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2022/7/12 15:17:46 沧浪闲话

    

     7月11日下午,波兰驻华大使馆发了一则微博:“沉痛纪念沃伦大屠杀的受害者。铭记这个悲惨时刻是我们的责任。”

    

     沃伦大屠杀从1943年7月11日开始,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乌克兰西部沃伦地区的波兰村庄里针对波兰人的大屠杀,至少10万名波兰普通民众惨遭杀害(有人说遇害人数超过30万),老人、妇女、儿童无一幸免,屠杀之残忍与南京大屠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图为沃伦大屠杀纪念碑,碑文是波兰语:如果我们忘记他们,天主啊,也请你忘记我。

    

     2016年,波兰拍摄了一部电影《沃伦》,反映的就是大屠杀事件。波兰人民没有忘记历史,但他们铭记的并不是仇恨。正如波兰驻华使馆的博文所说:“大屠杀承载了许多波兰人的痛苦,是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关系中最具挑战性的时刻之一。这段两个民族不平静的历史决不能破坏我们共同的未来。”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其后中国网络舆论出现了继俄乌战争之后、2022年以来第二次大撕裂。一部分人将其当作一场饕鬄盛宴,甚而将杀手誉为英雄,大量网民在网络上渲泄快意,无数商家还以此为契机搞促销。这些言论和行为均被翻译成日文、英文以及其他多种文字,呈现在各国网友面前,其内容令人震惊。也有一部分网友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发文发帖谴责,并进而在网络上出现骂战,彼此攻讦。正如波兰极端民族主义者曾对波兰人民犯下严重的罪行一样,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数千万中国人直接或者间接死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其中南京大屠杀更是成为中国人难以抹去的集体伤痛。这个痛苦的历史将永远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但是,铭记历史不等同于牢记仇恨,而是应该总结经验,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我说的悲剧指的是人类的自相残杀——无论发生在谁的身上,无论谁屠杀谁。否则,文明永远不会进步。凶案当天,我写了一篇谴责那些庆祝安倍被刺者的文章,但数小时后文章即被XX。这一系列的现象让我陷入了深思:为什么那些狭隘的仇恨言论会畅通无阻?为什么作一些理性分析就会被X?我不禁想到有“南非的道德良心”美誉的图图大主教的一本书:《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南非曾经是一个种族压迫非常严重的国家,反种族隔离领袖曼德拉被监禁了27年后,于1990年被时任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1994年,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这意味着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随后而来的社会问题是:南非白人长期的种族压迫政策在给无数黑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种族之间的刻骨仇恨要不要清算?如果清算仇恨,又会产生新的仇恨,正如中国俗语所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国家将永无宁日!1995年,南非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南非首位黑人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领导这个委员会开展工作,目的是促成种族间的和解、引领南非社会的转型正义。

    

     (图图大主教于2021年去世,享年90岁)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杀戮史,国与国之间,不同的种族、民族之间,甚至同一种族、民族之间,历史上都是鲜血淋漓。从世界历史来看,远的有罗马帝国的扩张,十字军东征,波斯帝国的扩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两次世界大战……每一个辉煌的大帝国背后,都堆积着数十、上百万的累累白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类似的屠杀事件,远的有秦国坑杀40多万赵军役卒,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屠杀花剌子模国120万人;近的有清军入关后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分别屠杀超过10万、80万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文明进步的代价。图图主教认为,对历史仇恨应该予以和解,但和解不是遗忘,而是在还原真相的基础上、从真诚的人性精神上和解。他们的做法是“用特赦换取真相,用真相换取和解”,通过当事人对真相的还原,通过忏悔与宽恕,使每一个人获得解脱与新生。图图主教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特别提到中国人的宽恕精神:“我了解到日本人曾经在南京犯下的残暴罪行,然而向我描述那些恐怖事件的人却并未心怀怨毒和仇恨。我还耳闻了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骇人暴行。但那些身受其害的当事人却再次让我惊讶万分,他们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并未表现出怨恨或报复的情绪,尽管他们曾无端遭受过来自同胞的无法言传的伤害。我要向他们的宽容大度表达我的敬意。”序言的最后一段话,也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细细地口味:“中国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没有宽恕,真的就没有未来。”

    

     因为对历史的纠结,曾经我也是一名坚定的仇日者。2010年开始,学校同事开始纷纷买车,我一有机会就劝告他们别买日系车。当时学校停车场一长溜的车里,没有一辆日系车。我不知道和我的建议有没有关系。2012年震惊全国的“U形锁事件”让我开始反思。我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除了去日本——了解当下的日本社会。其实我对日本文化还是有些了解的。初一、初二时,我曾利用收音机跟着“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日语教学课程自学过两年日语;大学期间,我曾读过图书馆里所有能找到的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及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尤其是川端康成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我の美丽的日本》,我读过不下五、六遍,其中一些精彩段落还会背诵,并写过数篇关于川端作品的论文。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散文《临终的眼》,我至今仍然记得,我将川端所谓“临终的眼”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进行比较,认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审美特质。我还读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写的《菊花与刀》(这本书至今还在我的旧书架上)、看过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画。有这些基础,了解日本也许并不太难。我发现,今天的日本和二战时的日本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地理位置没有变,语言文字没有变,文化特质依然在延续,但现在的日本人并不是当初发动战争的日本人,他们的价值观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再用看待二战时日本的眼光去看今天的日本。正如不能用看清朝时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中国一样。

     说得直白一点:二战时的日本是一个野蛮国家,今天的日本是一个文明国家。那些曾经给中国带来巨大伤害的日本人,早已化为尘土。发动战争、对中国人犯下滔天大罪的,并不是今天那群生活在那个叫做“日本”的土地上的人们。如果一定要仇恨,就应该仇恨那个时代引发战争的主流价值观念——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战争之所以爆发,不是因为发动者是德国、日本还是其他什么国家,而是因为那是一个缺少文明、信奉丛林法则的时代。我们研究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抛弃落后野蛮的理念,拥抱今天和明天的文明。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在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所引发的战争时,所用的工具恰恰就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至少是不那么极端的民粹主义。在文明时代里,国与国之间同样存在竞争,但竞争总是与合作共存;同样存在矛盾,但矛盾可以通过沟通化解;同样存在争执,但争执可以通过彼此妥协而消除。文明的真正内核,就是妥协!当所有国家都放下丛林法则,学会沟通与妥协,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战争。一个牢记仇恨的人,或者民族,或者国家,没有沟通的能力和妥协的境界,也没有宽恕的胸襟。时时摸着身上的伤疤,用仇恨的目光盯着周围的一切,那就永远无法走出历史。走不出历史,就没有明天。我想,这就是图图主教的书名“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本意吧。——正文完——

    

     自古以文会友,专卖古井贡酒,产地一手货源,要啥系列都有。质价双优。垂询请加文章上方微信。

     关注本号,更多精彩

     主号更出色

     本号近期好文荐读

     上海医院有人持刀砍人:后疫情时期会有哪些问题?

     “社会调剂”超生儿:除了悲哀,还是悲哀

     林采宜这样的“专家”,骂她越狠,她越开心

     货车司机送600元外加一条香烟才被交警放行?

     一个真实而残忍的故事告诉你这个社会的真相

     为什么说丹东70岁老人不构成袭警罪

     柳倩月们,其实是在自敲丧钟

     我们为什么不再勇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沧浪闲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