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自媒体有明显劣势,传统媒体要放下身段!
2016/1/20 牛弹琴

    

     牛弹琴按:

     这是一篇新盟的采访文章,难免有自吹自擂之嫌,转发如下,也是对自己同时做传统媒体又试水新媒体的一点小小总结,敬请各位师长朋友指正。但原题目:“微信‘爆款文’的标配他一样都没有,阅读量却依然10万+”,“一样没有”,惭愧啊!谢谢采访者赵丽芳的耐心和细心。

     牛弹琴,其实曾是一位驻外记者,在动荡的阿富汗、以色列等地工作,也曾多年常驻华盛顿。在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人“两种身份”间自由切换的他,最近谈了运营微信公号的一些感受和经验。

    

     早年在以色列

     媒体格局巨变期的“压舱石”

     2015年对传统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异常艰难的一年。这一年,新媒体步步紧逼,传统媒体阵亡名单不断增加,一些老牌媒体的倒下尤其让人震撼。随着传统媒体的巨变,传统媒体人的未来和转型也成为业界焦点。

     传统媒体人如何突围?

     是华丽丽地转身离开?还是坚守信仰,成为传统媒体的“烈士”?还是加入新媒体的队伍?

     谚语说,如果打不败敌人,就加入他们。

     传统媒体人越来越多进入新媒体。凭借此前的积累,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混战”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也有了自己的山头。他们胜利的标志就是自己粉丝多、影响力大的新媒体账号。牛弹琴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之一。

     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大都会经历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既往的规则似乎都不存在了,媒体格局巨变期也如此。所以,我们会时不时会看到各种无节操的内容刷屏。就像他所说,这个时代,其实挺让人摇头的,具体到微信上,抄袭成风,装萌盛行,段子手走红,毁三观的文章更到处都是。”这种情况多了,我们会有种错觉,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做,才能有立足之地。

     其实并不是。

     越是野蛮生长的时候,越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好的内容,依然有穿透力。刘洪也坚信这一点,牛弹琴公号(bullpiano)的文章,不做标题党,没有心灵鸡汤,不卖萌……微信“爆款文”的所谓标配,他的文章一样没有。凭借好内容,“牛弹琴”逐渐有了知名度,文章阅读量常常10万+,甚至有的100万+。

     在媒体格局巨变的时代,像他一样坚持生产优质内容的群体就像“压舱石”,牢牢守住了内容生产者的底线。可能多年后,我们回看这个时代,会感激这些人的坚持,因为他们的不妥协,这个时代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是迎合,也有尊严。

    

     早年采访阿拉法特

     1在新媒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初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这个微信公号的?“牛弹琴”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牛弹琴:我一直是一个媒体人,以前在耶路撒冷、华盛顿等地长期驻外,凶险有过,甘苦自知,一直在第一线,除了单位正常的报道,每个月还要完成一些专栏评论。其实,2014年8月开始试着做微信公众号,也是一个很偶然的念头。

     当时看到不少文章,嘲讽现在一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说基本都是一两个岁数挺资深的领导,指挥一帮不太年轻的编辑,在编东西给小年轻看。至少在那个时候,很多媒体,包括不少知名大媒体的微信公号,其实都是自娱自乐,点击量也很少,有的只有几百,真的挺寒碜的。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我就想,既然现在都那么重视新媒体、融合发展,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而且还直接分管杂志的新媒体,何妨自己也下大海闯荡闯荡。索性,我开一个微信公号,从实践中摸索,也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

     当时按要求报备了,领导们都很鼓励,还打趣要我勇敢闯。我自己开玩笑,争取不死在沙滩上。之所以现在在业内小有点名气,包括去年底还被国资委评为“最受中国企业关注的自媒体”之一,也是朋友们的抬爱。当然,这么多年新闻采访的积累,也是我与一般自媒体的差别。当然,束缚也肯定是有的,必须更客观更理性。

     “牛弹琴”这个名字,其实也没啥涵义。来源,大家都清楚,“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把“对”字去掉,则变成了另外一个意思,总体来说,是对自己码字生活的自嘲吧。

     每天大约花多少时间写文章?运营微信公号和您《环球》副总编辑的工作是否有冲突?

