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抗原试剂:你们在哪里?
2022/12/23 15:24:56 沧浪闲话

三年来,虽然无数专家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普及有关新冠病毒的知识,虽然我通过无数渠道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求索,但直到此刻,我仍然感觉自己对它一无所知。理论上说,这几年的封控极其严格,但实际上,生活在小城市的我并没有多少明显的感觉——居住地没有被封禁过;除了进医院做过寥寥几次核酸,到一些特定场所扫个行程码、象征性地挂个口罩,连有组织的核酸检测都没有参加过。买感冒药、退烧药更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当全面“放开”后,我们家什么准备都没有。直到朋友提醒才开始备药。但是已经晚了,无论是对症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还是检测用的抗原试剂,药店里都没有。所幸有万能的朋友圈。只买到两盒国产布洛芬,没有抗原试剂。继续转战,终于有了,进口的。第一批布洛芬50多块钱一盒,后来翻了一番100多;抗原试剂15元一根;而对乙酰氨基酚,目前尚未买到一粒。
上图为我买的日本产布洛芬,125元/20粒。下图是我买的日本产抗原试剂,15元/根。

一个星期时间,备药已经花了小3000元。而我居住生活的地方,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身边人中招情况如下:我儿子小俩口,我的妹妹、妹夫,妻弟,连襟,以及熟人朋友若干位。从媒体消息来看,买不到药的并不只有我们这个小县城,在全国范围内可能属于普遍现象。昨晚,家人告诉我:现在好了,只要有症状就可以到医院开药。我回答说:这不是好了,是坏了。——像我们这个大家系,中招的6人当中,有4个人发烧且浑身痛得整夜睡不着,因为买到了高价药,尚可以在家里“躺平”休息,喝水吃药,现在状况都很平稳。但如果没有药,就只能去医院开 药。我们身边大多数普遍人日常都忙于生计,压根没有防疫意识,更没有备药。中招后因为买不到药所以只能去医院。这就是医疗挤兑的原因。而且这些人都挤在医院里,不仅使医护人员增加感染几率,他们自己也会接触到更多的病毒,症状可能会加重。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本可以不用去医院的。
如果把这些药从医院投放到药店里,那每家每户去买药的通常都是没有中招的健康人。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最难的,是农村老人,尤其是那些家中年轻人都在外地的留守老人。他们中招了,只能扛着。扛得动的,受一番煎熬;扛不动的,就没了。为什么?为什么就没有药呢?在1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说:“我国新冠治疗药物产能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既然如此,为何又一药难求呢?我相信周司长所说应该是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之上的。事实也证明药品是“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的:中招者有渠道的可以买到高价药,没渠道的去医院可以开药。难求,不是求不到,是价格高了许多而已。12月20日,“财新网”发了一篇文章《抗原都去哪里了?药店限购、缺货 渠道囤货需求旺盛》。文中说:“多家企业透露,现在多地政府部门对防疫物资供应实行了行政管制,一部分用来调剂市场投放;还有相当部分产能流向行政、国企等特供渠道。”
结合周副司长的话,问题并不是出在产能上,而是在流通渠道上出现了“行政管制”。通过“行政管制”,大多数抗原——“相当部分产能”——被送往行政及国企部门了。我不知道“行政及国企”占据人口比例是多少,但肯定只占总人口数的极小一部分,然而他们却占有了“相当部分产能”;他们不可能都中招并消耗掉这些物资。他们手里的物资都去哪里了呢?
如果送人和倒卖,我倒认为还情有可原——毕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如果堆在库房里落灰尘,那实在是罪不可赦!抗原如此,像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样的药品,情况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自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已经过去16天了,从报道可知,各大药厂早已开足生产马力,所以产量应该已经不成问题。甚至可以说,产量大于实际需求量的可能都是存在的。如果产量可以满足需求,需求端却出现问题,最大的可能就是供应链、流通环节出了问题。经济学界有一个共识:哪里有管制,哪里就有利润。根据这个说法可知,哪里有利润,哪里就会有管制;哪里有管制,哪里就会有短缺。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如果实施计划供应,那沙漠里都会出现沙子短缺的问题。”有人说这是米塞斯说的,但有人考证之后认为它出自一个前苏的笑话,因为弗里德曼的引用而名噪天下。当你是这个笑话的旁观者时,也许你会觉得好笑;但当你身处其中时,除了一声叹息,你什么都做不了。——正文完——
关注本号吧本号文章荐读:看了胡锡进的“听到”体,我又想到了方方远离专家,像看待疾病那样看待“阳”性江湖惊现“病毒防御卡”:骗子不够用,连傻子都改行当骗子了对吴首席所说“时机恰到好处”,网友们的评论也很恰到好处可怕的不是“阳”,而是认知障碍中国医药进口辉瑞新冠药物,为何那么多人抵制?华西医院研一学生在岗猝死,最令人气愤的是医院回应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沧浪闲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