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前夫当保姆,也叫她的福报
2024/4/1 槽值

    

    

    ? 公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

     自“红砖房”事件后,《梦想改造家》又引起了争议。

    

     但比起上次给农村人建后现代巨型毛坯房这种荒之大谬,这回节目组犯的忌,要隐晦不少。

     它更像一个社会隐喻,寻常而平淡,却让任何人都可以代入,乃至倒吸一股凉气。

     委托人小盛的父亲,是位中学物理老师,在小盛10岁时“厌倦了平淡而琐碎的生活,选择了离开,去寻找新的幸福”,这段原封不动的节目解说,翻译下就是:

     抛妻弃子,跟别人在一起了。

    

     父母离婚后,他起初跟着母亲,后来依恋奶奶,又回到了老房子跟奶奶生活在一起。

     一二十年里,父亲始终没照顾过小盛。

     什么时候跟小盛建立联结的呢?

     老了突发疾病,失语,右半身半身不遂。

    

     一开始小盛把他送到疗养院住,但他脾气又臭又倔,不适应疗养院便闹脾气,动静很大。

     无奈小盛把他接回了老房子,照顾父亲的重任就落到了小盛和奶奶身上。

     2020年奶奶去世,父亲也几经辗转,换了好几处地方养病——

     老房子潮湿,他身体受不了,小盛又给他单独租了阳光充足还带小院的商品房。

     只是解决了居住问题,父亲又挑剔起饮食,由于不满意保姆做的饭菜,两个月换了四个阿姨。

    

     这时,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了——

     被前夫背叛,离婚很多年的母亲回来了,主动要照顾患病的前夫。

     别想太多。

     母亲只是心疼儿子。

    

    

     小盛工作压力大,还要照顾父亲,经常两头奔波(此前还照顾奶奶),新谈的女友也跟着小盛奔波、受苦。

     这么一看,母亲的归因就不难想象了——怕儿子太辛苦,怕儿子女友受不了离开儿子。

     母亲对儿子的帮助,是以牺牲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为代价。

     她原本有自在的老年生活,尤为热衷乒乓球,之前她每天都会打球,还常常出去打比赛。

    

    

     看到这,不少人应该已经开始替她不值。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从头至尾都是既得利益者,年轻时未尽到任何责任,又让亲妈、前妻和孩子为自己的任性买单。

     患病时,他后来组建的新家庭没人管他;回到旧家庭,依然难改脾气,折腾家人而不知羞愧。

     而妈妈则是被迫收拾残局的牺牲者,早年要照顾儿子的成长,晚年要成全儿子的孝心。

     - 当初他离开家,还恨他吗?

     - 一直没恨过,不恨对我是一种解脱

    

    

     东亚的人伦道德,总是以“不计较得失”为光荣。最伟大的人格,莫过于被社会活埋了半截,还要挣扎爬出来独顶半边天。

     而人性也就贱在,热衷于对牺牲者盘剥,对索取者讨好。

     小盛因为父、母与自己分居三地,来回奔波不方便,产生了重修老房子的想法,这样“一家人”可以住一起,也好照顾父亲。

     父亲住楼下母亲和他们小两口住楼上这样“一家人”既住在一起又有各自的空间,也方便照顾父亲

    

    

     这是节目组受小盛委托,为其寻找设计师改建老房的初衷,也是最令我迷惑之处。

     “全家”一起看改建后的新房那天,儿子推着坐轮椅的父亲,像帮国王检阅领土一般热闹——

     “看,你的茶吧”“你的院子”“你的假山”……

     母亲走在最后面,像这家的远房客人。

    

    

     父亲的房间坐落在一层,最宽敞豪华,还带小园林,房间甚至专门做了他喜欢的棋桌。

    

     儿子很开心地问父亲,景色好不好?

     父亲点头,儿子喜笑颜开。

     做个阴暗且不道德的揣测:对曾经抛弃自己的父亲如此用心良苦,按常理看,只能是老人家有什么值得惦记的资产,才能解释得通了。

    

     楼上小两口的房间是次好的。面积不大,但为了满足他们的工作需要,特意加了一层工作台和休闲区,还有为未来孩子考虑的区域。

    

    

    

     到了母亲房间,恐怖故事来了。

     乍一看确实也不差,但若与家里其他部分相比,这就是个客房的水平。

    

     卧室的确考虑到了母亲的生活便利以及隐私需要。

     除了常规的梳妆台、衣柜,还有水吧、独卫和洗衣机、烘干机。

     不少批评说这是给妈妈洗衣干活的“保姆房”,但从母亲的反应来看,她对这俩电器其实是挺满意的。

    

     但即便不谈“保姆房”这个说法,你还是不难见其中的母职规训逻辑。

     不管是儿子的心理还是整个房屋设计,都在隐秘中默许、推动、落实母亲的功能性价值。

     所有人想到“母亲”,脑子冒出来的永远是厨房、洗衣机,倒水、做饭、晾衣服……

     母亲的房间设计有那些家具太思维定势、不足为奇。

     所有人都知道母亲喜欢打乒乓球,设计师最后还给她送了球拍、球盒,儿子甚至对妈妈为他牺牲掉业余爱好心怀愧疚,但没有人想到帮她守护住这点爱好。

     尤为讽刺的是什么呢?

