让我们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一点。

    

     重塑我们的思维观念

     想要激活和挖掘出我们灵活的思维能力,我们首先要懂得如何摒弃旧的思维模式。

     一般来说,我们普通人都会被两种不良的思维模式影响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

     什么是“二元思维”呢?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忠即奸等等。这种思维会限制我们的思考范围,让我们无法在一个广阔的维度上进行思考。

     如果我们一直用这种思维思考,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很难跳出来,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了。

     2,长期积累的惯性思维;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思考模式,这些思考模式不一定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大部分都是在日常实践中建立而形成的思考习惯。

     这种思考惯性,很容易会让我们把已有的经验套用在一些新问题上。尽管有时这确实能够解决到问题,但一旦问题的条件跟之前遇到的不尽相同时,这种习惯性的思考,就会让我们陷入思考的死胡同里。

     所以,想要不被不良的思维模式影响但我们,在思考问题之前,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做到以下这四点:

     第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当我们思考时,如果发现自己一直在同一个维度或同一个方向上进行思考,我们必须停止下来,然后问问自己:

     还有哪些思考的方向呢?

     除了这种办法,还有其他解法吗?

     这是唯一的答案吗?

     找到不同的思考方向,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有意识忽略自己的最初解答;

     人都有一种思维习惯,就是当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是对的答案时,就会停止思考,不会继续探寻下去。如果继续思考,很容易被初始解答影响到自己的思路。

     想要改变,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忽略初始答案,甚至敢于去挑战自己的初始答案。例如,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让我们从相反的方向寻找其他答案。

     第三,不满足表现,向自己连续发问;

     5why是一种常用的思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对任何一个问题,都锲而不舍地进行追问,至少连续追问5次“为什么”。

     经过多次的追问,你会发现,你所触及的可能性,也许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我们可以给自己构建最开始的两个why:

     1)为什么这个答案是我认为最好的解答?

     2)当前这个答案,可以完全满足到题目所需吗?

     千万不要被自己答案表象蒙蔽了自己,而急着盖棺定论。尝试针对自己给出的回答,继续向下追问。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被某些“条件”所束缚住而已。

     第四,发挥你的想象力,适当运用联想思维;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桌子跟电脑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运用联想思维我们就找到答案:这两样物品都是给人使用的。

     联想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A物品的身上,启发到自己对B物品的思考。

     所以,解决问题时,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联想思维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

    

     懂得进行发散性的思考

     发散的意思,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切入点不拘泥于特定的某一点或某个单独线索,还能从多种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设想和方案,从而扩大解决问题方案的选择余地。

     创新思维意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发散思维,大脑在思维中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通常就是人们所说的“鬼点子多”、“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强的表现。

     面对问题时,思考者从已经获得的相关信息出发,然后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尽可能扩展思维,全方位思考本体事物,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已有的方法,固定的规则。

     发散思维是从已有的既定信息条件下,推导衍生出新的信息,关键在于需要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可以说,掌握发散思维,就能够让我们面对问题时,不会拘泥于常规方法,不会一根筋、一种方式走到底。

     否则,这种固化的思维,就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

    

     那我们要怎么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呢?大概要经过五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原始观念;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或者有一件事想要去做;甚至你想改变某个情况,学习一门新的知识等,这些都是你的原始观念。

     刚开始时,我们在原始观念的推动下,都会用旧有的思维模式去行动。运气好的可以做成,运气不好的,我们只能素手无策。

     第二步,进入预备阶段;

     为了解决你想要解决的那个“问题”,你可以尝试搜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法,然后尽可能多地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例如到图书馆阅读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类似的解决方案,与别人交谈,交换想法等。这一步,是让你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考虑解决问题所要用到的信息。

     时刻准备接受新的观念,这些都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按钮。

     第三步,进入酝酿状态;

     这一阶段是属于潜意识自由活动的阶段。你可以尽情地放松自己,不要把焦点一直放在问题上面。比如出外散散步,看看风景,睡个午觉,洗个热水澡等。

     总之,不要让大脑陷入高强度高压力的状态之中,先把问题放在一旁,让大脑补充能量。

     第四步,获得开窍启示;

     这时思维创造过程的最高阶段,就好像有一盏明亮的灯闪现在你眼前,让周遭的东西都突然变得井井有条。

     例如查尔斯·达尔文曾经一直在为进化理论搜集资料,突然有一天,当他坐在马车里旅行时,这些材料就突然一下子融为一体了。

     达尔文曾写道:“当解决问题的思想令人愉快地跳进我脑子里的时候,我的马车驶过的那块地方,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开窍的状态。

     第五步,对答案进行核实;

     不管你有多聪明,有时处于开窍阶段得到的启示,可能根本不可靠。这时我们就要发挥理智和判断的作用了。

     你忽然闪现的灵感,是经过逻辑推理加以肯定或者否定的。你要跳出来尽可能客观地看待你的设想。或者多征求别人的意见,听听别人的看法,这会完善和修正我们的设想。

     经过核实之后,我们才会得出更新更好的见解。

    

     从不显眼的地方入手思考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会:

     思考某个繁琐的问题,左思右想怎么都想不出答案,不管用什么方法,也一点头绪都没有。然后你就放弃,去洗洗澡、听听音乐休息一下.

