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在外面偷偷安了多少家?
2024/4/1 槽值

    

     “质疑秋裤,理解秋裤,尊重秋裤,感恩秋裤。”

     “秦始皇怎么没把暖气推行到全国啊,我真受不了。”

     这几天,全国范围的大降温,让“实在受不了冬天”冲上了热搜。

     然而,伴随着“降温”、“暴雪”一起,频繁上热搜的,还有各种寒冬里的小小温暖,一点点驱散了寒意:

     26号,两位不同平台的外卖小哥,在北京零下的温度中分吃一份烤红薯,被身后门店的店员邀进了店内避风取暖的瞬间被网友拍到,分享到网上,迅速登上同城热搜。

     有人引用“阳光打在他们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来形容这一#北京冬日里的温暖瞬间#,也有人说这些为了生活打拼的人温暖的双向奔赴,一定让他们在异乡的街头也有了家人般的感受。

    

    

     更多的温暖碎片在2023年持续发生。

     有人说终于等到了这场降温,这样她才能骄傲的戴上朋友亲手织的围巾去通勤;

     有人将自己裹紧软乎乎的毛毯里,打开一部旧电影,捧上奶茶抱着猫,和天南海北的弹幕一起分享自己的欣赏和吐槽;

     一只热烘烘的柯基,是冬季最稳定的热源;一次下班后的朝阳公园打雪仗,是陌生人之间最疯狂的默契;一场畅快淋漓的搓澡,舒展了每个北方人的身心;一声“汤煲好了”,就是湿冷南方御寒的“黑魔法”。

     还有妈妈寄来的棉毛裤,合租室友的围炉煮茶,同事在养生壶里煮的梨汤……

     这些人和人之间温柔的连接在生活中持续的发生。

     冬日因此而可爱起来。

     我们发明了很多称呼,用来定义这些连接关系:友友、亲、搭子、队友……

     但或许,还有个更贴切、更温暖的名字:

     家人。

     许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亲情,或是同一个屋檐下的彼此帮助,或是一份独属于彼此的承诺,或是朝夕相处的温暖陪伴。

     我们正在一点一滴,重新定义着这个古老的概念:

     家。

    

     “家人们,谁懂啊”

     中国人恋家。

     曾经,提到家和家人,我们的想象都很具体。

     是鲁迅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百草园;是《我爱我家》里在琐碎日常里欢笑不断的祖孙三代;是打工人心里永恒的小目标;是离家的游子内心“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幽思……

     也是一名网友骄傲晒出的440只饺子。

     在外地打拼、一个人打两份工的母亲,因为孩子在电话里说“想妈妈了”,专门赶了几百公里的路,回到家中。

     相聚和离别总是匆匆,在短暂的团圆里,妈妈用一天时间,给孩子包了整整440个饺子,还用便签纸,仔仔细细写明了分别是什么馅儿。这盘以亲情为料、用疼爱做馅的饺子,让我们知道,离别无法隔断爱,天各一方,也依然是亲人。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家”的定义悄然发生了变化。

     “谁懂啊!家人们!!!”

     一句“全网都是家人们“,成为了2023最爆的热梗之一。

     对许多人来说,家已经不只是车票另一头的小城,也不只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对许多离家在外的人来说,任何一个我们落脚的地方,那些与我们相伴、相爱、相互取暖的人,就是家人。

    

     比如那群一起发疯、做梦、大笑、帮忙,或者帮倒忙的朋友。

     有人恋爱,朋友们不仅全面出动打听消息把关人品,甚至出谋划策、情场博弈:“你快回,就说‘没干嘛,在想你’!”

    

     激动时,为当事人的发挥失误拍红大腿的样子,真的像极了你恨铁不成钢的老母亲:“人家问你吃没吃过饭!要不要一起吃!你怎么可以说你已经吃过了!给我撤回重发!”

     有时候,他们恨不得拉满你的恋爱脑:“你在犹豫什么!对面要是不喜欢你,我去跳学校人工湖好不?!”

