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所谓人生逆袭的真相,就是不认命!(深度好文!)
2022/11/9 23:43:44 生意人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中国首善”曹德旺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曾国藩传》。

     一个多世纪以来,曾国藩面对难关“屡败屡战”的精神更是鼓舞了无数人。

     适逢《曾国藩传》增订版上市,我们邀请到本书作者,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进行了一次对谈。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100多年?湘军是怎样做到“上下同欲”的?当代人们对曾国藩有哪些误解?他一生“屡败屡战”的信念感从何而来?

     本文根据访谈实录整理而成,以飨诸君。

     受 访:张宏杰 知名作家、历史学者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兼顾,曾国藩的国与家

     曾国藩在古代的这些名人当中,是一个比较少见的一个类型——他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

     关于这方面的困难相信很多人有切身感受。就算是我们现在的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想在行业中保持上游也必然要付出很多努力,因此很可能会缺少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精力。

     古人是一样的。古代那些大官也得一门心思琢磨着工作上这些事,所以古代的官宦子弟往往都不成才,有不少结局都比较让人遗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王阳明。王阳明一生功业、文章、学问都是一流,两个儿子却不太成才,个中原因是复杂的,但肯定跟他一直在外面带兵打仗,忙于学问和工作有关。

     而曾国藩家族至今长盛100多年不衰,离不开曾国藩在世时对于家庭教育和事业平衡的追求,他是如何做到的?有理念、心态和行动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1. 理念:事业重要,家庭同样重要

     曾国藩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想法:

     我一辈子是要给大清王朝服务没错,但与此同时,我们曾氏家族的传承和发展也是重要的。历史上王朝兴废是经常有的事情,但家族需要几千年一直传承下去。

     所以曾国藩对家风、家教的建设极为重视。在这个基础上来看,尽管道理很简单,跟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想清楚这一点。

     另外,他对于亲自教育孩子有很明确的、很清晰的想法。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忙于工作,孩子的教育就交给学校里的老师,社会上各种补习班,自己的伴侣,家里的老人,甚至是保姆。

     这些都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因为亲生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长教育当中不可缺少,也是别人取代不了的。这是曾国藩在理念上就比较优越的地方。

     2. 心态:平等对话,一贯鼓励

     当家长的都有一种体会,教育这个事情,付出是一方面,孩子的接受度是另一方面。说得做得再多,小孩听不进去基本上是没用的。

     但我们会发现,曾国藩的两个儿子对父亲的教诲很听得进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两个儿子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曾国藩给他们写过一封家书,说我生平有三耻:

     第一,我虽然学问涉猎很广,但是我对天文、数学是没有研究的,这是我的一个遗憾;

     第二,我的书法没能自成一体,写字太慢;

     第三,我做事恒心和毅力不够,很多事有开头没有结尾。

     紧接着曾国藩说,希望你们两个能替我弥补这些缺憾。

     后来我们看到曾国藩的俩儿子数学都很好,次子曾纪鸿甚至成了晚清著名的数学家。要知道那个时代没人学数学,这两个孩子坚持自学的天文和数学。

     还有曾国藩说他的书法没能自成一体,后来他的长子曾纪泽成了晚清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各种字体都写得非常漂亮。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说明曾国藩这两个孩子对他的教诲很听得进去,并且会认真实践,至于原因,我认为跟曾国藩做家长的特点很有关系——他真的有一种和孩子平等的心态。

     中国很多传统家长,说极端一点,会觉得我把你生出来就是对你最大的恩德,你什么都得听我的。反观曾国藩,他很少对孩子说我是当爹的,所以说什么都是对的,甚至他自己身上的很多缺点和错误,都会坦诚地跟孩子讲。