     牛弹琴:我现在觉得,公众号真是一个坑,继续运营吧,或多或少会耽误一些事情,至少这一年胖了不少,颈椎病又严重了很多,这是因为原来早锻炼的时间,都被微信公号挤占挪用了。至于每天多少时间,我还算好,因为一直是记者,好歹有些基本功,一两千字的文章,快的半个钟头,长的一个多钟头,一般都可以写完了。

     当然,因为写得快,别字、错句就多,有时候很难为情的,写出这种口水文章来。后来脸皮也厚了,我提供的主要是思维、思想,文字错误,大家也会谅解的。从这个角度看,新闻系的学生也别为工作发愁,没有编辑把关,你看文章就这样各种错误,编辑的工作还是不可或缺的!

     你问与工作有没有冲突,我个人感觉没有,和生活有冲突。在传统的媒体,我也自觉要避嫌。我现在一般五点起床,7点左右上班前将文章发出,其实很多内容大家一看,也知道都是刚写的,因为昨天这个新闻事件还没发生呢,然后去上班。因为家和单位很近,我每天还都能提前一个钟头左右上班。

     以前一直驻外,个性好像也比较单纯,原先对国内各个方面都比较陌生。因为这个公众号,也结交了很多朋友。我做牛弹琴的经验和教训,也用于杂志社的新媒体拓展。我们杂志的微博,现在粉丝都800多万了,活跃度很高,在业内也是屈指可数的;我们杂志的微信,过去一年粉丝数也翻了一番多,都在稳健增长中。

     欢迎大家关注牛弹琴,也关注我们杂志的微信、微博和客户端。

     运营牛弹琴公号至今,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牛弹琴:难忘的事,其实很多的。比如,2014年APEC会议,我在报道之余,在微信上发了一篇《北京APEC,中国取得的十大成就》的文章,以个人的观察、颇为幽默的文辞,串写了APEC中国外交的十大成就。

     文章发出后,三天内点击量达到170万,牛弹琴(bullpiano)的粉丝数也暴增了1万多。当时看着“噌噌噌”上升的数字,还是挺自豪的,我不仅会写传统的报道,新媒体报道看来也还可以。当然,这也是自吹自擂自我鼓励,我们单位里比我能写的大咖,多了去了。

     有意思的是,第二天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让我很惊讶的是,竟然没标牛弹琴的来源,当时微信还没有原创保护,以至于后来铺天盖地的转载文章,都说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没牛弹琴一丝一毫关系。

     后来人民日报负责新媒体的丁总跟我说,他也很诧异,为什么编辑把来源都不标一下。后来他们的小编告诉他:觉得“牛弹琴”这个名字不严肃,所以就去掉了。这是哪儿跟哪儿啊!

     因为文章里面用了一个调侃性的词语“万邦来朝”,后来围绕着这个词,还闹起了笔墨官司,不少文章批评人民日报胡乱用词。我跟丁总开玩笑:你们活该,谁叫你们不注明来源。当然,大家以后都是很好的朋友,人民日报的新媒体运营,我还是非常敬佩的。

    

     早年采访巴菲特

     2不能照搬传统媒体文章到微信

     公号带给您哪些收获?您的同事和朋友对您的公号有何评价?

     牛弹琴:还是有很多收获的,我此前一直驻外,国内两眼一抹黑,现在认识很多方方面面的朋友,大家知道我有这个号,也给我提各种意见和建议,真的,也很感谢他们。

     另外,这也对我的写作产生了一些影响。我也反省,以前的一些写作,是否太严肃了,大家看得都累,如果能更轻松活泼一些,是不是反而效果更好。这也是在倒逼内容生产,我也希望这也有助于我们杂志的内容提高。

     朋友们的评价,大致两点:第一,你太勤奋了,一天一篇;第二,不讲官话,有独立思考,看了有收获。

     其实,我也有偷懒的时候。至于勤奋,也是逼出来的,以前在耶路撒冷在华盛顿工作,作为驻外记者,我们都是要中英文发稿的,一个重大事件出来,先是英文的Flash、Urgent、Istlead、2ndlead、3rdlead,然后是Roundup、News Analysis ,有时还得写Commentary,写完英文写中文,有时最怕的,好不容易刚睡下,后半夜又被电话叫醒了,继续揉着眼睛写稿子……所以说,最苦的记者,是通讯社的驻外记者,很多人别不服,不信去试试。

     至于第二点,我手写我口吧,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判断和良知,只能讲对得起自己良心,不说假话。

     当然,我也知道很多朋友手下留情,其实错字别句很多的,也有“不靠谱”的朋友说:要替我数数错别字……

     您公号文章阅读量一直很高,公号文章的写作风格与传统媒体的写作风格有何不同?两者之间如何切换?