     有时候,他们组团围观你的恋爱聊天记录,支招催更的同时大肆投喂表情包,疯狂的喊着“嗑到了”。

     “一人谈恋爱,全员娘家人。”

     这份牵挂、热心和急切,早就让朋友、舍友、群友,变成了“家人”。

    

     在职场,“更适合打工人体质的“家人”,叫“搭子”。

     相比以往厚黑学盛行的职场,当代打工人之间,主打一个尽可能的平等。

     如果说,工作群里的“家人们”,是一种尊重工资卡的体面,

    

     那么职场人真心的交付,则更多的留给了“搭子们“。

     早上拼单咖啡,中午分享外卖,摸鱼时吐槽工作,朝夕相处在一起,才是愿意每天早起挤地铁的真实动机。

    

     一旦某个“搭子“离职,上班的热情就丧到了谷底——搭子不能一起吃饭,这班儿还有什么意思……

     但是有些搬砖人,将工作的砖一块一块,砌成了自己的“家“。

     一边念叨着“出来打工,我不惦记钱我惦记什么”,一边一起给工位做精装修,手办、玩偶、绿植、养生壶.、周边..…

     从称呼到工位,愣是用日常的点点滴滴,让小小的工位也能给疲惫的打工魂带来安稳的抚慰。

    

     图源/@小红书菜菜不吃香菜(已获授权)

     当然,如果能一起“发疯”,那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呢?

     这种美好的精神状态,一出手就能确诊啊,“家人们”。

    

     有些人连接着连接着,就往真正的“家人”路上更进了一步,成为恋人。

     有人分享了一抹只属于两个人的夕阳。

     一对异地情侣分别后,搭上回乘的火车,夕阳西下,远处大楼上,小小人影正在挥动双手。

     那是男友在向她告别。

     “他不知道我在哪节车厢,但他知道,只要挥手,我就看得到。”

     儿时在课本上读过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从未像如今这般具体。

     此刻,天地为诗,夕阳为伴,将他们的感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他们用挥动的手和深情的目光,为“家人”做了最好的诠释:

     无论相隔多远,无论距离再长,无论双手能否交握,但心紧紧依偎在一起。

    

     而更多的人则在生活中,将“家人”的范围不断扩大。

     他们散开真诚的触角,在诺大的城市里广泛的连接,用微小却稳定的暖意,织就一张温柔的网,兜住了离家的不安,托起了每一瞬的情绪。

     对他们来说,家早就脱离了“一门之内”的固定模板,成了一种温柔的情绪,一份安心的感觉,一句不再孤单的承诺。而“家人“,当然可以是陌生人。

    

     传递家的温暖,不需要熟识

     今年的诸多温暖时刻中,“来自陌生人的爱”,成了独特的一道风景。

    

     “他们像在拍全家福。”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也可以有暖流涌动,也可以抱团取暖,也能拥有名为“家”的温暖。

    

     一句“家人们”,就能让网友成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姐妹。

    

     我们为陌生人的困境担忧,为陌生人的成就鼓掌,为陌生人的难题出谋划策,为陌生人的快乐而会心一笑……

     可以发布自己取得的小小成就,坦然的接受着来自陌生人的点赞和祝福。那些评论里煞有介事的祝辞,彼此碰杯、放烟花的emoji,未曾谋面却毫不吝啬的善意和鼓励,都能给足发布者暖意融融的排面;

    

     有打工人一边吐槽“你们大学生真的很容易信任人,随便就把行李箱托付给我,也不怕我跑了”,一边尽职尽责地当起保镖;

     有“社交恐怖分子”在主题公园被误认为工作人员,索性开始对所有戴着“今天我生日”的游客,说起了生日快乐;

    

     有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夜晚,走进另一个陌生女孩的镜头,和她共同完成了一支舞:“纵使季节更替,你始终是我温暖的港湾,所以来吧,让我们一起出发。”

    

     如果一定要给这种关系下个定义,或许“家人”真的很合适。

     越来越多这样陌生的“家”,正在结成。

     它存在的时间或许很短,只有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握手、一首歌曲的时间;

     但它留下的温暖和感动很长,能让人捱过一个个难熬的瞬间。

     这是一名刚刚完成工作的代驾小哥。

     深夜的他,被困在郊区,只能瞪着自己的小轮车,一点一点返回市区。

     一名车主叫住了他,问候,是否可以载他一起回去?