     另外,读《曾国藩家书》就能够很明显看出来,曾国藩跟孩子说话,90%都是在鼓励,有时候甚至用上各种非常夸张的语言。

     他夸儿子在书法上很有天分,就说“你努努力能赶上王羲之”,夸儿子的文章,就说“我都没有你写得好”,能看出他在褒奖孩子这方面是非常慷慨的。

     一贯去鼓励,偶尔提出一点要求。这样,孩子对他的接受度就非常高。

     但是在古人当中,能做到这一点的非常少。

     我们看贾宝玉和他父亲贾政的关系,就是贾政每次见到贾宝玉,都会劈头盖脸训一顿,如果哪次没怎么训,贾宝玉就感觉是受到表扬了。

     另外一个满清名臣左宗棠也是这样。《左宗棠家书》和《曾国藩家书》就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左宗棠几乎90%的时候都在骂自己的儿子,说他这俩儿子不成才,如何如何让他失望。

     最后的结果呢?他这俩儿子确实也没有成才。所以说曾国藩这种心态,可能确实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

     3. 行动:亲自教导,频繁沟通

     最后是行动,落到实处,曾国藩做了几个比较关键的动作。

     首先,曾国藩只要在家里,都是亲自教孩子读书的。他就算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也要亲自陪孩子上课。

     包括我们看曾国藩的日记,有一段时间他的日记会分栏来记录一天,有办公、对客等等,还专门有一栏叫课子,就是给孩子上课。他把这个当成一天中很享受的时间。

     其次,如果不跟孩子在一起,他就频繁写家书来跟家里人交流。所以《曾国藩家书》的量很大,留下来了2000多封。当然其中有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但另外一个主要的部分就是写给自己两个儿子的。

     不管是亲自教导孩子还是写家书,曾国藩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保持了对家庭教育很高的参与度。

     他重视学问、不提倡后辈做官等等理念,在绵延一百多年不衰的曾氏家族发展轨迹中还清晰可见。

    

     曾国藩做组织管理:

     分钱、包容、打造文化

     曾国藩对于团队里选人用人的基本思路,在他创建湘军的时候就定下来了,叫“选士人,领山农”。

     “选士人”就是用读书的这些士大夫阶层去做军官,“领山农”就是用山里的农民来做士兵。

     “领山农”大家都容易理解,因为山里头的农民质朴刚健,有很好的做士兵的素质。但“选士人”乍一听,不太好明白。毕竟打仗是很专业的事,我们的常识应该是找成熟的武将来给自己做副手才对。

     反观曾国藩,他拒绝任何从国家正规军,也就是绿营军来的军官,就要找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

     因为他有一个独特的思路——读书人有信仰。他认为读书人研习程朱理学,有真诚的信仰。同时,人会为自己真诚的信仰而献出生命,这意味着不怕死。所以他认为真正不怕死的是读书人,而不是那些绿营当中文化程度不高的武夫。

     再进一步,读书人中什么样的人格外有信仰,不怕死呢?曾国藩说,是那些心眼特别实,特别质朴的人。所以他选人有一个标准,就是要读书人中的“少心窍之”。

     于是有人提出,跟曾国藩一同做事的左宗棠、李鸿章还有胡林翼,他们好像并不特别符合上面这个标准,特别聪明,甚至偶尔聪明得有些傲慢。

     首先他们跟曾国藩有共同的信仰,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他们仨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曾国藩选的,而是主动来投奔的。

     像左宗棠,原来是给湖南巡府做师爷的,但是因为在做师爷的任上出了点事,就被开除了,没地方去,最后来投奔曾国藩;

     李鸿章是在安徽老家办了几年团练,镇压太平军最后失败了,来投奔曾国藩;

     胡林翼也是在贵州官场混得很不得意,然后回到战场上,得到了曾国藩的帮助。

     所以我们说,曾国藩自己主动选拔人才,还是会先找特别质朴刚健的人。但这三个超一流的人才,跟曾国藩属于一拍即合的关系,并不是曾国藩把他们从默默无闻的状态挖掘出来的。

     这时候就涉及到了管理问题。当这些有过人之处,甚至比自己还要有才华的同伴或下属来到团队里,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打胜仗,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曾国藩主要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分钱