     过了没多久,不知怎么的,你的大脑就突然开窍了,想到了之前没有想过的思考方向。在这个方向的启发下,你最终就把问题的答案想出来了。

     这就是“侧向思维”了。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除了从正面入手,还要懂得“旁敲侧击”,避开问题的锋芒,从最不显眼的地方入手思考,从别的领域寻求启发,甚至要那些最无关紧要的地方多做文章。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脑神经的兴奋点,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上,很容易感到疲劳,这对思维的运作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而侧向思维是神经松弛情况下的产物,对正向思维具有辅助作用。

     所以善用侧向思维,不仅可以让紧张疲劳的大脑得到喘息的机会,还能让其积蓄更大的能量,以解决当前的难点问题。

     那怎么运用“侧向思维”呢?也是有三种方法:

     第一,侧向移入;

     具体来说,就是从外界出发,寻找灵感或者启示,突破当前单一视角的限制,把注意力从当前的形式抽离出来,而是从其他方向侧视入手,将关注点引向外界更广阔的领域。

     更甚至,还能将其他领域那些比较成熟、良好的技术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到当前问题上,加以利用。

     例如鲁班从茅草的细齿割破手指中,受到了启发,从而发明了锯子。

     又如达·芬奇,他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沿着正向思维苦思冥想,却没找到理想的犹大原型。直到有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说,再不动手画就要扣酬金了。

     达·芬奇从这个贪婪、丑恶的院长受到启发,觉得以他作为犹大原型,立即动笔把他画了下来,从而使这幅名画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准确鲜明的形象。这些都是侧向思维发挥的作用。

    

     第二,目标侧向;

     有时候问题很难单刀直入就能解决的,这时转换你的思考目标,从最薄弱的环节或者旁边相关的事物入手解决,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把问题解决掉。

     毕竟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把所有因素都要一并解决掉。

     例如日本创造学家多湖辉在《脑力激荡》讲了这样一件事:

     某电影院生意虽然很好,但有一点顾客不满意,那就是“厕所太小”。观众要上厕所往往要排队,令人烦躁不安。但要改造厕所,又有不少具体困难。电影院的经营者向多湖辉讨教怎么办,多湖辉想了很多方法,比如避免观众一起涌进来,设立“时差制度”,限制上厕所的时间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在具体实施当中不太可行。

     多辉湖就像,既然厕所小的毛病使观众要排队并烦躁,那么可不可以把解决厕所小的目标,移到观众烦躁的心情上呢?

     于是他便提出,在厕所旁边的墙上贴上多种招贴画和海报,包括最新的电影介绍等。一个月以后,老板亲自向多湖辉道谢,说尽管排队上厕所的人还是一样多,但由于有那些内容丰富的招贴画,人们在等待时也就不烦躁了。

     问题的侧向拓展往往伴随着对真正问题的界定。从上例中,把“厕所小”这个问题,侧向移到“心情烦躁”上面,重新界定问题,通过侧向思维的方式,去解决观众情绪的问题,这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

     第三,侧向移出;

     这是侧向移入的相反思维方式。就是把已有的条件、方法、技术等,移出本领域,扩大现有事物的使用范围。

     这是一种立足自身,拓展自身的思考方式。例如历史上,拉链的诞生曾被誉为影响现代生活的十项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这就是侧向移出思维的结果。

     原本拉链只是用于日常生活,作为鞋带的替代品,当移出本领域,运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于是商机就来了。

     直到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了拉链的存在,如衣服、钱包、行李箱、塑胶袋等等。

     总之,想要更好地运用侧向思维,我们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联系”的眼睛,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通过不同的思维,把事物联系起来,合并解决问题。

     这些思维方式,对于深化我们的思考素质,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读你所爱,值得一看的好书(分类索引)

     往期文章精选,这里一网打尽!

     往期好音频(分类索引)

     往期好视频(分类索引)

     跃迁,成为高手的方法和思维模式《跃迁》、《拆掉思维里的墙》《运动改造大脑》:运动的好处之多,超乎你的想象

     《天道》:聪明与智慧的区别,一个看局部,一个看大局 《遥远的救世主》

     为什么跨界学习很有必要?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附视频)

     《把时间当作朋友》:开启心智,与时间同行

     《学习高手》拉开人生距离的,是这些学习方法

     掌握这个方法,会让你成为学习的高手《费曼学习法》

     如何成为学习高手,这10本书认真看完一本就够了!

    

    公号新规,只有“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每期推送哦!

    大脑帮,聚焦成长,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脑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