     牛弹琴:说起来,这也有个过程。当时创办牛弹琴,自恃还有一个优势。我一直给《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等不少报刊写专栏,有些专栏已经有10多年了,积累了大量的稿件,把这些稿件搬到牛弹琴上,不就行了吗?

     但很尴尬的是,还颇受一些同事好评的文章,刚开始,宛如明珠暗投一般,淹没在了新媒体的大潮中。除偶尔几篇点击量还能过个1000外,一些只有几百,这其实是很伤自尊的。这也正凸显了我们传统媒体记者做新媒体和写传统报道的强烈反差。

     随后,在撰写文章时,也注重了一下变化。

     变化一,文风有所变化,至少更灵动、轻松、活泼一些,当然,能幽默就更好了。变化二,就是迅速作出反应。微信一般一天只能发一次稿,当新闻事件出来时,反应快就很占先机了,如果文章还不错,就可迅速得到广泛传播。

     慢慢地,似乎也找到了规律,每个月总有几篇100000+的微信文章,有的甚至过100万。现在我也是两种方式发稿,写专栏,写报道,还是原先那种比较正规严谨的文字,讲究起承转合和逻辑性;发微信,则天马行空一点,我自嘲是口水文章、意识流,当然错字病句也多……

     有人说我现在是左右互搏,我认为没这个本事,就跟写以前的人写文言文和白话文一样,我不过是两种写法而已。但这也提醒我,为什么很多传统机构新媒体不行,你把报刊上的文章直接搬到微信上,也不做一些调整,这怎么能行?但这样的情况,在微信上还比比皆是。当然,领导们也要耐心,要宽容,要有经得起批评的雅量!这才是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

     3自媒体有100万粉丝 相当于全国性大报

     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媒体账号层出不穷,新闻评论类的自媒体账号也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您认为,未来自媒体在新闻评论领域会发挥什么作用?

     牛弹琴:现在媒体格局在急剧变动,如果你有几十万粉丝,如果还有原创能力,确实已经相当于一份报纸了;如果达到100万粉丝,也确实相当于全国性大报了。自媒体的影响力肯定会越来越大,在未来的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因其速度快、观点鲜明,很可能成为主导舆论场的力量。

     当然,缺陷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太粗鄙、太偏激、太迎合特定读者,为了追求点击量,不少文章缺乏必要的客观性。我们可以看到,观点越偏颇、激进的文章,往往影响力越大;观点越冷静、客观的文章,反而遭到冷遇。这其实挺让人失望的。这个时代,需要激情,需要冷静,不能只有标题党和心灵鸡汤。

     在自媒体日趋做大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如何应对?

     牛弹琴:自媒体的劣势,其实就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可以持续地原创,可以相对更客观一些。要放下身段,要贴近地气,不能迎合,但也不能曲高和寡。当然,前提是必须是真正有意义的内容,而非无效文章。费心费力写出来的文章,但除了作者可能都没有人看的文章,太多了,这样的媒体怎么能生存下去?

     我也参加过很多媒体的座谈,很多同行问:传统媒体现在冲击这么大,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捷径,但我还是相信,真正的好内容,总会遇到知音。内容为王,永远不过时。当然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还包括图片、图表、排版,包括一些小视频的灵活运用,形成一个可读性强、有深度、有角度、有锐度的文章。现在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有好的内容,永远不怕竞争。

     我的一些微信文章,有100000+的,偶尔也有1000000+的。这其实也是在鼓励我,真正优质的内容,有时受限于平台,传播力有限;但如果一直是优质的内容,它总有穿透力,最终会带来影响力。这就需要努力、需要坚持、需要耐心,也需要韧性,以及一点点的运气。

     最后说两句,这个时代,其实挺让人摇头的,具体到微信上,抄袭成风,装萌盛行,段子手走红,毁三观的文章更到处都是,这对原创且严肃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很不公平的竞争。可以说,当前的新媒体时代,既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也是一个考验定力和品格的年代。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还是想努力实践后者!

    

     最后,公告一下,近日出版了一本新书,也算是在热潮中,提供些冷静的意见吧。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欢迎扫描(或长按上面的二维码进入)进入牛弹琴工作群,所有未尽事宜,请联系群主!谢谢!

    

    

     【原创不容易,费心又费力,如果有价值,请点

    并转发,这就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京东购书链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牛弹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