     曾国藩用人有一个基本技术,就是用高工资来吸引人。

     当时湘军的军官工资是绿营兵的五倍左右。就好比这些士兵原来一个月挣1万,现在为曾国藩工作,一个月能挣5万,他们自然在这里会更踏实。

     2. 包容

     另外一个,曾国藩跟这些特别聪明的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往往是选择了退让。

     比如曾国藩和左宗棠,他们俩一生有各种恩恩怨怨,各种冲突,但是曾国藩一般都会选择包容和退让,不会让矛盾激化。

     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别人也会感动。

     3. 打造文化

     曾国藩对待下属,完全是无技巧的,凭真诚来交流,所以他把湘军建设得像个大家庭一样。

     这是他打造的一种文化,曾国藩认为只要你对待手下的将领,像对待兄弟子侄一样,那他们就是你的亲兄弟,就是你的儿子、侄子,有种发自内心的亲情。那么在这里,他们也会待得很踏实。

    

     误读曾国藩:装傻?厚黑?

     “资质之陋,众所指视”,这是曾国藩对自己的评价,意思就是“我的天资有多差,所有人都看得出来”。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曾国藩考中进士的年龄,27岁。

     这是什么概念呢?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虽然当时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没有50岁这么夸张,但也不小,是37岁。也就是说,曾国藩中进士的时候比平均年龄要年轻10岁左右。

     因此有人会说,对于曾国藩愚笨这一点,是不是被误读的,其实他是个天才?

     我们来看一下,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应该分成两节,前半节是考秀才,考得非常难,花费整整十年,反复考了七回,这在古代的大人物当中是非常罕见的。

     因为秀才大部分人考一次就过了,多点的也就是两三回。除了曾国藩,在古代有名有姓的人中,我还没发现谁考秀才需要考七回。

     一般人最难的关是在考进士,四回、五回、六回都很常见,有的人甚至会考到60多岁。

     比如乾隆年间有一个叫沈德潜的人,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就是一直到60多岁才考中了进士。相当于同龄人退休的时候,他才刚刚完成学业开始工作。后来他也做到了尚书这样一个比较高的职务,一直活到八九十岁。

     再比如过去科举衍生出来的一个名词叫百岁观场,百岁的老人,由自己的孙子提着一个灯笼在前头带领他去参加科举。也就是说科举考到80多岁、100岁甚至都是有的。

     跟他们比起来,曾国藩的科举确实很顺利,27岁就中进士。

     后来曾国藩自己也分析过这个事情,说考秀才那十年是他人生差不多最痛苦的十年,但这之后更难的考试反而顺利了。通过这个过程,他觉得做一件事,如果前期基础打得好,基本功下到位,后面会越来越快。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曾国藩的智商不低于普通人,但是比普通人也强不了太多。与此同时,他的反应又比较慢,什么事都需要琢磨好长时间,跟他的很多同僚甚至后辈比起来都差了不少。

     所以在天分上他就是中人之姿,平常人的智商。至于一些说他如何如何笨的故事,大多是笑话或者传说,有夸张的成分。

     除此以外,我感觉还有一个对曾国藩的误读,就是普遍认为曾国藩“厚黑”。

     意思说他给人的印象很老实,但这是装出来的,实际上内心充满了权谋、权术。

     我写曾国藩,到现在一共出了五本有关他的书,再算上博士论文和博士后论文,前后跨度十多年,不说写得有多好,对曾国藩的材料确实是看得比较多、比较熟了。

     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古往今来的这些大人物当中,曾国藩属于是骨子里非常真诚的人。

     这个真诚一方面是他的天性,另外一方面是他理学的修为。因为理学很讲究一个“诚”字,正所谓“诚能动物”,就是说真诚能够打动一切事物,能够推动世界向前进,所以曾国藩接人待物也非常讲究真诚。

     从他一生的行迹也能看出,他是一个以“拙诚”二字来应对世界的人。“拙”就是笨拙,“诚”的就是真诚,这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只不过今天,我们都是以现代人的心态去了解古人,很多人就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每天都在不停玩弄权术的人,我认为这是对他一个很大的误解。

    

     信天命,而愈挫愈奋

     曾国藩这一生,跟很多人一样,有被命运眷顾的时候,也有时运不济栽大跟头的时候。

     比如我们拿曾国藩考试来说,他在一些关键时刻运气确实很好。

     第一个他考试运好。那个时候,一个人能不能中进士,自身实力所占的因素只有50%,另外50%是运气,毕竟录取率太低了。所以曾国藩27岁能考中进士,绝对属于有实力的人中运气很好的。