     床边做了一个乒乓球拍状的茶几。

    

     马桶上面悬挂了一个里面装满乒乓球的玻璃框。

    

     设计师说着哄小孩的行话:

     你打球的这些回忆

     统统地留在了最后的一个惊喜(画框)

    

    

     是,母亲毕生唯一一点属于个人的爱好与追求,最后的结局是被裱在厕所里当装饰品。

     儿子也很想哄母亲开心:

     “妈你看,连造型都是按照你的兴趣爱好来设计的。”

    

     有时,对立不是被制造的,而是就这么存在着的。

     有的人的爱好,值得专门开疆辟土、建个室内大观园去满足。而有的人的爱好,只能在马桶上方被永久封锁。

     其实,在这个屋里放一张小型可折叠式球桌绝不是难事,哪怕是形式主义地摆着呢?

    

     但儿子完全没朝那想,看到偌大的阳台,只兴奋地说:

     以后这里可以喝下午茶爸爸在下面组织牌局,我们在上面打牌互不影响

    

     我们很容易听出,在这一家的主人翁意识里,并没有母亲的位置。

     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只关于他们小两口以及父亲。

     那妈妈在哪?

     毕竟这座房子留给妈妈空间的只有厨房,以及仅生活功能较为齐全的卧室。

     但你知道,妈妈搬到了这座封闭的所在,是舍弃了自己原来的独立的家、自由的生活。

     她选择来这里长居,甚至都不是为自己。

     她是因为儿子需要她照应生活,将来有孩子的话,她也可以帮忙照看。

    

    

     儿子呢,也知道妈妈为他付出了很多。

     但对母亲的感恩,好像只停留在口头上,却不会花费心思,让渡空间,为其弥补缺憾。

     把妈妈的兴趣爱好,以纪念、回忆的形式锁在房间里,好像以这种轻描淡写的方式缓解愧疚,就可以心安理得享受母亲的奉献了。

     此中暗含的正是某种千百年来的习惯性默认——

     默认家族女性应该牺牲,把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让渡出来,填上所谓的功能性职责。

     这一习惯,从奶奶这一代就开始了。

     能看出小盛对从小照顾他的奶奶感情最深,他在提及奶奶去世时情绪波动大,还忍不住掉眼泪。

    

     老房子也是奶奶建的,奶奶所有,2019年之前(未改造前),楼上楼下加起来差不多装修了7次。

    

     但来到奶奶的房间,真的有一瞬间的惊诧。

     奶奶住的是顶层的阁楼,像是从这座房子诞生的80年代起就没装修过一样,历史陈旧感扑面而来。

     阁楼的顶棚漏光、漏水,小盛说自己用防水材料补过很多次。

    

    

     奶奶也就是2020年才去世,但奶奶的住处就好像她被所有人遗忘了一样。

     也许是奶奶自己不愿意变动居所,或者不愿意浪费钱装修。

     但这其实也源自一种典型的东亚女性观念,为家庭补窟窿,收拾烂摊子的,却习惯性委屈自己,优先儿孙。

     与其说其他人看不见,毋宁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享受并索取母爱的温度,潜意识默认母亲的付出是天性,是本应如此,因而不用回馈。

     毕竟不回馈,没有任何风险和代价,更不会像在职场一样被开除“子籍”。只要自私点,假装看不见母亲的需要,没有任何损失就可以得到无限好处。

     这个原本支离破碎的“家”,一方面为了照顾父亲,一方面为了成全小盛对“一家三口”的想象,被迫重组了起来。

    

    

     只要假装不懂妈妈的心情,她被迫迁居,就可以变“归来”。

     “归来”这个词的使用,就好像20年前是母亲出走,一家人才走散一般。

    

     而那个失语、偏瘫的父亲,从他老年的表现便可以想见——

     这得多以为自己理所当然被侍奉,才会因住不惯就大闹,吃不惯就频繁换人。

     他曾被背叛的前妻,还要回来给他做饭,细致到菜要嫩的,不然咬不动,嫌亮还要给他关窗帘,衣领有脏东西还给他擦。

    

    

    

     不止小盛,生活中不少儿子都是这样——父亲再失败、再不负责任,儿子都会共情父亲。

     小盛觉得从前是物理老师的父亲,现在不能动,看着心酸,充满对其处境的感同身受。

     好像把父亲当牌位一样供着,哄得父亲开心,得到父亲认同,他才拥有社会身份,才成为一个有根脉的男人(即便生他养他的是妈妈和奶奶)。

     假如当初离家的是母亲,那一定谴责母亲,才能彰显他的身份,就像《问心》里赵又廷饰演的儿子,不肯原谅当初为事业牺牲家庭的母亲一样。

     而讽刺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拳拳孝心,是要牺牲母亲去成全的。

    

     《梦想改造家》这一期,实在“典”到每一处细节都写满了历史——

     女性如何被挤压、吞噬的历史。

     即便母亲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一句“儿子的需要”,就可以绑住她,让她回到原点。

     我知道母职期待,困住的不止有母亲,还有将自私合理化的子女。

     我们在说“妈妈,我希望你有自己的生活”,心里还是舍不得她用牺牲自我换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在“断亲”这个词流行开来时,我们该先切断的难道不是——

     因为毫无代价因而理所当然的索取。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已获得转载授权,谢绝二次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槽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