     “代驾那么长时间,您是第一个说要带我的。”

     两个陌生人之间因为善意而产生联结。此刻,深夜的小小车厢,也似乎成为了作为家的小小空间。

    

     图源:微博@我们视频暖心闻

     这是一方属于知音的舞台。

     没有观众的戏台上,一位大哥正在台上独自表演。

     表演即将结束时,一个女孩刚好路过,看大哥表演很认真,便远远喊了一声“再来一个”。

     大哥瞬间无比惊喜,应了一声便开始再次表演,对着面前仅有的一位观众展示着自己所有的本领。

     如果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有些过了,那“你把我当家人,我就拿你当家人”,或许是最好的注解。

     善意的流动中,互相的尊重里,那场短暂的表演,也升起小小一团人间烟火,凝结出一片家的温暖动人。

    

     世界破破烂烂,有人缝缝补补。

     这些在他乡彼此照应的人,用善良友爱,构建着一个个的新“家”。

     这些大大小小的家,也联结成一条条的线——

     给我们的城市,绣上了温暖的补丁。

    

     在一起,就是家

     城市林立的高楼与诱人的机会吸引着我们不远千里投身其中,好在,那份曾经流动在邻里、乡亲、家人之间的人情味儿,也从未失落过。

     有人拍到老姐妹从街头走过,没有血缘,却胜似亲人。

    

     无独有偶,有街头摄影师在小区外拍到两位环卫工人,借着“我爱我家”四个字的好意头,为自己和工友合影。

     摄影师似有所悟,说“家远在天边,却又触手可及。”

    

     23年时光——

     我爱我家见证了在城市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流动的情感需求:我们仍然渴望能够与他人产生联结,仍然愿意怀抱善意和信任,仍然期盼着帮助和被帮助……

     很多人甚至已经习惯了随时去我爱我家的客厅坐坐:跳舞累了,老姐妹们一起进屋唠嗑;菜买沉了,放在门店里寄存着一会儿来拿……“我爱我家”四个字,映照在玻璃上,和他们的笑容重叠,门头之下,没有外人。

     见证了各种各样“家”的诞生、融合,也帮助许多人住进了属于他们的新家,“家”在我爱我家,多元而浪漫。

     因此,我爱我家试图以#在一起就是家 为命题,向全社会寻找“家”的更多答案。

     许多人分享了自己在门头下的 “全家福”打卡笔记,用幸福的笑容与小故事,分享了自己的解答。

     有人抱来了可爱的外孙女,古灵精怪的孩子,可能还不懂多复杂的概念,但她知道,姥姥姥爷的怀抱里,就是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有人带来了自己的闺蜜团、兄弟团、队友团......大家陪伴着彼此一起经历、一起成长,也要一起快乐、一起玩耍、一起说些悄悄话;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有人和老伴牵着手,走到镜头前,共同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时光给你增添了皱纹,但在我眼中,它只会让你的美丽愈发耀眼;

    

     有人带来了家里的毛孩子,它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个治愈、柔软的瞬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有人带来了北漂“搭子”,在陌生的城市里,感谢你成为了我的家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也有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出动,甜蜜的微笑中,爱情链接着两个人,也诞生出一个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一起,就是家——我爱我家全国门店全家福打卡活动已接近尾声,许多人依旧热情不减,持续通过打卡来提交他们对“家”的解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时代剧变中,我们这代人总是在不断地告别。而这样一张张“全家福”,就是我们努力向世界伸出的小小触角。

     就是我们心中渴望许久,那份与家的重逢。

     现在,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毫无戒备的说一声“我回家了。”

     因为此刻——

     在一起,就是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槽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