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孟晚舟,才是“信念感”天花板
2024/3/31 槽值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有个话题火了。
如果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要被摧毁,要用你的专业给世界留下一句话,你会留下什么?
学法的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学机电的人说:“闪电可以被利用,那不是神明的怒火。”
学计算机的人说:“无数个0和1,可以构成全新的世界。”
那么,如果让通信与计算留下一句话,会是什么呢?
孟晚舟的最新演讲可能正藏着答案:“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
想象触及之处,科技点石成金。
图源:微博@华为中国
无所不在,无所不及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人工智能、应用模型、算法模型......都像是远在天边的名词。
即便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也很难觉得那些算法与我们有多么密切的链接。一直到强大算力为基础的各种应用场景出现,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了科技创造未来的无限可能。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孟晚舟给出了她掷地有声的答案:“全面智能化的目标是‘加速千行万业的智能化转型’。”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任何一个科技的发展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所谓全面智能化,是要让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
孟晚舟提到,当前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世界,数据正在爆炸式增长,智能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以强大算力为基础的各种模型和算法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所以,全面智能化的目标,是要让所有对象可联接,让所有应用可模型,让所有决策可计算。
2020年,盘古大模型在华为云内部立项成功。
在打造模型时,华为内部团队就确立了三项核心关键原则:一是模型要大,可以吸收海量数据;二是网络结构要强,能够真正发挥出模型的性能;三是要具有优秀的泛化能力,可以真正落地到各行各业的工作场景。
2021年4月,盘古大模型正式对外发布。
从始至终,盘古大模型都坚定“AI For Industries”,与传统科学计算领域互相渗透融合,从气象科学、到中文优化、再到药物分子、矿产研究等等。
以大模型,助力工业化场景,为更多行业创造更多产业价值。
可以想到,在不远的将来,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将实现全新升级。普通人的生活看似与这些技术性内容离得很远,但往深处看,都与智能化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大模型范式,让智能应用快速惠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
孟晚舟提出的战略里,有这样对未来美好的设想,也有打地基一般夯实的运行逻辑:
“在全面智能化战略的指引下,华为将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使能百模千态,赋能千行万业。”
珠峰从山下的大本营算起,到山顶的高度不足四千米。让它成为世界第一高峰的,是托起它的雪域高原。
而我们常说的那句“站得高看得远”,不只是要征服世界之巅,也是要抬高所有人的地平线。
只有打造出坚实的底座,才能赋能于千行万业。
百模千态,朴直守拙
所谓底座,放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是算力。由算力驱动的模型,决定着AI创新与迭代的速度。
而如果目光放远,在宏大的视角下重新回望,底座也可以看作是大国崛起的基石。
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我们要有底气应对挑战;而助力大国崛起奋进,更需要智能化落地,打好每一个基础。
在AI发展跨越拐点的当下,孟晚舟提出了她对于算力底座的设想:
“我们支持每个组织使用自己的数据训练出自己的大模型,让每个行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展出自己的行业大模型。”
这一次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先后发布了金融大模型解决方案、政务大模型联合创新行动等多个方向的智能化攻略,解锁行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金融大模型方面,华为发布的解决方案包括场景层、模型层、底座层三层,通过加速创新生产力、跃升智力、澎湃算力三方协同,探索出全新的金融行业管理和治理体验。
在政务大模型方面,华为深刻意识到政务业务是联接政府、企业和市民的重要枢纽,携手多个城市,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全面进行。
在这一领域内,华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孟晚舟谈到了华为的优势,也摆出了自己的决心:“华为将充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改变传统的服务器堆叠模式,以系统架构创新的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提供可持续的澎湃算力。”
“通过算力底座、AI平台、开发工具的开放,华为支持大模型在智能化时代的“百花齐放”,努力做好“百花园”的黑土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万物可互联,万事需智能。作为技术算力上的先锋者,华为要做的,就是深入通信与计算的理论本质,持续投入,不断探索。在百花园内,成为一捧肥沃的黑土地,护佑各行各业,飞速成长。
什么是底气?
有选择就有底气。
大国底气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实力到位之后,底气自然充足。是有选择有退路,才敢在谈判桌前叫板。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局势,孟晚舟铿锵有力:“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火力全开,所向披靡。
以算力底座,筑起大国底气,张扬大国风采。
素履以往,十年一阶
回到那个最开始的问题。
如果科学知识被全部摧毁,我们要怎样应对?
某种程度上来说,华为曾经站在了那个被摧毁的边缘。
2018年7月6日,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额外关税。
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
2020年10月22日,华为发布当时最后一颗芯片——麒麟9000。
而就在封锁消息传来中国的第二天一早,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发布了致员工的一封信:
“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数千个日夜中,我们星夜兼程,艰苦前行。”
是的,早在那个隐约的毁灭信号到来之前,华为就做好了准备,迎接一场大战。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诚如孟晚舟所说:信心,是实力铸就的;未来,是共同创造的。
技术为根,人才为本。
胜利和信心背后,是过去的数十年里,华为一直围绕着自身所在产业,为高校师生、开发者和科研人才,量身定制培养体系。
关于这一步,华为早已走在前列,也已经形成了一套联合创新、学以致用的探索体系:
“未来的发展,还依赖基础技术的持续突破和人才的不断涌现。所以,华为不仅做“工程商用”研究,解决实际挑战,还依托“创新2.0机制”,与高校联合创新,支持“无用之用”的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
当年的海思儿女并不知道自己的研发能否派上用场,但他们仍选择了筚路蓝缕;如今的华为,在全球与2600多所高校共建了ICT学院,每年培养学生20万人,他们也许依然不确定这些人才能否为华为更上一层。
但可以确信的是,百尺竿头的赛场上,华为想要的,不止是一城一池的自给自足,而是广阔的、尚待探索的天地,才装得下未来的大有作为:无用之中,蕴含着大用。
回望过去,华为已经历尽坎坷。
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之时,华为勇立潮头,走出了一条世界未曾设想的道路。
外部以所谓的卡脖子技术和经济制裁双向挤压之时,华为遥遥领先,向天下宣告:轻舟已过万重山。
它从未停止脚步,从未懈怠惫懒,也始终为后来者开天辟地。
如今,站在演讲台上,孟晚舟没有谈及那些过往。
仿佛一切心酸苦楚,都不足为人道也。
因为她的目光,始终是向前的,即便遥望来时路,也只是为了走得更远: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对历史能看得多深,对未来就能看得多远。行业的每一次飞跃,都添加了时代的注脚。”
“我们,从未停止努力。”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槽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