     第二,曾国藩当时考上的是三甲进士,进士分三等,一甲、二甲、三甲,他是最低的三甲。一般来说,三甲能进翰林院的概率很低。但是曾国藩在选拔翰林的那次考试中发挥得很好,所以就进了翰林院。

     进翰林院很重要,在明清两朝,一个人要是不进翰林院,就做不了大学士,到达不了官位的顶点。

     还有第三点,曾国藩在北京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一个跟他一样喜欢研究程朱理学的皇帝,也就是道光皇帝。所以他到北京十年就升了七次官,很快被提拔为侍郎,相当于副部级。

     如果说他在北京做官的时候没有到这么高的级别,后来他回家乡办团练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

     所以曾国藩这一生是走过很多运的,到了晚年他自己也说人这一生70%是靠运气,还有30%的空间是由自己的主观努力来掌握的。但是总体上来讲,主观再努力,一个人也突破不了天命对你的束缚。

     我们现在很多人提起曾国藩会认为他是“逆天改命”的典范,可从根本上说,他这个“逆天改命”也是受了环境的影响。

     曾国藩为什么在27岁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学做圣人、脱胎换骨?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

     但是到了翰林院之后,他接触的都是大儒,大儒跟他讲每个人都有圣贤之志,你只要真诚地努力,就有可能成为圣人。所以这些人对他的影响,让他在29岁下了一个学做圣人的决心,整个人觉醒了。

     那这种觉醒也是命运、环境对他的安排,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生可能处处都是天命。

     天命讲多了容易让人丧失斗志,走运的时候还好,不走运的时候,“信命”的人可能就轻易接受了。但我们看曾国藩这一生“屡败屡战”“愈挫愈奋”,他这种劲能给人特别强的精神激励。

     为什么曾国藩能信命,而愈挫愈奋呢?跟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系。

     曾国藩一直觉得,自己智慧的增长,本领的增长,全是从失败当中来。尤其他考秀才的那十年,从十三四岁开始就不停失败,让他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思维:失败是让人成长的时候。

     所以他一直很珍惜失败的机会,借机看到自己身上的短板和弱点,然后去弥补。像曾国藩自己说的,“余生平吃数大堑”,我这辈子摔过很多大跟头,但“余生平长进全在挫辱之时”,我这辈子本领增长,全在受挫折、受屈辱的时候。

     所以他有一个基本的信念:遇到失败的时候必须咬牙立志,不能够气馁,把这个难关给突破过去,然后你就会本领大涨。就是那句“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所以曾国藩他为什么愈挫愈奋?因为他不把失败看成是命运给他的结果,而是成就自己的机会。

     这给我们一个生命经验,人的一生中,做正确的选择很难,选错了是正常的。但人一定要善于反思,从而取得进步。否则我们看到,一个人可能会永远处于错误的层面上。

     — THE END —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往期精选

     《易经》两大人生智慧,悟透的人不足10%

     人生低潮期里,也藏着翻盘的机会

     这才是世间最大的谎言!(深刻!)

     没有富人思维,再努力都是穷人!(醍醐灌顶!)

     一个人越来越有钱的1个迹象,越早明白越好

     真正的强者定律:养大格局,成大境界

     原来,这就叫“朋友圈定律”

     成年人的难堪,是缺钱害的!(深度好文!)

     1张疯传的照片,揭露现实:抱歉,我也想过高配生活!

     赢到最后的,往往不是“聪明人”

     关于人性的24个经典表述

     深度 | “格局”越小的人,越见不得别人好

     故事 | 曹德旺一张饭局私照流出,打脸多少人:你以为的人脉,都是假的

     干货 | 一个人要学会规划人生!

     深度 | 我的 50 条人生思考,(干货大全!收藏)

     故事 | 未来,是好人赚钱的时代!(深度好文 !)

     干货 | 资本与打工人的博弈,996的底层逻辑

     深度 | 人生:识势者生,顺势者为,乘势者赢

     故事 | 重庆为什么出美女?

     干货 | 层次越高的人,越远离这四样东西

     ↘记得点亮“在看”,支持生意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意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